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某天,44岁的罗密文坐火车从A城到d城。
此人中等收入,刚发工资,随身带着二百七十元。
这从A城到d城的火车他经常坐,来来往往的做点小生意。
在当时,火车的车厢都是一个一个的小包厢,一列车有十几个包厢。
每个包厢里两张长椅,对面坐。
终点站到了,车内的乘务员提醒乘客们下车,乘务员走到罗密文的车厢,发现车厢内地上有些血。
朝下一看,罗密文的尸体被藏在了车厢的长椅下。
乘务员慌忙报了警,警察赶来,落叶死亡,头部中了五枪。
问了乘务员和几个旅客,都说没听到枪响。
这是由于罗密文坐的那节车厢,接近火车头,那个年代火车的噪音很大。
所以就算是凶手开了五枪,声音都被火车声掩盖了。
罗密文头部中的这5枪,是来自两个口径的子弹发出的。
警察当时判断,既然是两个口径的子弹,那就有可能是来自两把手枪,而杀死罗密文的凶手可能是两个人。
罗密文身上的钱被洗劫一空,劫杀无疑。
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一个名叫马城伍的嫌疑人。
这个马城伍,44岁,和罗密文会认识,不太熟。
马城伍原先日子过得不错,但这些年沉迷赛马,输得一塌糊涂。
而根据火车上两个证人的口供。
两个证人都说看到马城伍是和罗密文同一个车厢的。
那马城伍就很有可疑了,说不定同坐车的时候,他知道罗密门身上刚好带了二百七十元,所以直接谋财害命。
警察把马城伍带回警局,问:“说吧,你还有一个同伙是谁?”
马城伍大喊冤枉。
他说,是,我是见过罗密文,我也是从A城坐火车的。我只是在上车的时候看到他,和他打了个招呼。
之后我就去买了一份报纸。
接着,我上了火车,我并没有和罗密文同坐在一个车厢,我打了个招呼,就到另一个空车厢里看报纸。
我的目标地是b城。
但是我看报纸看得太入神了,错过了b城的站点,而后火车到了c城,我马上下车。
下车之后,我还和火车站台的售票员补了一张票。
接着我打算徒步从c城回到b城。
我走啊走,但是走了一会儿,我就感觉气喘吁吁,于是我坐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个多小时。
接着我意识到我无法徒步走到b城。
于是我又折返回c城的站台,在那里还碰到两个熟人,和熟人们聊了一会儿。
......
根据马城伍的“不在场证明”,警察去核实了。
不假,他确实是在c城下的火车,并且“失踪了”两个小时后,又回到c城的站台,遇到两个熟人,聊了几分钟。
熟人都说,马城伍当时的神情看上去挺正常的。
但这并不是完整的“不在场证明”。
因为他很有可能在b城到c城之间的这段旅途,就开枪杀死了罗密文,而后下车。
而且警察觉得他在c城浪费了两个小时,在草地上休息,这个说法很扯。
通知火车上的两个证人来认人。
这两个证人是从b城上车的,上车的时候,瞄了一眼,看到马城伍就在罗密文的同车厢内。
但这证据不足以充分。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马城伍也被扣押了三个月。
有一天警察在c城附近的桃园市,一个矿井边上,找到了一堆现金、财物。
这些东西被证实是属于死者罗密文的。
这个矿井距离c城的车站只有2.4公里。
而这就很顺利的解释了,马城伍在c城下车后的两个小时究竟做了什么,是去藏钱了。
之前说在死者头部找到两种不同口径的子弹,警察判断的是这个马城伍身上可能带了两把手枪,就是他一人干的。
于是将马城伍送上了法庭。
法庭判决的结果主要还是依据证人的口供。
法庭判处了马城伍绞刑,1920年,一根麻绳结束了他的性命。
......
此刻,在诡案组的办公室内。
姚若岚将这宗八十年前的案件陈述完。
她说,这案子看起来好像就是马城伍干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有指向性的证据并不充分。
如果是马城伍干的,他为什么要带两把手枪谋杀?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看这宗报道的时候有做过一个猜想。
就是实际上,马城伍是带了一把手枪,但是用了两个不同型号的子弹。
姚若岚取了一张纸,演示了她的推理。
如果有两种口径的子弹。
只要把报纸之类的物品卷在小口径的子弹面上,就可以将小口径的子弹塞入手枪。
而后这样就能做到用一把手枪打出两种子弹。
十三妹听完后疑惑:“boss,你说的这案子看起来证据并不是很充分,为什么在当年法庭会做出绞刑的宣判?”
“关于这一点,我也翻看了一些1920年的报纸,说到底,是马城伍这个人有问题。”
姚若岚说,在这宗罗密文的谋杀案之前,其实马城伍还背负了另外三宗枪杀案的嫌疑。
只不过由于缺乏证据,所以警察一直告不了马城伍。
可能这第四宗案件又发生了,警察,法官都在主观上认定,一定要想个办法给马城伍定罪。
马城伍在被执行绞刑前,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很坚定的说,我没杀人,我是冤枉的。
姚若岚说,
虽然马城伍的火车谋杀案,和陈庶民的鸡舍分尸案并没有关联。
这两个人看起来都是有罪的,但我很好奇,在1920年的这两人,是否有一个真的是无辜的?
她对十三妹和肥佬布置了任务:“既然你们这次会回到1920年的桃园市,就刚好去找到他们,看看能不能解开两宗案件的谜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