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秦朝会。

有个事情,不知各位爱卿是否有所耳闻?

那把被冰冷气息笼罩的龙椅,对朱平安而言,早已不再是陌生的物件。仿佛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这龙椅,只属于他,象征着无上的皇权。在臣子的眼中,它代表着皇家的威严与权力,但在朱平安心中,它仅仅是一把椅子,一把承载着他皇位责任的椅子。

臣子们微微躬身,文武分列,静静地等待皇帝的下一步指示。一些心思通透的臣子已经猜到了皇帝所指的是何事。

朱平安龙颜微怒,冷笑道:“和尚不念经改做生意了!而且做的是拐卖人口的勾当!你们饱读诗书,可曾听闻历朝历代有此类事情发生?”

他继续道:“那海慧寺,听起来名字圣洁,却干的都是丧尽天良之事。那些被称为佛门弟子的和尚,竟然都是人间败类!”说到此处,朱平安脸上的笑容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愤怒与失望。

“朕曾对出家人持谨慎宽容的态度,清点并没收各地僧道的庙产,有人因此指责朕对出家人过于刻薄。”朱平安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但现在看来,朕还是太过宽容了!海慧寺那些和尚的度牒,竟然都是买来的!江湖大盗摇身一变,就成了慈眉善目的出家人,简直荒谬至极!”

话音刚落,李静龙心中暗自揣测:“皇上这是要借题发挥,对佛教进行整顿?”此刻的皇帝愤怒中透露出坚决,令在场的每一位臣子都深感震撼。

朱平安的话语刚落,李静龙踏步出列,语气平和地劝解道:“陛下息怒,大过年的,何必为那些败类生气呢?不值得的!”他抬头,嘴角挂着一丝笑意,继续说道:“自古以来,僧道中的确存在一些人败坏道德,兼并土地、隐藏佃户甚至私藏兵器。但请陛下明鉴,僧道也是人,神佛的本质是好的,只是人性难以一概而论。”

说到此处,李静龙眼中闪过一丝深沉,“贪欲难平,再加上他们披着出家人的外衣,所以行事更加肆无忌惮。历史上武宗灭佛之事便是明证。因此,真正清明之国,绝不容许僧道势力过于膨胀。”

朱平安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知道李静龙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有自己的见解。于是,他直接询问:“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整治这些僧道?”

李静龙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他的想法:“首先,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管束僧道的衙门,直属礼部管辖。每年的度牒发放需严格把关,确保僧道的质量。同时,规定寺庙中的僧道人数,既不多于一定数量,也不能少于,以保证寺庙的正常运作。”

他继续道:“天下所有的寺庙、道观,都必须有明确的溯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建庙。任何欲建庙的寺庙,都必须上报礼部僧道衙门审批。此外,出家之人必须经过严格的修行过程。他们需在指定的地点修行满三年,才能获得剃度资格。”

“至于度牒的费用,”李静龙眼中闪烁着精光,“可根据寺庙的大小来规定。这样既能约束寺庙的开支,又能确保朝廷对僧道的管理更加有序。”

朱平安在内心深处默默思量着,李静龙的想法确实独特且坚定,那就是全面而严格的管理。在寺庙的各类产业被悉数没收之后,连寺庙的行政权力也被中枢收回。那些小的野庙无一例外地被取缔,留下的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山古刹。对于这些寺庙,李静龙也并未放松警惕,提出了定期检查的要求。无论是寺庙人数超过标准,还是人数不足,都会被严肃处理。

在众人纷纷附和之时,李景隆又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议:“我认为还应该对出家人的年龄进行限定。”此言一出,朱平安不禁微微感到意外。

他疑惑地问道:“为何?”

李景隆微微一笑,回答道:“在一些寺庙中,存在着年轻的小沙弥和曼妙的小尼姑,这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呀!他们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却要在青灯古佛前度过,这并非人之常情。”

户部尚书王猛也在旁边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道:“曹国公所言极是,寺庙中年龄过小的出家人确实不妥。”

此言一出,周围的文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李景隆的这番话不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让在场的众人对寺庙的管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磅礴的大秦帝国中,僧道尼姑的群体里,亦不乏体魄强健的青壮年。王猛,那位重臣,以沉稳而坚定的声音继续发表他的见解。

“那些青壮的男女,在民间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王猛深深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然而,他们中的一些,既不孝敬父母,也不承担起繁衍后代、抚育幼儿的责任,更不致力于农业生产。”王猛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这种现象的失望与不满,“这样的人,无异于非人!”

此时,户部侍郎张昭也站出来发表意见。臣在赈灾的经历让他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灾难面前,许多寺庙设立的粥场确实救助了无数百姓,他们捐出粮食,对百姓有活命之恩!”张昭肯定地说。

然而,他的话语并未就此打住,紧接着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也发现,有些僧尼专门挑选灾民中眉清目秀的童子童女收养。”张昭的声音逐渐低沉,显然这个话题让他感到尴尬和困惑,“至于他们收养这些孩子的目的,臣至今无法参透。”

张昭说完,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时,李静龙心中发出了一串坏笑,似乎想以此打破这尴尬的气氛。

然而,荀彧却用咳嗽声打断了李静龙的轻浮表现。他用眼神瞥了张昭一眼,仿佛在告诫他:这是庄重而严肃的政治场合,不是茶馆里可以随意言谈的地方,朝堂之上,每一个言论都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