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林学宫开学的场景不禁在脑海中。

还在手中的报纸上。

秦始皇看着占据整个版面的内容,心中还是有些感叹。

那一万多的眼睛,明亮的让人目眩。

上林学宫的建设仍在继续,但已经有朗朗书声从中发出。

他在腊祭之后便开启了新一轮的东巡之旅。

仍是冬季,但很多事情已经不可以在被风雪阻挡。

“陛下,前方已到函谷关。”

蒙毅的声音在马车的前方传来,秦始皇收起了手中的报纸,掀开门帘。

入眼处,积雪已经被人清空,漫长的黑色队伍静默着往前行进。

道路两旁的有骑士来回通报,已经能够看到函谷关的关都尉旗帜。

“进关吧。”

大队的人马在一声声哨响中进入了函谷关内。

“雄关巍峨,让人心怀激荡啊。”

站在关城之上,望着前方的一条黑线,秦始皇感叹了一句。

“陛下,冬季关城繁忙,多有失礼之处,臣请罪。”

关都尉半跪在旁,他是今日才得知陛下至此,很多滞留关内的商贾并没有疏散,导致车马入关时,引起了围观。

“函谷关是冬日入关的必经之地,诸多商队滞留是自然之事。

若无商队在此,朕还会疑惑,大秦的商路怎么到了函谷关就断绝了。”

关都尉心中略感轻松,陛下言语之中,并没有责备之意。

“多谢陛下。”

关都尉站了起来,脸上恭敬依旧。

“子婴那小子去了蜀中,夏日当会回来,到时便会东行查访商路。

你的一些问题可以直接问他,既要有商路畅通,也要保函谷关塞之能。”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商队经函谷东行,西进,给守关之人添了诸多的繁琐事务。

关都尉一职在这太平的时候,便变成了处理政务的官吏,让武卒出身的他们颇多不适应。

以往都是非黑即白,现在更多琐碎却需要周旋,委婉的处理。

所以内史的关隘守卒压力很大,特别是几处重要的关口。

关都尉年前曾经上过奏疏,其中关于关隘商队管理,增设商舍,增加书吏的想法都呈了上去。

听这言语陛下应当是已经看到了其中内容,此次来函谷,竟直接告诉自己他的意见。

心中更多感动,脸上却仍旧郑重应诺。

秦始皇虽然将担子甩手,但对于关内的一些事物还是很关心的。

“冬季商队出入可有记录?”

这是要问冬季商队往来次数,其实也就是随口的考校,无需报具体数字,因为陛下想要知道这个,直接去看平准府的统计便是。

“冬季相比春秋二季要更加萧条一些。

因有腊祭,很多都是由关内东出,晴日最多能有近百,风雪之日几无。

入关晴日也能有十几队。”

抬头瞥见陛下颔首,关都尉轻松了不少,看来这见面的第一次考校算是通过了。

“看来你奏疏中所说,增设商舍确实有必要。

商舍与传舍也确实要分开。”

秦始皇像是在回答,也像是在喃喃自语。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一处关隘的建设。

城墙上人没有注意到,关隘之内。

一处能够看到城墙的传舍内。

有一人正提着酒壶,看着城墙上隐约的人影。

“季兄,还看呢!”

刘邦挑了挑眉,笑了笑,“如此场面,难得一见,既然遇到了,当然要看够本才行。”

“这也看不到什么,不都是旗子吗?也没有秦皇身影。”

“要叫陛下。”刘邦纠正了身边人的称呼。

“我看的可不仅仅是陛下的身影。”

那人更加好奇,大冬天的站在外面看旗子却是好笑。

“大丈夫当如此啊!”

刘邦悄声感叹了一句。

“什么?”

身旁的人却没有听清,下意识问了一声。

“没什么,这次出关可能要缓几日了,给兄弟们卖些肉食,不能只啃干饼,账目便由我那份出。”

似乎是见到了始皇帝的原因,刘邦没由来的想要大方一次。

他的商队再次扩充,借着这次役夫调换的机会,他再次收了一批农产。

腊祭前的物价上涨太多,商队因此多赚了一些钱财。

很多人都很高兴。

特别是那两百多个县中的徭役之人,对待刘邦的态度更加恭敬。

他们经历过近些日国都的大事,对于商贾的看法已经不同以往。

好几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加入刘邦的商队。

刘邦并没有立即同意,同时也没有拒绝。

这里面的人他又不熟,得回去好好查查在做计较。

“兄长大气!”

“滚吧!”

刘邦没好气的踢了那人一脚。

商队吃喝花费皆由公账出,刘邦每十日都会大放一次,这点很多手下人都清楚。

如今要在关隘停留两三日,便到了亭长请吃肉的时候,这人心思,刘邦自然知晓。

役夫二百多人的日用不用他操心,那些人在国都劳役三个月,比他们一次商贸差不了多少,日常饭食都是众人凑钱,今日却可以免了。

舍中顿时传来一声欢呼之声,刘邦又喝了口酒。

这次进国都让刘邦大涨了见识。

那高耸的钟楼,日益繁华的都城,隐没在树林间的巨大学宫。

这些种种都让他有些意动。

特别是见到了久违的萧何。

身为朝中大吏,这人的气质都不同以往。

萧何得知刘邦借自己儿子的名义组建了一个商队,却并没有表现的很高兴。

反而告诫他,此事有违商律,若想长久,二者必舍其一。

刘邦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但对于萧何的告诫还是记在了心中。

毕竟两人的阶层已然不同,他萧何能够知道的内幕肯定比刘邦要多。

同时刘邦也很担忧,商人地位历来不高,若没了官职,只是经商,那还不是任人拿捏。

若只是为吏,小小亭长,终其一生也无升迁可能,那微薄岁俸,可养活不了一家人。

席间他将这些问题问出,萧何在自己的角度作了解答。

“如今在乡间为吏,是不看政绩的,因为政绩需要看上头意思,给你就是你的。

但之后或有不同,陛下有意改动底层吏员的晋升,小吏未尝没有出头之时。

如今商贾势头正盛,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若能抓住,未尝不比为吏更加好。

秦有巴清、乌氏倮前例,成一方大商贾,便是大功。

更加之如今上林学宫开设,日后学问大兴,子孙后辈,若能出头,不止一条路。”

刘邦眼前有了两条路。

他看了看城头的旗帜,心中却没有定论。

便像是这眼前关隘,不越过去,终不知前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