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225章 滚去治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治河这个事情与李宁安本来没有关系。

但在朝堂上,潘世同向皇帝建议,说翰林院的词臣们不了解民情,也不通世故,治理黄河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大事,应该派一些词臣到民间去,协助欧阳端完成治河大计。

事实上,并不是有很多词臣,只有一个。

那个唯一的幸运儿就是李宁安。

没有办法,他因为太过出色而被大佬注意到了。

当初殿试所写的《治黄策》无疑成了李宁安外放的大坑,不过李宁安同样不会后悔,毕竟若是没有这篇策论皇上恐怕还不会点他做状元,有失必有得。

本来当时皇上不以为意,可当庆宁帝再次忆起李宁安写下的策论内容时,不禁暗暗点头。

自他登基时便觉朝堂迟缓,缺少实干之才,现在想来李宁安有治河之策,若无实干兴邦的才能,又怎能独当一面。

当李宁安接到参与疏浚黄河的命令时,所有的翰林都被吓了一跳,都感觉潘世同对李宁安的处罚太过严厉了。

原以为皇上没有在朝堂上应下是没有此意,哪曾想子弹飞的有点久。

在翰林院里,做史官、做词臣、做太子师,那可是光彩照人的,如果有一天能登上阁臣的位置,名留史册,那对官员们来说是毕生的梦想。

去治理黄河算得了什么?若地方官光鲜,又怎会那么多人想做京官。

李宁安的同年们,如果是中了进士三甲,还可以守牧一方,教化一方百姓。

而治河之事,在朝中官员眼中,那属于技术性的职务,进士出身的官员投身治河的也并不多,更不用说李宁安了,他可是堂堂状元、三元及第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来看他的治河委任官职只是暂时的,但李宁安日后还能有机会重返翰院吗?

词臣出身,还曾担任过太子师,等太子登基后,李宁安从詹事府转正,升任礼部或吏部侍郎的官位几乎是板上钉钉了,但眼下他得罪了潘世同,被打发去治河,这下手实在太过……狠了。

\"李三元只因为没有选中潘阁老的幼子,便官降数级,潘阁老也太容不得人了。”

\"李安毕竟是潘阁老的门生,他犯了错,承受的惩罚肯定比其他人更严厉些。\"

\"潘阁老已经花甲之年,李三元恐怕要受苦了。\"

放眼整个大雍朝,内阁首辅大多都十分能活,比如郑礼宁,郑礼宁如今已经七十六岁却依旧生龙活虎,若不是他的身份使然,继续干十年都说不准。

可谁让他不是庆宁帝东宫时的潜邸旧臣,三朝元老的身份使他威望十足,但皇上可不需要找位爷来供着,郑礼宁无疑阻碍了他的集权。

按潘世同的年岁,他就是再干十年,那问题也一点不大,即使再长一点,干上二十年也说不准。

李宁安一日不能返回翰林院,那么日后入阁的机会可谓极为渺茫,要知道内阁可是很看资历的,且他得罪了潘世同,官场之上便有大把人要和他划清界线。

……

当收到诏令后,李宁安完成了他作为东宫日讲官的最后一堂课。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在讲最后一堂课时心情变得异常平静。

眼下的大雍朝廷依旧稳定,潘世同实施马政条例只是先北后南而已,反对者不少,但没到不得不的程度。

因此,李宁安丝毫不受调令的影响,平静地完成了课程。

太子却有些郁闷,他在听授课时显得心不在焉。

太子已经听李宁安授课两年了,虽然偶尔还会表现出幼稚的一面,但相比前一年,他的心境已经更加稳定。

他自然也听说了李宁安被派去治理黄河的消息。

一想到李宁安将不能再教他读书了,他内心产生了不舍的意味。

他曾向父皇提及希望李宁安继续担任他的讲师,但父皇的决定无法改变。

即便太子恳求,他却只让太子莫要小儿作态。

李宁安合上书册,笑着说道:“即便我不能陪伴在殿下身边,但我仍然希望殿下能专心读书。尽管我身在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一直牵挂着殿下。”

太子抬起下巴,示意身边的内侍:“拿来地图。”

地图很大,需要几个内侍才能展开。

太子看着上面标注的黄河水段,低声问道:“李先生将要治理的就是这决口一段吗?”

“在赴任之前,我也不敢确定。”李宁安答道。

黄河决口不止一段,同时大量洪水汇聚淮河造成二次受灾,河南一地还不知成了什么样。

今日李宁安课结束得比往常早一些,他也是想多留一会儿和太子说说话。

太子待他极好,李宁安讲课时他听得极为认真,从老师的角度看,李宁安没有任何不满的地方。

在开始东宫日讲之前,李宁安心中还存在一层距离感。

君臣之间有如父子关系,始终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然而,与太子相处久了,李宁安很难再对这位太子设立防线。

太子对他非常友好,李宁安讲课时他也非常认真。

作为一名师长来看,李宁安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

“孤很舍不得您,李先生,记得写信给孤。”太子说道,“如果孤在读书方面有疑问,也会来请教先生。”

李宁安笑了起来:“殿下如此虚心向学,那是极好的。我离开东宫后,定会全力以赴,为殿下改善黄河的水患,为百姓带来安宁。”

“先生所说的一定能做到。”

李宁安离开东宫时,还是由那位拿着提灯的内侍送行。“听说李先生将外放之事,太子昨晚哭了一场,奴婢也不敢向干爹汇报。”

他意外地看了这位内侍一眼,然后回身行了一礼。

李宁安听着,心中也感到一些酸楚:“太子就拜托您照料了。”

无论如何,太子对李宁安的感情都是真挚而真实的。

......

然而,在李宁安在翰林院度过的最后几天里,并不那么顺利。

此前李宁安虽然得罪过潘世同,但因他是东宫日讲,每回来翰林院修史时,茶到他手上总是热的。

这次却是第一次喝到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