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11章 在周边旅游第一章 游览隆昌石牌坊(续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在周边旅游第一章 游览隆昌石牌坊(续3)

这一天,阳光灿烂,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五明和晓萍手牵着手,满心欢喜地带着他们可爱的儿子佳佳。不仅如此,他们还热情地邀请了永洪一家人和他们一起踏上这段特别的旅程——前往隆昌县第二中学,探索那充满神秘色彩与历史韵味的禹王宫山门坊。这次旅行的目标明确:瞻仰那座古老而庄严的石牌坊,感受它所承载的岁月记忆和文化底蕴。

五明一行乘山川机械厂到隆昌县的公交车来到县城里,然后步行两公里路,来到隆昌县第二中学外面。

五明看见,在隆昌县城第二中学的所在地,也就是北关道观坪山坳上,屹立着一座宏伟的禹王宫山门坊。这座牌坊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刻绘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共同捧着一份圣旨,寓意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座牌坊最初建于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然而,不幸的是,它曾遭受过火灾的破坏。后来,在清同治六年(1880年)的仲春时节,人们对其进行了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禹王宫山门坊是由客家人建造的。自从经历了三次湖广填四川的大迁徙之后,隆昌成为了四川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整个四川境内,有两个主要的客家人聚集地,一个是成都市境内的洛带镇,另一个就是隆昌。随着客家人数量的增多和离乡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厚。因此,他们纷纷修建起会所,作为聚会和交流的场所。隆昌的禹王宫就是客家人精心打造的一个会所,而这座山门坊则是会所前的一道庄严的山门。

如今这座牌坊就位于隆昌二中旁边,也是隆昌牌坊里面最精美的一座。它矗立在那里,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牌坊上有两幅楹联,它们以精湛的书法和深刻的寓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幅是镜刻在山门坊正门上的一副楹联:“微禹吾其鱼乎,想当年冷决川,永赖承天平地。夫民神之主也,念今日服畴食德,应昭肇祀明里。”这副楹联充满了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当我们站在牌坊前,仔细品味这幅楹联时,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他们认为,大禹治水,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此应该感恩戴德。同时,他们也希望后人能够继承这种精神,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对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追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此外,这幅楹联还体现了古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他们相信,神灵是人民的主宰,因此应该尊重和崇拜他们。这种信仰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这种方式,古人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祝福,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这幅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永洪解释说:“上联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当初大禹的治水,也许我们这些后人早就变成了水中的鱼儿了。想象一下,当年大禹带领着一群人,将大江大河疏通,开辟出一些田间水沟,才让后代的人们有了平坦的良田可以长久地耕种。”

接着,永洪继续说道:“下联的意思是,所有的后世百姓都将大禹视为神灵,为他修建庙宇,一代又一代地供奉。当我们想到今天的人们能够安稳地从事农活,这是因为我们享受了先人的德泽。因此,我们应该从祭祀开始,以表达我们对前代先贤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还有刻在山门坊侧门上的一副榴联。

“明德远矣,便维水支流亦沾圣泽;

黎民怀之,况乡梓世祀敢忘神依。”

永洪解释道:上联的意思是,大禹的功绩和美德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祭祀。即使是微小的水流也能感受到他的恩泽;下联的意思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始终铭记着大禹的恩德,更何况在乡村和家乡,人们世世代代都会祭祀他,不敢忘记他的恩情。这副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功绩的赞扬。

五明正在漫步于山间小道,突然眼前一亮,一座奇特的山门坊出现在眼前。这座牌坊高耸入云,气势恢宏,上面雕刻着一幅别致的“三英战吕布”的浮雕图案。

仔细观察这幅浮雕,五明不禁惊叹于其精美的工艺。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的激烈厮杀。然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图案上只有刘备和张飞两人力战吕布,而关羽却不见踪影。更让人费解的是,张飞手中挥舞的并非他标志性的丈八蛇矛,而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关羽本人并未出现在画面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似关羽的替身。这一切都显得十分诡异,令人心生疑惑。

永洪缓缓说道:“在众多雕绘图案中,利用道具来扮演真人替身的,关羽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隆昌的这座牌坊最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来不幸被大火烧毁,直到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才得以重建。此时的关羽已经声名远扬,成为备受敬仰的武圣人,其地位之高,唯有孔子可以相提并论。因此,伟大的圣人关羽无需亲自出马与吕布这样的凡人战斗,他的青龙偃月刀自然就成为了他的象征!牌坊图案的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用心良苦啊!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关羽究竟是如何成为武圣人的呢?这个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永洪感慨地说道:“公元219年,关羽不幸被俘身亡。当时关羽的身份仅仅是个汉寿亭侯,算不上显赫。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真正受到尊崇的并不是关羽,而是被神化了的姜子牙。此外,还需要明确一点,关羽并没有帮助刘备统一巴蜀,也没有完成建立偏安一方的蜀国大业。就武勇方面来说,他的武艺在三国时期也并非顶尖,民间对于三国武将的评价有一句非常准确的话:‘前三国英雄数吕布,后三国英雄数赵云。’就是这么简单,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但是,关羽死后,他的地位却逐渐提升,并最终取代姜子牙,成为武圣人。这实在是奇怪又巧妙!由于关羽死得不甘,在他死后的三百多年里,他一直以厉鬼的形象出现在荆州一带老百姓的祭祀中,这种情况直到隋朝才有了变化。”在那个时代,荆州一带常常传出有关关羽现身的不祥迹象,这些传闻让当地人心惶惶,不得安宁。面对这种情况,佛教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心生一计,决定在玉泉山顶修建一座寺庙以弘扬佛法。然而,佛教毕竟是一种外来宗教,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非易事。因此,智者大师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借助民间对厉鬼关羽的祭祀来传播佛教教义。

智者大师深知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力和神秘感,认为如果能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并赋予他一个佛教护法神的封号,或许就能彻底化解关羽惨死所带来的厉鬼气息。于是,智者大师向神界提出了这个建议,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最终,智者大师的提议得到了神界的赞同。随着关羽被封为佛教护法神,他的阴魂逐渐消散,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也是关羽第一次以正神的形象进入佛教殿堂,成为佛教信仰中的重要神只之一。

经过天台宗佛教的精心改造,关羽原本的厉鬼形象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正神形象。他的故事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从一个勇猛善战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守护佛法、庇佑众生的神明。

永洪说:“隋朝开皇年间,关羽被封为加蓝护法神,正式成为佛家弟子。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因其忠诚、勇敢和正义的形象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他的故事和传说逐渐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使其成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到了唐代,关羽的运气就更好了。儒家也看中了关羽,并将其视为忠义的象征。关羽开始陪祀武圣人姜太公,享受国祭。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关羽的忠义精神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因此得到了儒家学者的推崇。”

永洪感慨万千地说道:“时间来到宋朝初年,关羽的命运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开始变得倒霉起来。宋太祖赵匡胤对关羽并不尊重,甚至表现出轻视的态度,他下令将关羽从庙堂中驱逐出去,不再让他享有国家祭祀的待遇。面对这样的变故,关羽也只能无奈接受,他重新回到民间艺人的故事之中,继续在那里活跃着。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一直到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一意追求得道成仙,使得道教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崇。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关羽被封为“忠惠公”,这一荣誉无疑让关羽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宋徽宗不仅赐予了关羽这个称号,还特意用自己的年号“崇宁”来命名关羽的封号,这显示出宋徽宗对关羽的特别重视和尊崇。此外,宋徽宗还赋予关羽道教中的“真君”神职,册封他为“崇宁真君”。这使得关羽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或民间英雄,而是成为了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只。就这样,关羽正式加入了道家的行列,与其他道教神仙一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然而,就在关羽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时候,北方的金国军队却已经兵临城下。面对强大的敌军,宋朝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军人作为榜样来激励将士们奋勇抵抗。于是,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再次加封关羽,这次将他封为“昭烈武安王”。这个新的封号进一步提高了关羽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了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的千古第一人。从此,关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忠义楷模和英勇战神。接着,宋徽宗再一次将关羽当做救命稻草,他似乎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关羽身上,于是第三次追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这一举动让关羽一时间成为了大宋军队的军魂,仿佛只要有他的保佑,宋军就能战无不胜。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信仰而改变,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但关羽的地位却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神圣。

关羽在佛教中所失去的,道教中又加倍地偿还给了他。关羽荣登王位,渐渐地从人转化为神。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忠义、勇敢和力量。人们对关羽的崇拜越来越深,他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香火旺盛。

永洪说:“到了元朝,忽必烈接受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的灌顶,成为藏传佛教信徒,尊奉喇嘛教为国教。八思巴向忽必烈推荐了关羽,称其为佛教中的伽蓝菩萨(战神)。忽必烈尊崇关羽,并下令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关庙,作为喇嘛教寺院的一部分。从此,关羽成为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战神,被纳入了喇嘛教的神灵体系。元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对南宋遗民实施了严格的管制措施,其中包括禁止他们学习武术和持有兵器,以及限制结社集会和拜神祭祀等活动。这使得老百姓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武器,甚至连公开膜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军神关羽都成为一种奢望。然而,人民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愤怒却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戏剧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元朝时代,关羽的形象大多活跃于戏剧舞台之上。通过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关羽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光辉,他的忠诚、勇敢和义气在观众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些戏剧作品不仅满足了百姓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民众发泄内心愤怒与反抗情绪的渠道。在戏台上,关羽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他的事迹也被演绎得更加壮烈,这让人们在观看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因此,尽管现实中的束缚让人们感到无奈,但在戏剧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关羽作为一个传奇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元代戏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而这种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的心态和需求。

永洪娓娓道来:“明朝初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心中对关羽充满了轻视和鄙夷。在他眼中,关羽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将领,因此毫不犹豫地下旨废除了宋徽宗赐予关羽的义勇武安王封号,并明令禁止百姓祭拜关羽。然而,朱元璋也清楚地认识到民间老百姓潜在的颠覆性力量,尤其是江湖社会对关羽的狂热崇拜和尚武风气,这无疑对大明江山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关羽被朱元璋封杀,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减弱,反而与日俱增。此时,文人们开始积极介入关羽故事的改编和创作。一系列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应运而生,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关羽的形象逐渐变得完美无瑕,成为了一个备受推崇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将关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品德的完美化身,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心中。由于这部文学巨着的广泛传播,关羽的威望日益飙升,成为了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代言人。在明朝时期,关羽的地位不断上升,最终被封为帝君。这一过程中,明朝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加封和祭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关羽的神圣地位。而关羽也不负众望,以其忠义仁勇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敬仰和崇拜。他不仅成为了军队中的战神,更成为了民间信仰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关羽的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神明。他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香火旺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朝拜祈福。同时,关羽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各种文艺形式,如戏曲、评书等,深受百姓喜爱。关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

永洪缓缓说道:“当时间来到清朝,关羽的形象和精神依然与满清的汉化策略以及推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国策高度契合,因此备受青睐。在满人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竟然有八位皇帝对关羽进行了多达十三次的封赠!乾隆三十三年,关羽更是获得了“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这一长达十个字的尊号。伴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商人和各个行业都纷纷开始供奉关羽,使得关羽成为了财神以及各行业的保护神,进而取代了赵公明的地位。关羽不仅在佛教和道教中地位崇高,还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敬爱。他是传播儒家仁义礼智信价值观的杰出典范,因此,清朝历代皇帝对关羽倍加推崇。雍正皇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武岳庙,并以关羽替代岳飞作为供奉对象。由于关羽喜爱阅读《春秋》,儒家将他视为本教派的正统传承人。同治九年(1870年),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其冗长的封号共有26个字,这标志着他从凡人到神灵的转化过程最终完成。据清末统计,全国登记在册的关帝庙不少于数万座,数量远超孔庙。而关羽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孔子。

永洪缓缓说道:“时间匆匆而过,一千多年转瞬即逝,关羽也完成了从人到神的华丽转身。经过无数政治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推崇,关羽最终成为了忠、勇、义的象征,成为了一个道德符号。而牌坊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符号!因此,关羽在牌坊上找到了他的替身,而那把青龙偃月刀也随之成为了传说中的神器!”

通过永洪的讲解,五明明白了为何牌坊上三英战吕布少了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