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棍子打在屁股上的啪啪声,还有那人的惨叫。
“今日的事情纯属误会,我已经对他做出惩罚。希望几位,不要把这件事情捅到上面去,会影响我的政绩。”
孙玉春讪笑着对几人请求。
“孙大人,请放心!这件事情我们不会往外说。我们相信孙大人为官清廉,一心为了百姓,是不会放任这样的蛀虫,继续为恶的。”
苏晓晓满口应承。他们以后还要在这里生活很久。能和当地官员打好关系,自然对他们非常有利。
“这是你们的户籍,请拿好。还有这个,是家师一块捎来的一个小包裹,给苏小娘子的。”
孙玉春这才放下心来,拿出一个小包裹递给苏晓晓。
“给我的!”苏晓晓喜出望外。
他们出了衙门,苏晓晓立刻打开包裹看起来。
里边是一封信和三锭五两的银子。
信是黄云霓写的。
她说,苏晓晓当日留下的那几个方子非常好。她留下的包装创意,也非常受欢迎。
她们做出的香粉和胭脂非常细腻,比其他几个店里做的都好,深受当地许多小姐太太们的喜欢。
云黛阁已经开张一个多月,利润丰厚。她们第一个月的分红,是十五两银子。她托父亲给苏晓晓送过来,希望能够及时帮到她。
苏晓晓心里甜丝丝的。十五两银子虽然不是很多,却是她穿越过来之后,第一次凭借自己力量所赚的踏实银子。
一日后,他们到达余淮县城。
苏晓晓他们看到县城的景象,心里顿时凉了一大截。
这里和苏晓晓想象的非常不一样,虽然是个县城,却还没有一般的镇子大。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就二三百户人家。
大路两旁有许多商铺店铺都关闭着,街上的行人也是,三三两两。一个个面瘦肌瘦,衣衫破旧。
“店家,你们这个县城为什么这么萧条?”
苏晓晓走进镇上唯一一家卖馒头的铺子,就向店家打听。
“还能怎样,那些人全都搬走了!这涠河三年一大灾,两年一小灾。年年种粮,年年不够吃。谁还会留在这里等死?都出去逃荒了。”
店老板无奈的摇着头,不住叹息。
“朝廷就没人下来修建堤坝,治理涠河吗?”
“怎么没修过?年年修年年坏,东边不堵西边堵,堵来堵去还是闹水灾。一到秋天,许多人家还是颗粒无收。”
店老板一边给她拿馒头,一边回答她的话。
听到这里,苏晓晓的心情更加沉重。粮食都种不出来,怪不得这里会穷。
皇帝把他们流放到这里,让他们怎么生活?难道说是想要让他们在这里饿死吗?
苏晓晓买过馒头之后,回到陆家休息的地方。陆家所有人全都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吃饭吧!困难只是暂时的。
就算这里年年闹水患,我们也一定会想到办法种出庄稼。
过上有吃有喝的好日子,气死那些远在上京,一心想要看我们笑话的混蛋!”
苏晓晓给众人打气。
“对!我们都有把子力气,就算到河水里摸鱼,我们也能摸出吃的来。”
陆安武气愤的把馒头塞到自己嘴里,使劲咀嚼几下咽到肚子里。
仿佛那馒头就是正等着看他们笑话的人,他要把那些人全部吃掉。
“对,以后日子虽然苦一点,可我们一家人只要还在一起就是好的。一家人齐心合力,日子就会有盼头。”张兰兰对所有人鼓励。
“吃饭!”
陆安文、陆安禹、陆安婷也点点头,各自拿着馒头吃起来。
饭后他们又走半个时辰,就来到大柳村。
这村子总共加起来也就十几户人家,他们的房子全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他们村口长着一棵已经几百岁高龄的大柳树,所以这个村子就叫大柳村。
“村长,村长,村口来人了。”
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大叫。
“小三子,喊啥呢?”
一个六十多岁的清瘦老头,从门内走出来,不满地瞪着门口的小子。
“村长爷爷,我看见大柳树下边来了一伙人。”小男孩指着大柳树的方向让他看。
“走,瞧瞧去。”老头把一个汗烟杆往脖子里一挂,双手拢在身后走了过去。
“你们是来干啥的?”
苏晓晓一行人正在柳树底下张望,就看到一个老头领着一个小男孩慢悠悠的走过来。
“这里是大柳村吧?我们是刚刚分过来的住户。”
张兰兰看到有人过来,就往前走了两步回道。
“哦,我是这个村的村长,你们是从哪里过来的?”
“上京。”
“哦,我看看你们的户籍。”
老村长颇有深意的打量了他们一眼,拿过户籍仔细看了一眼还给张兰兰。
“我是这里的村长,我叫刘大福。
你们一路过来也看到了,我们这整个县城都是这个样子,反正就是穷。
北边那一片荒地都没有人种,你们愿意的话,就可以去开荒。
房子你们得自己建,尽量建在地势高的地方。建房的树木可以去山上砍,在我们这儿,是没人管的。
就是山上树木深的地方,可能有野兽。你们要小心一些,尽量不要去。”
“多谢您告知。”张兰兰带领家里人给村长行礼。
“不用客气。这里人都不坏,就是太穷了。你们有需要啥帮忙的,尽管跟我们说。
比如盖房子啥的,可以找人帮忙,只是得管饭出钱。”刘大福讪笑着介绍。
“行呀!我们也要找人盖房子。你能给我们找人来吗?”一个声音从苏晓晓他们身后冒出来。
苏晓晓他们回过头,就发现身后出现了许多人。
刘菊花一家,崔小娥一家。杨霸天,领着已经怀孕四五个月的媳妇。还有许多一起跟过来的流放犯和流民。
“竟然分过来这么多人!这下大柳村可热闹了。”刘大福看过所有人的户籍之后,又把刚刚对张兰兰一家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所有人听过之后,就先去山上寻地基建房子,然后又去山间划了一片荒地,作为自己的开采范围。
苏晓晓一家决定把房子建在自己划分的荒地上。这样他们开荒休息,都可以节省很多功夫。
他们荒地中间有一片水塘,因为这里常年闹水患,所以周边的土地都没有人愿意去开采。
苏晓晓却看中那一片水塘,她觉得在那片水塘里可以养鱼养虾。
水塘周围的荒地还可以继续挖一下,因为她发现那荷塘周围竟然长了几株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