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漫不经心的倒了杯茶,“薛家的侯府三代而斩,这一代还有个锦国公的花架子,下一代就连锦国公的牌匾都要失去了。所以他们和三夫人都是要拼命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了。”
怀玉郡主听着听着眼睛一亮,原本以为只是内宅私事,如今怎么听的有些难以细说的内幕在里面。“那薛家为什么早不动手,一碗毒药不就解决问题了?”
“世家的脸面薛家还想要,不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再者可能是薛三夫人治家严谨,薛家三房都不知此事,没机会动手呗;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江月也在琢磨,为什么突然就要做此事。
“薛家太不地道了,不知道三夫人做好准备了没有。这一闹和薛家就彻底决裂了,不知薛三爷会站在哪边。”怀玉郡主感慨。
两人又说了片刻,丫鬟和童嬷嬷一起到了,说是已经安顿好了。
瑞王府的一个书房,瑞王和幕僚正与石骏激烈的争论着。其中一个杨姓幕僚也在说薛家的事。瑞王眼帘微垂,手里的玉石转动的快了起来。
石骏观察了片刻,知道瑞王这是生气了,那位幕僚还在侃侃而谈。
“薛家就是废物,一纸休书、甚至一碗药就解决的问题,这都半年了还没解决,薛三夫人还要和离,闹得满城风雨。现在更是不好收场。让顺天府下场,赶紧了结此事算了。”
石骏听的直皱眉,“此事微臣不知详情,本不该多言,但杨兄此计不可。此事若是薛三夫人未发觉,可能容易达成目标;现在风言风语已经起来了,舆论还对薛家不利,要是薛夫人暴毙或者薛夫人继续上告,那有些得不偿失,甚至会有人调查。
如今,要确定薛三夫人手里的船队和商铺是不是还在她的名下,还在,就可以争一争。若是都不在了,有什么可争的?还不如直接买个船队算了。
第二,薛三夫人一个商户女他能跟薛家闹起来,就肯定有薛府的把柄,这个把柄是什么?薛府的人准备怎么应对,咱们还都不知道。真到了顺天府,薛府也不定能应付。
第三,薛三夫人是吴国谢氏的旁支,她背后有没有人,是谁,薛府摸清楚了吗?其实有商队、有货船,巡查出来什么,不是很正常吗?”
瑞王抬眼看石骏,心里有几分满意,这些幕僚出不了啥好主意,就会无能狂怒,当然薛家也确实废物。这状元郎就是厉害,一下就点出了关键,最重要的是给出了行动的方向。
瑞王和赵家走过几次水路,赚了不少,就想再添几条船,可是跑船这几年都不亏,有船的又都是大户,不肯卖船,等着新造的还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最重要的是这个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晓。
这些事以往都是依靠英王,可是自己的侧室夏娟偶然说出英王也趁机捞了不少好处,也方便英王积累财富,他又想起母亲的提醒,觉得还是不能完全依靠英王,幕僚就说薛三夫人手里有五条船,让薛家想想办法,能让出三条船就够了。如今却出了纰漏,这要是让父皇知道,恐怕要记上一笔,所以瑞王府不宜再露面。
幕僚被问得张口结舌,很多关键的地方并不清楚。瑞王便让幕僚重新查访,再做安排。
几名幕僚离去后,石骏详细讲了山西路的事。应当追杀沈晗,暗杀成功成该当如何,暗杀失败应当如何安排,如何让太子出巡查看山西路,怎么制造机会。总而言之,只有除掉阻碍,让皇上选无可选。
几个留下的幕僚都胆颤心惊,觉得这状元郎竟然是喜欢兵行险招的。又问了几个更深入的问题,石骏一一解答。石骏重点分析了沈晗务必要除去,无论真死假死一定要死。
沈晗于皇上是最锋利的刀,不能为己所用,就是最大的敌人。
石骏看瑞王和幕僚都沉默,知道自己给的建议太过激进,可是机会并不会常常出现。
停了片刻,石骏提起津口之事,说起皇上已经准备派人再去津口,津口水军大营已建成,郭家入驻后,重开市舶司,自己会去津口。去津口后,准备怎么办差,怎么按律例执行。哪些地方可以挣银子等等都详细的诉说了一番。
瑞王对石骏的建议和想法很认同,却没有表现出来。
石骏知道需要给瑞王足够的时间来和幕僚商量,主动提出离开,想见表妹一面。“殿下,微臣和表妹夏氏自从入王府后再未曾一见,不知今日能否一见,姨母信中有问道表妹。”
瑞王自然是同意的。
石骏随着侍女在一处亭子等待,一盏茶后,夏娟款款而来。
“表哥,你终于肯见我一面了。”夏娟眼尾略红,低头小声的说,“我以为你只想寻到姐姐,再也不想见我了。”
“你这是说的什么,你姐姐我要寻,但也从来没有不照顾你呀。当时恼你,也是觉得临越城离京城太远,你跟着举子进京实在太危险。如今你已进了王府,又没有身家背景,定是吃了不少苦,如今我投靠了王爷,自然也要照拂你。”
“表哥,如今我能照顾自己,你不用为我担心。姐姐你找到了吗?我找到了一位夫人很像姐姐,可她却不肯相认。我好难过,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她。”夏娟的眼泪一颗颗落下。
“我也见到她了,如今她说她是江月,已经忘记了前尘往事,还嫁给了仇人。不过她生活的还不错,也不用我们再为她担心了。我想,婵儿总有想起过往的一天。到时候我们再相认,如今只能做到,有机会和她见面就多见见,这样也好让她想起以往。
你一直是聪明伶俐的孩子,相信瑞王也会待你好。女人长得漂亮固然能得到男子的喜爱,但终不如聪明懂事,审时度势,能给男人带来价值来的长久。我在外努力为王爷办差,你在王府尽心为王爷着想,不要争女人间的一时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