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金氏复姓为鲜卑族脱谱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多已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金氏,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多以涿州、洛阳为郡望。
得姓始祖:安金全。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后唐政权振武军节度使安金全之后,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历史上,鲜卑族中有安金氏部族,为鲜卑族脱谱姓氏,未被《魏书》所载,其族代表人物就是后唐时期着名的关内道振武军节度史安金全。
安金全,公元?~929年待考,代北鲜卑人(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其家世为边将。
安金全少年时即十分骁果,擅于骑射。唐末晋王李克用(后唐武皇,公元856~908年)时期即为骑将,屡从征讨。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公元923~926年在位),他以挽救上党郡潞州及讨平河朔之战功,累晋为刺史,后以老病退居并州(今山西太原)。
唐哀帝李柷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天下大乱,梁王朱晃(朱温,公元852~912年)属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大将王檀(字众美,公元866~916年)率军三万,乘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朱邪亚子,公元885~926年)率军远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时,突袭其后方的并州。
当时并州城内无后备之兵,敌军奄至,监军张承业(康承业,字继元,公元846~922年)大恐,计无所出,只得命令诸司丁匠们登陴御扞。而王檀挥军外攻甚急,城内人皆惶恐。已经退隐的安金全遂出谓张承业说:“老夫退居抱病,不任军事。然吾王家属在此,乃王业本根之地,如一旦为敌所有,大事去矣。请以库甲见授,为公备寇。”
张承业高兴坏了,当即取胄甲授之。安金全披甲跨马,召率子弟及退闲诸将,得数百人,乘夜出并州北门,突然出击于羊马城内(外城工事),后梁兵马登时惊溃,由是退却。随后牙校石君立(公元?~923年待考)率军自潞州(今山西长治)赶至,后梁汴军仓惶退走。若无安金全之奋命,并州城几危矣。
后唐庄宗的性格比较矜伐,凡有大将立功,不时行赏,但不晋其爵,故而安金全终后唐庄宗之世,名位不进。
南北对垒之际,每当后梁汴州有游骑(细作)外出,皆必为安金全所抓获,故而后梁侦逻者皆惧,称之为“安五道”,盖比“鬼将有五道”之名。
李存勖之子李嗣源与安金全有旧,及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登极为后唐明宗,特授安金全同平章事,充振武军节度使。安金全在任二年后,唐明宗发现治民为政非其所长,乃诏回赴阙,俄而病卒。唐明宗为此还特意废朝二日。
在安金全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部族名称为汉化姓氏,称安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改姓,出自着名的“雅克萨战役”沙俄俘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朝初期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四年(俄沙皇费德尔·阿列克赛元年,公元1685年),在着名的“雅克萨战役”(俄称“阿尔巴津诺战役”)中沙俄侵略军战败,时有从雅克萨、尼布楚等地的九百一十二名沙俄军人被康熙大帝俘虏(大多为哥萨克族人)。
中俄之间在战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后这些俄罗斯战俘皆被康熙大帝带回京城,赐予汉姓“安”氏,意令其“安定”,这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这些俄罗斯战俘后康熙大帝被编入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成为所谓的“俄裔近卫军”。最初,这批沙俄俘虏大多聚居在北京城的皇城根、宽街、四部府等地,后集中拢驻于北京东直门内北官厅一带的胡家圈胡同。当年,满清政府对他们还是比较优待的,还分别赐给他们四~七品官衔。
在该支安氏族人中,除了极少数人后来随沙俄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团返回俄罗斯以外,余皆留驻京城,逐渐被汉化。其中有族人后与满族金氏(爱新觉罗氏)联姻,其后代则合其姓氏,称安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安金信昭
安金利容
安金伯琳
安金性成
安金大程
安金弼仲
安金佩莹
安金人骥
安金本干
安金干佑
安金水玲
安金孟林
安金曼云
安金犹龙
安金成学
安金应通
安金应达
安金元治
安金廷硕
安金天寿
安金先锋
安金世师
安金茂杞
安金超慧
安金光曙
安金晓莎
安金汝梅
安金道修
安金钰涵
安金晓卿
安金昆玉
安金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