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 第129章 土木堡(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统8月18日,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将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但令朱祁钰没想到的是,这些文武百官上朝后啥也不说,除了哭就是哭,整个朝堂哭成一片。

哭完之后,徐程等人就主张南迁,还说什么唯有南迁能救大明。

就在大臣们因为南不南迁,吵得不可开交之时,身后听到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

朱祁钰直接把负责守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于谦。

北京的三大营共18万人,大半折损在土木堡,于谦便从勤王军队中选出10万青壮,编练成十营军队,守卫北京城。

也先攻了几次北京城,没攻下来,撤回草原去了。

大明保住了。可惜这对力挽狂澜的君臣,终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北京保卫战)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对明景泰帝朱祁钰说不要忘了当年宋朝南渡的教训,然后朱祁钰就领导明朝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最终击败瓦剌军队,保住了明朝江山。

然而就在此前三百多年,金兵入侵宋朝的时候,宗泽也写信给宋高宗赵构说不要忘了当年晋朝南渡的教训,至于赵构是什么表现,这我们都知道的。)

(赵构:朱祁钰什么下场,我什么下场[看])

(朱祁钰就是太心软了,才给了朱祁镇宫变的机会)

(他就该在朱祁镇回来当天,把他带到太庙门前,以大义之名堂堂正正的用永乐剑一剑戳死朱祁镇)

(他这个皇帝做的是真憋屈啊,要啥没啥。给自己哥哥收拾烂摊子,结果到头来自己什么也落不到)

——————

听到什么“唯有南迁能救大明”,朱元璋火都飙到头顶了,他恨不得冲进去揪着那些人的脖子大喊放屁。

迁什么迁,他朱重八好不容易驱除鞑虏一统中原,这些人安的什么坏心敢提南迁!!!

给咱冲上去打啊,没了朱祁镇这个搅屎棍瞎指挥,他就不信大明还能输的更难看。

迁个屁南迁,南迁了北方该如何,给咱往前打啊!

……

听到有人反对,他的心气才稍微平复,说的好,此人是谁,好样的!

谁敢提南迁,给咱全鲨喽。宋朝南迁后什么模样,看那宋朝被后世追着骂,这些人还敢让大明也搞这么一出,不识好歹的玩意儿!

想到这,朱元璋真是老泪纵横。

怎么大明就这样了呢,竟然变成北\/京保卫战,这可是京城啊,他此时都不知道老四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幸好还有祁钰顶着,幸好朱祁钰不是赵构,这孩子还心软放过了朱祁镇。

朱元璋听着后人说的话,祁钰这孩子下场好像不太好,一颗心揪在一起,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朱祁镇这狗东西,皇帝干成这样还敢给老子搞宫变,那些大臣瞎了眼竟然还跟他干!

难道……嫡长子继承真的不对吗,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保证大明的皇帝不昏庸呢……

另一个时空,朱瞻基失魂落魄。

他捧在手心的儿子,给大明带来了这样的灾祸,收拾烂摊子的却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朱祁钰。

甚至两人还为了皇位斗争,祁钰的下场不太好。

怎么会这样呢,就算再怎么不重视,那也是他儿子,保护了北京城,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收拾残局,力挽狂澜的儿子。

他朱瞻基自认英明一世,怎么偏偏在这种地方看走了眼,错把鱼目当珍珠,险些害的大明国破家亡!!!

一边是“叫门天子”,一边是“明景帝”。

朝廷、百姓此刻都在看着天幕,这样明显的抉择,已经容不得他感情用事了……

【为什么土木堡这一战会败得这么惨?

首先这一仗打的就跟闹着玩似的,啥也没经历过的皇帝稀里糊涂的带着20万人就去打仗了,文臣武将的话他听不进去,20万大军任由一个宦官摆布。

王振因为轻敌抢功,犯了战争的第一大忌——冒险主义。

结果发现打不过,逃跑主义的心理又占了上风,刚到前线就撤退,跟旅游似的。

而在后勤上更是一塌糊涂。准备时间严重不足,临时招募士兵凑人数,又匆忙地发放粮食衣物武器,在士兵不熟悉武器的性能,缺乏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火急火燎的就出发了。

行程中后勤保障不力,还没到战场粮就断了,一路上不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领导高层也重重矛盾。一会儿命令东奔,一会儿又改道西跑,数十万大军来回折腾。

最后安营扎寨还找了块没有水的绝地,远处唯一的水源又被敌人控制。

兵家不该犯的大忌通通犯了个遍。

最开始大军对于北边的策略是以攻为守相对主动的,但在土木堡战败之后,明军遭到了北方的威胁,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丧失了主动权。

而武将勋贵集体凉凉,这就导致文官做大。

搞得皇帝只能赋予太监权力与文官作对,这就又导致某些宦官权力过大,专横跋扈,作威作福。

百官皆战战兢兢,只能为宦官马首是瞻。

……

回想起曾经四面出击的大明王朝,何等意气风发,却在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遭遇失败,别说恢复汉唐荣耀了,连继承元朝在东\/亚秩序的位置也愈发艰难。】

(进攻就是最大的防守)

(纵观历史,大军团能被全军覆没的都是内部原因)

(明朝开始宋朝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靠人力和蓄力维持生产的补给,容错率很小)

(堡宗没死是他的运气,是所有人的不幸)

(朱祁镇最不要脸的是明朝主力精锐被他一夜消耗殆尽,回来了还要抢皇位,一头撞死算了)

评论区

网友A:土木堡之战到底有多惨,可能有些人不懂。

我这里做个比喻,就相当于上一届世界杯冠军,在这次世界杯比赛初选时,被中\/国男足3比0绝杀。

网友b:明朝开国使用纸币,但是不注意纸币发行量,想远征就滥发纸币,从民间收割财富,所以才能支撑洪武和永乐时期的远征。

到了仁宣时期,过度滥发纸币,明朝的纸币已经在事实上被废止了,民间重新使用铜钱和白银,没有办法再和从前一样筹钱,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持进行远征。

根本不是死于安乐,而是前人将国家发展的潜力透支的差不多了。

网友c: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土木堡大家能看到的东西其实有很多。

1、朱祁镇确实个废物

2、朱祁镇比他爹还宠信太监,导致有些太监已经过于干涉部队朝政的运行。

3、他爹朱瞻基死的早,当时缩防线,给了也先发育的机会,也让北边好多人已经玩忽职守了。

4、还是他爹死的早,导致了少年登基,后宫干政,文官蚕食政权,大明内部也是各种政\/治斗争,所以堡宗急需一场大胜立威,可惜他对自己太过自信。

5、孙太后,懂得都懂。

6、骄兵傲将,朱元璋开始到堡宗,对北方一直是赢多输少,也先又一直装孙子,所以功勋集团已经开始麻木大意了。

7、就是合作沟通问题。

朱祁镇这一路“游玩”,时间可不短,前后方的沟通是个人都看得出有问题。

回复

(如果他死在土木堡里,那顶多算个普通的昏君,把大明积攒下来的家底败了大半,但也没到历朝历代排名倒数的程度。

可惜他没死,被当成人质去叫门,还回来抢弟弟的皇位,又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

这些事加在一起,直接把他拉到宋徽宗之类的层次,又蠢又坏,打仗不行,宫斗一流)

网友d:为什么说土木堡一战把明朝的武勋集团全给送了,之后明朝皇帝只能用宦官来和文官集团打擂台?

武勋大部分只是自己战死,他们的子孙大部分还在北京,之后也大多继承了爵位,为什么不能接着提拔重用呢?

回复

(造成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武将说话没底气了。

在没有功绩的情况下,爵位再高说的话也是屁,老一辈实力派全灭了之后,新顶上来的就彻底没了话语权。

而文官集团只要不让武将去打——比如遇事就主和+给钱,武将们压根就没有建功的机会。

况且土木堡之后开了明朝文官管军队的头。

后面的文官集团若是碰到了不得不打的情况,就可以让一个文官顶着最高的头衔去带着武将打,打赢了文官也有功,打输了砍的就是武将。)

(个人理解,权利不能简单继承。

皇帝是可以继续培养武勋集团,但是大规模的无功封赏会被文臣阻拦。

时间长了武将的权利就很容易被文臣拿去,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五军都督府)

(土木堡之变里的勋贵第一代都是从死人堆里跟着朱棣杀出来的。

他们掌控五军都督府,皇帝掌控他们,从而控制军队。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掌控军队,而掌控兵部的是文官,这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军权从皇帝一家独掌变成了皇帝和文官们共享了。)

网友E:“在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是战争。

战争已变成光荣与浪漫的传说,变成了书里的故事和博物馆中的画作,里面尽是衣着华丽的英勇骑兵,在战场上迅疾如风。

他们以为战争是一场慷慨豪迈的冒险,是一次美妙刺激的经历,所以他们才欢呼雀跃着坐上开赴前线的列车。”——茨威格

年轻的天子以为战争是场游戏,代价是历史的巨变。

——————

天幕下的武将们心有余悸,看过这么多离谱的战役,他们人都麻了。

每场都逃不过掌权者的煞笔操作,由此证明,拥有一个好领导,有多么重要啊!!!

一些将军趁机教育自己的小辈和下属,好好听听后世对这场战争的总结。

冒险主义,逃跑主义,后勤准备问题还有安营扎寨地点……条条都简单明了,最最重要的是,战争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千万不可当做儿戏!

看后人怎么形容这土木堡之战的,都不惜用后世的痛点男足来描述了。这男足是得有多烂啊后人这种时候还不忘嘲讽……

朱元璋不可置信,这还和滥发纸币有关系了?!

他一直对自己的大明宝钞沾沾自得,结果后人说这是将国家发展潜力透支,为何发行纸币竟然还会透支什么潜力?!

朱元璋神思不属,纸币发行量,这意思是说他发的太多了,导致泛滥了,这是从民间收割财富。

后来收不到钱了,所以大明就不行了……

怎么会,他一直以为大明宝钞是个顶顶英明的决定,竟然还有这样一层因素。

朱元璋眉头紧锁,那该如何是好,现在阻止应该是来得及的吧,远征是要钱的,看来大明如今还是得赚钱。

这钱到底该怎么赚,才能不透支大明潜力,老朱觉得,天幕过后必须来一场朝会专门探讨一下。

当然他更希望后人能直接给他一个答案抄,这显然不现实,也不能全指望天幕。

所以朱元璋还是觉得先开个朝会探讨一下,把今天所有天幕讲过的点都详细理一理。

至于由土木堡引申出的那些问题。

朱元璋冷笑,文官还想独大?后代子孙还敢缩边?太监敢干涉朝政?

看来是我老朱太仁慈了,一个个才敢有熊心豹子胆做这些小动作,非得逼咱出重手才能消停是吧!

……

永乐朝,朱棣好气,但是打不到罪魁祸首,他只能无能狂怒。

不对,他好圣孙在,这下不是好圣孙了,看看他生了个什么玩意儿出来!

死的早,他这好圣孙究竟是死的多早,导致少年登基后宫干政,孙太后又是哪个!

这孙子还敢给他缩防线,好好好,老子辛辛苦苦数次亲征漠北,你们给老子玩缩防线!

朱棣怒了一阵,突然有些泄气。

打仗花钱啊。

天幕说的没错,每一次打仗,得做充足的准备,粮草兵马民力,劳师动众,难道他真的打的太频繁了?

骄兵傲将,因为赢的多,就麻木大意了吗。

“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他们以为战争是一场慷慨豪迈的冒险,是一次美妙刺激的经历。”

朱祁镇就是这样想的吧,他以为大明永远战无不胜吗,他怎么不看看他的祖辈为了北边耗费了多少心血,朱棣冷笑。

他老了,身体不如以往,大明还需要他的子孙继续撑下去,可他是他,子孙是子孙,并不是所有人想得都一样。

朱棣想解决北边的祸患,但国内的治理也很重要,民心是一定要安抚的。

朱高炽是怎么想的呢,朱瞻基又是怎么想的呢?

或许,他真得找个时间和儿子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

李世民摇头,行军打仗岂能当做儿戏,这宋朝的徽钦二帝和明朝的朱祁镇简直是两个极端。

要么怎么都不打,要么非得御驾亲征,可惜后面皇帝的选择不同,两个朝代的结果也不同。

这个朱祁钰敢顶住压力绝不南迁,就能看出区别了。哪怕后来朱祁镇复辟,可历史终究是为朱祁钰正名了。

骄兵必败啊……

李世民听着后世对明朝文武失衡的分析,若有所思。

文官竟然猖狂到如此地步,这不正像是如今的世家。甚至明朝皇帝为了对抗,重用宦官……

他想起了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为了牵制外戚,汉末皇帝也选择重用宦官。

汉少帝在位期间,十常侍与外戚何太后争权夺利,导致朝廷内外矛盾重重。

将军何进为了削弱宦官势力,密谋诛杀十常侍。然而,计划泄露,何进被十常侍先下手为强,被迫自杀。

随后,袁绍等人率兵攻入洛阳,大肆屠杀宦官,史称“十常侍之乱”。

此后,东汉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互相征伐,民生疾苦。

到了明朝,莫不是宦官与文官之争了。

想起大唐的那些世家,李世民皱眉。

不论如何,一方权力过大,不管是哪一方,朝堂定会失衡。

不论是世家、宦官、文官,武将亦是需要制衡的。

安史之乱不就是从朝廷失衡开始的。

……

李世民在为后世朝代感叹,殊不知,宦官权力最大的朝代,就是他的大唐。

唐中期以后,皇权旁落,地方上是藩镇割据,中央就是宦官弄权。

唐朝的宦官被赋予禁军权利,皇帝甚至由宦官来拥立,李辅国就曾经拥立唐代宗李豫,也是唐代第一个大宦官。

李辅国之后,唐朝又出现了程元振、鱼朝恩等只手遮天的大宦官,他们将权力渗透到军事、政治、经济等每一个角落,立皇帝、杀皇帝都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