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159章 恩荣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宁安心里清楚,自己既然成为状元,还是头名,那么进入翰林院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状元授官是从六品官,也就是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则是正七品官,分别是翰林院检讨和修撰。

除了前三名,其他进士要想进入翰林院,只有通过馆选或者考庶吉士这两种途径。

即使通过考取庶吉士,也不一定能最终留在翰林院。

只是被称为“实习翰林”,三年后还要通过“转正”考核,合格的称为留馆,不合格的就要离开翰林院。

离开后虽然仍然被称为翰林,但进入内阁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了。

而作为状元,直接跳过了见习阶段,直接成为正式翰林,这样的待遇着实让人羡慕。

那么进入翰林院有什么好处呢?

在大雍的官场中有这样一条铁律: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

翰林院是进入内阁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在前朝还是雍朝的历史中,所有前三甲的进士最终成为宰相的比例几乎达到了四成。

因此,翰林又被誉为“存相之地”,也就是宰相的后备军。

既然无需参加朝考,李宁安现在不知道是先准备回家,还是留在京城写信给家里。

等待假期批准下来后,他就可以直接动身回家了。

按照规定,新科进士们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假期,以便大家回乡。

就在此时,会馆的小厮将“三元及第”的匾额一同挂在了正厅的横梁上。

会馆外面,爆竹声响彻四野,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在匾额挂起的一刻,数百人齐声喝彩。

店铺老板、伙计和厨师们也都跑来围观。

大家抬头望去,只见“三元及第”四个金灿灿的大字高悬横梁,这可是天子赐予的金匾,实属难得的荣耀。

一位来自常德的商人对着旁边的人说:“状元匾额虽然不常见,但我们也曾见过,而三元及第的匾额,恐怕是百年一遇的吧。”

另一个人接着说:“是啊,状元每年都有,但三元及第,这可真是难得一见啊,今天算是开了眼界。”

众人纷纷发出轻笑声,此刻正是喜上加喜的时刻,这样的场景在各处都可以见到。

李宁安站在大厅中,无数人向他表示祝贺,他不时抬头望着墙上挂着的金字匾额,心中暗自思道:“三元及第,终于如愿以偿了。”

三月十九日,对于这些进士们来说,这是他们继续享受成为进士的殊荣和宠幸的时刻,因为他们将要参加一场恩荣宴。

恩荣宴在礼部举行,对于这届新科进士们来说,去礼部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昨天他们还在那里聚会过。

天色渐暗时分,李宁安与黎敬浩、张伯远、邹启明等人一同前往参加恩荣宴。

恩荣宴,实际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琼林宴,只不过琼林宴是前朝的称呼。

在我们大雍,这就是恩荣宴,宴会在礼部举办,由光禄寺承办。

尽管李宁安已经成了状元,但他还未正式受到官职任命,因此官员的庆祝仪式还没有准备妥当。

因此,他还是以往一样,让李宁定赶车,从会馆前往礼部,只不过马车前挂着一盏写着“赴恩荣宴”的风灯,然后这么往礼部方向驶去。

天色渐黑,也正值京城道路的繁忙高峰期。

路上堆积着轿子、马车、骑马、骑驴的行人,交通十分拥挤,不过一路上挂着“赴恩荣宴”的风灯,仿佛给了绿灯一般,马车顺利通过。

路人们都知道是新科进士前往参加恩荣宴,纷纷避让让行。

马车顺利地驶入正阳门,然后朝礼部衙门驶去。

车厢里的李宁安靠在车壁上休息,一天下来太累了,不想多说话。

而黎敬浩则情绪很好,言谈不休,而邹启明则在一旁笑着应和,不过显然他同样精疲力尽,至于张伯远则是瘫坐在一旁。

黎敬浩认为张伯远沉默不语是因为情绪不好。

他心想张伯远在会试中名次比自己还高,但殿试最终却只考取了三甲末席。

至于黎敬浩本来就没志在必得二甲,所以被授予三甲也并不意外,于是他好心地劝慰了张伯远几句,告诫他不要太在意,二甲和三甲差别并不大,不必太过在意这些。

李宁安在一旁看了看,不由得微微一笑,虽然张伯远不像黎敬浩那样健谈,但他为人热情。

今天闭口不言,无非是因为这些日子实在太累了,新科进士应酬的事情实在太多,只有黎敬浩才不屑于去把握这些关系。

黎敬浩参加进士考试更多是为了向世人和家族证明自己,他本来就出身比别人优越太多,许多士子依仗家世进入仕途几年后就弃了官,不过这类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李宁安猜想,以黎敬浩放荡不羁的性子,如果得到官职后能够在体制内混上两年,不出仕而退,这已经是相当不简单的壮举了。

说不定他能找到一个清闲的官职,过着悠闲的生活。

在黎家,除了黎晏殊需要他继续顶门立户外,获得功名对于黎家来说已经是锦上添花,未来说不定还能在黎家再建一房。

大家族就是这样,有能力最好,如果没有才能,混吃等死也是无可厚非,只要不是离宗太远的话。

李宁安注视着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好友,有时看到他的天真可爱,不禁苦恼起如何对他开口。

黎敬浩无疑聪明绝顶,对官场事务了如指掌,等到需要他时定能洞察一切。

有些人虽然并非无知,却平日里难以把握关键点。

李宁安虽非官场高手,却也对其中的险恶有所了解,谨慎总比一无所知来得强。

至于为何张伯远不想理会黎敬浩,自然是应酬太多,还有六部观政之事让他烦心。

荣恩宴过后,马上就要馆选了,可他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黎敬浩虽说选不上,可好歹能够去露个脸,之后黎家在朝长辈使下力,留不留京李宁安不知,但肯定能捞个好去处。

二甲和三甲进士之间的差距可是天壤之别。

至于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究竟相差多少?

二甲授官从七品开始,而三甲则是从正八品开始。

起初李宁安不解,原本以为三甲进士最低也可以做个县令,那么即便是县令也应该至少是正七品,为何只有正八品呢。

后来他才明白,这正八品是针对京官而言的。

比如一个京官为正七品,在外任职一般都会授予正六品,这并不是晋升而是调任,是京官对地方官的等级压制。

因此,三甲进士授官后在京城任职,只能担任正八品官员,而到地方则可以担任正七品县令。

曾经也有三甲进士及第后,吏部授官,要被派到贫困的山区当县令,一去可能就不知何年才能回来。

吏部对于违背授官的进士同样有的是法子整治,弃官而去,那朝廷直接永不叙用,天下早就不是开国那会,读书人仕朝困难,若不愿去,有的是人。

再者不去上任的原因被朝廷一番宣传,可没人会给他们叫屈,又不是真的成了大儒,但凡参加科考的都是为了当官而来,还真没有二楞子儿。

选派出任地方,地方好不好当吏部下达调任后最好就是老老实实的去了,到时候要么寻人调任,要么就做出成绩,那样自然有办法回京。

毕竟大雍朝还没到王朝后期腐朽不堪的时候,能力是能够被看见的。

留在京城也是一个选择,只是虽然不再是正八品,但留在京中当九品京兆博士行吗?

虽然颇感委屈,但对于官员来说,只要留在京城,将来就有升迁的机会。

这也是朝廷奖励进士的方式,否则进士就不会受到如此重视。

即使有异议,也可以提出来。

但如果是举人、监生背景的官员胆敢对吏部的授官提出异议,那就回去等待合适的官职空缺吧,暂时别想着升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