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6)

五明开始学习写作方面谋篇布局部分。他深知,对于“篇章”的谋划,是写作准备阶段在内容“表现”上一个最为要紧的问题。

五明在学习笔记中写道:“‘篇’字,本义是编串成‘册’。因为最早的‘文章’都是刻在竹片或木札上的,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就用绳子把这些竹片串结成‘册’,这就叫做一‘篇’。而‘章’字,从‘音’从‘十’,‘音’代表‘音乐’,‘十’是数字之末,代表终了,所以,一首乐曲奏完了就叫一章。后来,‘章’借用到文章写作上,就特指‘段’或‘节’了。”这段话让五明对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后续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这种“篇章”的谋划、结撰,中国古人习惯地把它称做是“结构”或“布局”。所谓“结构”,是把文章比喻为“建筑”,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所谓“布局”,是把文章比喻为“棋战”,指的是文章格局的布置与安排。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写什么”的内容问题,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地考虑“怎么写”的问题,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表现”得有条不紊、完整统一、清晰动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还不够,还要精心布局,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在写作中,结构和布局就像是建筑师设计房屋或者棋手布局棋盘一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而一个好的布局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并根据这些来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布局。其次,我们要合理安排段落的顺序和长度,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我们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结构和布局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大量凌乱的材料就会堆积在一起,许多抽象的思想也会随意摆放,彼此之间相互游离,毫无关联。就像东打一下“榔头”,西挥一下“棒槌”,即使是最好的材料也会被浪费掉,再深刻的思想也会被埋没。这些材料和思想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根本无法称之为一篇真正的“文章”!如果将材料比作人的“血肉”,将主题视为人类的“灵魂”,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说:文章的结构布局就如同人的“骨骼”一样重要。没有坚固、健康的“骨骼”作为支撑,血肉便无从依附,灵魂也难以找到寄托;而没有完整、均匀的“骨骼”,则可能导致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者缺少关键部分,出现畸形变态等问题,这样的文章自然也无法令人心动。

关于结构布局的任务,在中国古代讲得最早也较全面的是刘勰,他把现在说的结构布局称为“附会”,认为它是“附”辞“会”义的重要手段。他说,何为附会?就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意思是说,所谓附会,就是要综合文章的条理,统一文章的首尾,决定内容的取舍,衔接文章的断隙,将全篇文章融合贯通,使之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这就像建筑房屋必须要有基础结构,裁剪衣服必须要经过缝制一样。

众“理”虽然繁多,但要依靠它来“总”(收揽);从头到尾都要依靠它来“统”(统领);增删去留要依靠它来“定”(定夺);界隔、缝隙要依靠它来“合”(缀连)。它把一篇文章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使众多的内容各得其所,多而不乱。这就好像盖房子需要打好地基,搭好间架,做衣服有待于剪裁、缝制是一样的。刘彦和的这一“筑室”之“基”说,“裁衣”之“缝缉”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朝王骥德的“ 曲犹造宫室者”说,清朝李笠翁的“编戏有如缝衣”说,都是由此受到启示而详尽发挥成“说”的。

对于结构这个概念,许多外国作家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法国着名文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布局,其实就是根据戏剧体裁的相关规律,将一段令人惊奇的历史合理分布在剧作之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狄德罗将戏剧视为一门“历史”的艺术,而“布局”则是一种适当的截取和分布方式。另一位文学大师莫泊桑也曾表示:“布局不过是一连串精心设计的情节组合,最终巧妙地引导出故事的结局。”换句话说,从故事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与衔接,都是“布局”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位波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奥洛什科娃(代表作有《久尔济——家》、《乡下佬》等),她对结构的理解更为深入。她指出,结构就是要梳理好构思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剔除掉那些可能影响作品和谐性的元素,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需要将剩余的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关于结构方面的要素包括:让各种印象相互连接,描绘生动的场景和刻画逼真的人物形象,将小说中的所有元素紧密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能够以最真实、最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将各个部分以及各种因素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得内容的\"表达\"达到\"真实\"且\"鲜明\"的境界,这便是结构布局的核心使命。

如果不仅仅局限于讨论戏剧和小说,而是从更广泛、更广义的角度来探讨\"文章写作\",那么我个人认为,结构布局的任务应该是寻找一种最优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思想感情。这种思维传递的\"形式\"应当成为连接主题与材料、论点与论证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应成为促进读者与作者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都需要认真构思和策划。例如,应该先写什么内容,再写什么内容;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怎样处理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伏笔和照应,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积蓄情感或情节的力量,最终点明主题。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和妥善处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布局,才能让文章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吸引力。

五明认为,结构布局是一门极其复杂、艰难的学问,尤其是对于中长篇论着和文学创作来说更为如此。许多作家都深刻感受到\"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着名文学家歌德曾感慨道:“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耗费多少心血,才能让一个宏大的整体得以完美呈现!而又需要拥有何等卓越的才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这个整体展现出来!倘若在整体规划上出现失误,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更糟糕的是,在大型作品中,如果对材料的某些细节把握不准确,整个作品也会因此存在瑕疵,无法避免受到批评。”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和批评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份等等的问题。总而言之——像喝干海水一样困难”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柳青在回答”你每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时,也同样认为:“最因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对于较多“层次”的结构布局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它需要作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狄德罗指出,人们可以用同一主题和同样的人物订出无数的布局。有美超的想象力,考查事物发生的顺序和联系,不怕艰难的场幕,也不怕工作费时,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间。看明白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后面,认是能感动人的场面。这就是人们据以布局的才能。

除想象能力,办识能力外,特别是分析能力上综合能力,是结构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才能”。

五明写道,安排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和“要求”

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

第一,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文章是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不管多么曲折复杂、变化多端,实际上它仍然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你对这种“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即事物的内部“条理性”认识得越清楚;越透彻;你反映起来也就越清晰,越有层次。正因为如此,老作家孙梨曾这样认为: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模,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

把结构布局和事物本身“行在的规模”、““进行的规律”联系起来予以考察,这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经验总结!

拿一件事情”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是事情的终了,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成了一切记叙性文章“情节“开展的客观依据,即“进行的规律”了。如果前面再加以追溯添个“序幕”,后面再加以延伸增个“尾声”的话,那就自然地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一个较为完备的情节“结构形态”

即使作者不完全按此“顺序”写作,或“结尾”提前,或“高潮”先说,或“拦腰谈起”,但这始终还是“局部”的调动,并未曾改变事情“存在的规模”,只是较“艺术”地反映生活罢了。

再拿一个“问题”来说吧。它总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所谓“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就大致反映一切论说性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解剖矛盾的各个侧面,揭示矛盾的内在本质。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问题好劈木材,可贵的是它能“破”开木头内部的“纹理”(要顺着木柴“纹路”下斧)。也就是说,它要把“问题”掰开、说透,说到“点子上,,说到“根本”上。这样,“提出问题”——“加以综合”并“解决问题”,就成了议论、说理性文章通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很显然,这种结构形式也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

第二文章的结约应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主旨,“纲领。一篇文章不论由这个“绎出多少个层改,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也都总必须以意运法”,尊卑就序。只有这样“以纲统目”了,整篇文章的结构才能严整、统一。而如若离开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了,那么,所谓轻重,大小、远近、详略等就一律失去了依据,“布局”文章就没了准绳。

鲁迅的《一件小事》,它反映了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我”在劳动人民崇高品德感召下严肃地进行自我解剖的主题。从表现这一主题的需要出发,作品形成了以“对比”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特点。不仅“车夫”和“我”的对比加强了“我”剥露自己魂灵的解剖精神,而且“一件小事”和所谓“国家大事”的对比更强化了“我”的反省的深度,有力地凸现了小说的旨意”。又如《 枝枝蜜》,这篇散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结构上呈现了峰徊路转、往复三折的形态,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自己“认识”的曲折,为了更有力地渲染主题的“点化”而布置的。总之,结构布局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变化万千,孤立地看,很难说孰优孰劣。评断它好坏的准则,就是看它是否是突出“主题”表达的最佳形式。莫泊桑说:

要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其它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成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以便产生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别真实所具有的深刻感觉。

这“各自的重要性”,就是依据它们和“主题”的关系决定的;主要事件“突出”出来所产生的“深刻感觉”,就是作品的“主题”。

只有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去安排文章的“结构”了,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 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