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230章 免费官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谦谦睡了。”林寻小声道。

“娘子也早些歇着。”李宁安道,“可还晕船,晕你就靠在我身上。”

林寻默默地依靠在李宁安的肩膀上,而李宁安则倚着灯光,仔细研读前人和现今有关治理水利的策略。

靖安十七年黄河自开封决口,而在庆宁年间,黄河也常常自陕州段决口,进而影响到河南各地。

既然自己要去治理黄河,那就一定要把它治理好,坐而论道、尸位素餐可不是他的性格。

夜深了,李宁安看着书卷,感觉后面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

他抱起林寻,给她盖好被子,然后再看了一眼谦谦。

与林寻相比,谦谦的睡相简直像个英雄,嘴角微微翘起,仿佛要展示英勇的风范。

林寻平时并不经常这样,今天这般可能也是因为晕船的原因吧。

......

李宁安一家乘坐着官船,挂着徐州同知的旗帜。

他们走的仍然是进京时的路线。

在运河上,李宁安还看到了其他官船,遇到官职高于他的,他自然要让道,而其他的民船和商船则必须让李宁安先行。

在这片运河上,最活跃的无疑是漕船。

读书时,李宁安就见过常德渡口来来往往的船只。

在整个大雍朝,漕运可谓掌握着经济的命脉。

估计漕工的数量应该也是百万级的,无数人依赖着这条水道来谋生。

这也是为什么朝堂上的诸位重臣如此强调首先疏浚河道的原因。

尽管李宁安接到的仅仅只是治理河道的任务,但那天他去潘府的时候,潘世同似乎透露出了想要参与漕运的打算。

不过他没有直接命令李宁安去调查执行,毕竟漕运涉及的利益和人数实在太多了,朝中的高官们哪个背后没有牵扯着漕运?

即使像潘世同这样强势的阁臣,也不敢轻易触碰这块巨大的蛋糕。

李宁安也隐约听说过,潘世同有将河道管理和漕运衙门整顿的想法,只是目前还没有付诸实践。

他知道,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其中涉及到的关系非常复杂。

当船经过河南时,所看到的景象与李宁安当年进京时完全不同。

当年李宁安进京的时候是冬天,河道非常平稳。

而现在已经是夏天了,这几天船行的时候经常下雨,河水比冬天的时候涨得高多了。

当船行至徐州时,许多当地的河漕官员纷纷前来拜会李宁安。

李宁安没有急着下船,而是在船上刻意停留了一会儿。

然而即使如此,只过了短短片刻时间,各路官员就给他送来了很多礼物,加上沿途收到的礼物,大约有三千两银子之多。

河漕官员并不缺钱,这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擅长进行“雁过拔毛”的设关。

但是看到如此多的礼物,李宁安还是感到惊讶。

坐了这么多次官船,自然是与河工和漕工都打过交道,细细了解下就知道他们一年到底能赚多少银子。

这三千两银子足够养活多少人呢?

至于沿河官员为什么要送礼给李宁安就有待考究了。

虽然李宁安只是徐州府的同知,但河漕官员对河道的事情非常了解,他们早就听说了李宁安要帮助欧阳端治理黄河的消息。

河道的事情虽说是由河道衙门最终裁决,但河道问题由来已久难以解决,尤其近几年,皇上对河道问题特别不满意,河道官员的命运取决于河道的治理成绩。

虽然李宁安没有决策权,但如果他在欧阳端面前提出意见,这些官员也不会无动于衷,完全撇清关系。

塞些钱来堵李宁安的嘴罢了,治水归治水,衙门肯定拨款,但河道漕运上的猫腻甭打听就对了。

知晓他们的意思,李宁安并未多想,孝敬给了就拿上,不花就对了,但收是肯定的,不收他们怎么放心。

治水结束若未察觉河道漕运其中问题,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钱财一退我自收东西走人。

可若是附有旨意,问题必究,那可就怪不得他李宁安了。

李宁安乘船一路上经过大运河来到了徐州城。

徐州风景优美,而且还是两淮盐运的核心地带。

与南京相比,徐州的富庶程度不遑多让。

但是李宁安并没有心情去欣赏徐州城中的美景,他不急着去漕督衙门向欧阳端汇报。

主要是担心欧阳端不在衙门,那样的话就白跑一趟了,已经差人去打听。

徐州码头离徐州府衙并不远。

作为徐州府的同知,李宁安觉得,自己的住所应该就在知府衙署这边。

记得宋逸光还特地来说过,徐州知府是他的远房表亲,按理来说李宁安到徐州后大概住在衙署,但看朝廷律令李宁安大抵是要去河道衙门办公,或许河道衙门会安排住所。

只是不知衙署后院有多大。

不过从之前自己见到过的县衙以及府衙来看,河道衙门以及州府衙署住下他们一家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有些拥挤也是肯定的,毕竟这边宅子的大小与京城的三进大宅院可不能相比,还要供不少官宦居住。

地方官员是不许于就任地区购置房产的,这点与京城不同。

皇城底下有天子看着,自然没有人敢作乱,而且满足数千有品秩官吏的住房需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但到了地方上就不同了。

刚开始是不禁止的,可一时间,地方贪腐之风盛行,当地官员对百姓的房子强买强卖,甚至有的一分钱都不给。

时间久了,自然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因此各地人民纷纷联合起来反抗朝廷的统治。

为了安抚百姓,化解民怨,朝廷统治者便颁布了:禁止地方官员在当地购置房产的“禁购令”。

刚开始的时候,尽管是“禁购”,但是,朝廷也只是对在不分地区当官的官员实行这条禁令。

历经数朝,“禁购令”开始被广泛地推行。

各朝统治者他们将这条政令普及到了全国各地,禁购对象也覆盖了全国的各级官员。

政令中明确规定,但凡有官职的人不可以在自己做过官的任何一个地方购买田产。

如果,有人敢知法犯法,不但,立即革除官职,而且,还要重打五十大板,其购买的田宅房产也要收归国有。

到了雍朝,这种政策进一步的扩大 ,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

历史上上有许多的朝代,官邸制度被保留下来,自然是有他的优越性。

首先,古代官员的权力比较大,加上天高皇帝远,一些地方皇帝管不到,若是没有官邸,官员们都会出现贪腐问题,以权谋房的情况就会出现。

第二,官邸离官员工作的地方很近,节约上班时间。

第三,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做官的官员,一般都来自贫寒家庭,拖家带口的去某地做官,若是没有房子,自然不会好好的做工作,官邸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