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82章 雍朝兵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剩下的几个小的,则由李宁安带着检查他们的课业。??

主要针对的还是老二李宁邦和四叔家的两个小生瓜蛋子。

李宁邦和四叔家大些的小子明年就下场,容不得他不重视。

至于两个小屁孩的哥哥李宁轩,则是不甘心的去参了军。

先前让他在镇上当学徒,只是这小子对于读书属实是不上心,作为学徒,自然是难以出师,得慢慢熬。

不知怎的先前三哥李宁忠的一封家书,算是勾走了他的心,回家之后便吵着要去参军。

其实这就要说起雍朝的兵役制度,朝廷建立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度。

开国之初,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朝廷大量征兵,太祖皇帝更是在北方大量设置军府,扫地为兵。

再者就是所谓的军户制,就是将军籍与民籍区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民户则只需要缴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不过这只是朝廷合理的说法,两者之间可谓是交杂着使用,不过现在普遍寻求征兵制,便是全国募兵,减少军籍屯田。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军户屯田战斗力严重缺失,再加上军户私逃严重。

有的军官甚至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朝廷,私占土地。

不过本来按照李宁安想的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从来没有在开国数十年内就崩坏的如此之快。

最后了解了一番雍朝的周边局势后,才算明白过来,这个新生的朝廷真的是外患严重。

北境有战事,西南土司又是时常降而复叛难以管制,沿海有窝患,西北部更是有蛮族,妥妥天崩开局。

这不就是相当于一个大号的北宋吗?

顶多加一个兰州以东和辽东地区,怪不得去北方开荒的军户大量溃逃,朝廷给的赏赐是很优厚,可是架不住是真的会死人呀!

主要是天下丁口减半,一家人可能饿的就剩一两个儿子怎么舍得放去打仗,不得已,朝廷只得采取优厚的募兵政策。

国家已经安定数十年,虽说天下人口有所恢复,军户正在逐步确立,但是募兵制依然夹杂其中。

李宁安有时不禁很是感慨,还好爷爷当年在北方当兵吃粮后,拿着朝廷赏赐回家务农。

没有去当所谓的军户,虽说当时的军户待遇十分的高,但也得有命拿呀!

他都不敢想自己拿着长枪去跟敌人打仗的场景,虽说枪杆子比笔杆子重要,但也得看李宁安能不能扛起大梁呀!

他可没信心,凭着战场杀敌建功,改变命运。

面对李宁轩的请求,李金辉很是犹豫。

但他就是那样,一直很尊重儿孙辈的想法。

送他去北方战乱之地打仗是不可能的,他只比李宁安大一岁。

为了让他吃两年苦,李金辉便寻了关系,让这小子去南京守备御营去看两年大门再说。

当时听到这个,李宁安差点吐出一口老血,这是什么鬼地方?

李宁轩到底是读书少了,根本就不知道爷爷说的这个地方是干啥的。

南京守备御营是征召兵员的一个地方,但他更多的是替换复员制度的主要场所。

一批批的北方军兵要么是过了年纪,要么就是打仗打的缺胳膊少腿。

算是朝廷优待他们养老的地方,再有一个就是给南京巡防御敌的军队。

之所以安排他们到这,便是因为他们若是裁撤回乡里,朝廷就要负担一大部分的路费和安抚钱财以及赏赐。

为了减免这方面的花销,这些朝里的官老爷便想了这么个法子。

真是活该这些人被军兵所唾弃,真是用完就扔,连一些卖命钱都不舍得花。

不过,这仍然吸引了很多人去参军,主要是这是一种平民脱离阶级的一种方式。

雍朝兵役和秦朝时的军功爵制有一点点相似,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勋爵和赏赐。

这就促使着一批又一批怀揣着梦想的青年奔赴北疆,可是又能有几人显露头角,得胜归来呢?

之所以南京很养老,便是南京离湖广有点距离,但并不算很远,更是地处内地,离北方远,离西南远,离沿海同样有段距离。

其实李金辉已经使了很多钱给当初的同僚,其中更是有一个人官至指挥使才捞了这么个名额。

家里孙子确实多,可他怎么可能糟践孙子的性命。

他虽然是军武出身,可是除了教几个儿子几手功夫外,像这些个孙子都是想着走读书的路子。

不过这老头确实有点坏,为了维系他和老爷子在军中的关系,便鼓励自己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儿孙去应征参军。

真是不得不说,古代的嫡庶之争不论是官宦世家还是平民百姓都摆脱不了,讲究亲疏,这几个兄弟确实离他远些,从源头来说,到底还是个“利”字。

家中除了向往军武生活的李宁忠外,这小子算是第二个提出要从军的。

他本意是想着等这小子在南京把身体练好,再大些,便安排到东南沿海的镇海军中抗倭。

相较于北方和西北、西南地区的血腥,东南之地的战争频率会小很多。

到时再花些钱财安排到某个军官旁边当个亲卫,总归是能安全些。

随后不明就里的李宁轩便坐上了去往南京的客船,走的时候高娘子哭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

可是李宁轩的性子就是耿,丝毫没有反悔的意思。

他上船时,李宁安还去送了,顺便往他怀里塞了一本兵书。

全部是由他亲自汇总各朝兵书优劣,搞在一起组成的。

其中还掺杂了一些李宁安对抗倭方面的研究,虽说他没打过倭寇,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简单搞了搞润色了一番便塞给了他,行不行就是两说了。

脑中快速过了一遍李宁轩这小子傻傻的模样,便正了正脸色开始考教起来。

本来是让着李宁池出去帮母亲洗菜,可是同硬是要黏在李宁安身边。

看赶不走她,便任由她在这里看热闹。

好好检查一番,算是摸清了两人的底子。

这俩老弟明年县试下场, 大问题没有, 至于名次就要看县试时的发挥。

至于能否通过府试考取童生, 只能看后面是否可以提高了。

为了明天的酒席,李家除了准备自家地里种的菜、后山的野味和河里鱼虾外,还专门找周觉他老爹杀了一头猪用来办酒席。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与李家交好的人家,自发地过来帮忙。

许鹏昌算是最要好的,一早就扛着自家的桌椅板凳过来。

毕竟许氏是他亲姑姑,李宁安这大头侄子考中了秀才,他算是与荣有焉。

这么点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除了桌子找村里借了些来,其他像凳子少的碗筷,便只能让这些村里人自己带来。

不过,农村吃席不讲这些,毕竟没有那条件,大多数都是自备碗筷。

这次李家办宴席,是为了庆贺李宁安考中秀才,这算是整个三河村的喜事,村里大家都乐意来搭把手。?

村里有名人,肯定能吸引别村的小娘子嫁到这里来。

这些年在许家的带领下三河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村里人是愈发团结。

饭菜全部准备好,快到午时了,李金辉便准备发话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