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月的这一世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

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取名为杨慎。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

弘治十一年,十一岁的杨慎与云南永昌张志淳之子张含订为金石之交。

弘治十二年四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其父杨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叶氏柩葬于新都城西门外祖茔。

杨慎还模仿名贤作《吊古战场文》,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仪见文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数语,不禁击节称赞。

祖父杨春阅后建议杨慎拟作贾谊的《过秦论》,杨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拟作,议论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灭亡的教训,与贾谊的很多观点都相契合。

祖父杨春读后又惊又喜,称杨慎有贾谊之才。

弘治十四年夏,父亲杨廷和守丧期满,杨慎随父经汉中、西安、邯郸等地入京,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记录这些事情。

同年秋天,杨慎跟随进士魏浚学习,创作的《黄叶诗》轰动京师。

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诗后大为赞赏,遂收杨慎为门生,并称杨慎为“小友”。

大学士李东阳又命杨慎仿作诸葛亮《出师表》和傅奕《请汰僧尼表》,李东阳阅览后称赞其韵味“不减唐宋词人”。

弘治十八年二月,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

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

时崔铣试卷在分考刘武臣帘下,疑其刻深,没有被录取。

杨慎看到了后十分喜欢崔铣奇隽的文字,向父亲推荐。

杨廷和便提拔崔铣为《诗经》魁。

崔铣知道了后用“小座主”称呼杨慎,二人结为知己。

明武宗正德元年秋,杨慎与同乡士子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成立丽泽会,又与山东即墨的蓝田和云南永昌的张含结社唱和。

正德二年春,杨慎第二次出京,与弟杨惇回到家乡应试,按照惯例进入县学,成为王颖斌所教授的弟子员。

八月,杨慎与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

四川提学刘丙批阅杨慎的试卷,称赞他为罕见的奇才说道。

“我不能像欧阳修一样,但是我却得到了苏轼这样的学生。”

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刘丙慧眼识人。

九月,发榜时,杨慎果然被点为乡试第一。

杨廷和不以科第中举接连不断为喜事而是说道。

“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正德三年,杨慎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

不料天命却是在此时插手了,一点烛花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

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正德八年正月,杨慎继母喻夫人病逝于京师。

二月七日,杨慎代父亲杨廷和函致陕西巡抚蓝章,称杨慎将亲自带着喻氏的灵柩回到四川,请求派遣人马护送。

二月二十七日,杨慎第三次出京,与王安人扶继母喻夫人的灵柩离开京师回到家乡。

杨慎一行人到达陕州,巡抚蓝章遣使者迎接。

抵达西安后,蓝章又设馆饯别杨慎。

杨慎离陕西后,于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抚蓝章致函答谢。

服丧完毕后,杨慎恢复翰林院修撰的职务。

正德十二年,因明武宗喜欢到处巡游,不理朝政。

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

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杨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任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

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讲解《舜典》。

“圣人设立赎罪的法子,是用于不大的罪过的,是为了让百姓自做新人,如果是首恶或大奸,没有可以用钱财赎免的道理。”

世宗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

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

嘉靖三年三月,杨廷和辞官归里,大礼议再度兴起。

六月,杨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赐罢归疏》辞职,不愿与张璁、桂萼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会集议时,张璁斥责廷臣欺君,吏部尚书何孟春责难张璁,群情汹汹。

罢朝后,何孟春率百官力争,杨慎激动地说。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并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在金水桥南,称要共同抨击不和张璁据理力争的人。

何孟春、金献民等人奔走相告,于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顺门前候旨,从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将带头八人下诏狱。

杨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

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员如杨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诏狱,加以廷杖。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好在云璃在此时出手稳住了他的伤势,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不久后他就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杨廷和在武宗驾崩、世宗未至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

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

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

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

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着述,为白族修史。

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

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

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

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

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是两三个投闲置散的武官想要谋取利益而倡导的,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嘉靖五年杨慎又返回永昌。

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平凤朝文起事。

嘉靖八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

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礼科给事中顾存仁上疏,请求赦免杨慎等因议礼被贬谪戍边的大臣。

世宗厌恶他,下令将他廷杖六十下,并贬其为庶民。

冬天,杨慎与安磐、余承勋、杨仲琼游峨眉、嘉州、洪雅、夹江诸处,杨慎有《归云阁》等诗记录,又在峨眉山撰书《峨眉山寺联》、在洪雅瓦屋山题书“与造物游”四个大字。

世宗因大礼议的缘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

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

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

整个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杨慎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家乡,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嘉靖三十二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往四川,寄寓江阳。

但因被人检举揭发,杨慎又于嘉靖三十七年十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押回永昌。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

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

杨慎去世后,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嘉靖四十年冬,杨慎附葬于杨廷和墓旁。

隆庆元年,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天启年间,杨慎被追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