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五月,北方的天气早已经变得暖和,可京城紧张的氛围没有消除。
突然,天津传来八百里加急,天津水师被在一天之前被天门海军消灭。
天门海军仅仅派出崔大健率领的第四大队,在两个小时之内,就把天津港口的天津水师船只全部炸毁。
天津水师基地自然被天门海军轰的面目全非,炮台炸毁,港口码头的官兵更是被轰炸的鬼哭狼嚎。
总之,脚速慢的天津水师官兵,基本都被打死,至此大清帝国三大水师全部被灭。
这一次,天门海军第四大队直接挂天门海军的战旗,没有藏着掖着。
但所有参与战斗的天门海军人员都戴上了蒙面黑巾,以防被熟人认出。
天门海军第四大队打完就走,这让发出求救信号的官兵目瞪口呆。
难道天门海军这群猛人过来只为摧毁天津水师吗?就在海岸边射击杀人,根本不打算登陆吗?
老乾隆皇帝看到天津呈上来的八百里加急,他都不敢看,肯定没有什么好事。
风光了一辈子,没想到自己过了八十大寿,变得处处不顺。
曾经自认为文治武功超越历代帝王,现实却变得如此残忍,难道是上天嫌弃自己活的太久吗?
还是自己治理的天下老百姓生活过得不如以前吗?
颤颤巍巍的打开天津呈上来的八百里加急,看到天津水师全军覆没,所有船只被炸毁,是天门海军第四大队所为。
天门欺人太甚,不用想,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天津水师都被天门消灭。
天门已经公然挑衅,看来要不了多久就会进攻大清帝国。
现在没有了水师,天门从哪里进攻?不能确定,整个大清帝国海岸线太长。
不知道天门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进攻,今年还是明年?
会直接从天津码头登陆,直取京城吗?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老乾隆皇帝心里在想,难道天门已经有实力与大清帝国吗?
老乾隆有点不敢置信。
据说天门之主是汉人,这个已经确定无疑,神秘的天门,更加神秘的天门之主。
而且是个心狠手辣之主,天门在大清帝国境内几次出手,基本上不留活口。
难道大清帝国要葬送在自己手里吗?难道大清帝国只能维持150年吗?
如果是,那比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似乎没有强多少年?
那以后史书如何记载自己?后人又如何评价自己?末代大清皇帝吗?
当天,老乾隆把自己的军机大臣找来商议对策,大清决不能在自己手里丢掉。
现在这种情况,汉臣大将能不能用?满清八旗子弟似乎又没什么特别的青年才俊。
看来只能用自己的私生子富安康,其他人不可信,天津必须守住。
不然天门的军队就会直逼京城,不知道天门的陆军实力如何?
阿桂、福安康、和珅等重臣在尚书房等待老乾隆皇帝的到来。
没过多久,老乾隆皇帝由李玉陪着来到尚书房,随后李玉退了出去。
老乾隆皇帝手上拿着一封奏折,坐下之后把天津呈上的八百里加急文书递给阿桂。
阿桂快速浏览之后,递给福安康,和珅最后一个看这份奏折。
三个人看完之后,心里都不是滋味,大清帝国最后一支水师被天门海军消灭。
这一次,天门海军没有像袭击福建水师一样,藏着掖着,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三个人都是老狐狸,都没有开口,关键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开口。
不过他们心里都很清楚,现在的大清帝国危在旦夕,天门绝对是有备而来,不是白莲教起义军能比。
如今,血滴子都不敢大张旗鼓的出去调查天门踪迹,他们害怕被天门知道,顺便把他们血滴子灭掉。
天不怕,地不怕的血滴子,现在有了最强的对手,老乾隆不敢再让他们出去。
不然哪天,天门的杀手把他杀掉,大清帝国群龙无首,溃败就在一瞬间。
老乾隆心里明白,大清帝国亡,他们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活,草原都回不去。
不说天门要灭他们,其他人更要灭他们,这些年死掉多少人在他们手上,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楚。
老乾隆皇帝看三个人都不开口,他直接点名道:
“阿桂,你来说一说?”
“回皇上,微臣很担心天门海军的实力,如果他们直接从天津码头登陆,距离京城这里只有270里。
行军速度快的话,三天就能到京城附近,那就对京城,对朝廷威胁太大。
从天门攻击福建水师和天津水师来看,天门所拥有的大炮射程比我们大清帝国工部造出来的红衣大炮射程要远很多。
如果天门有许多门这种大炮,我们八旗子弟恐怕需要更多的人手来保卫京城。”
“三位爱卿,你们觉得如今汉人大将可用吗?”
“启禀皇上,当年吴三桂也是汉人,汉臣周培公依然带兵把他打败。
郑经是汉人,还不是被姚启圣推荐的施琅杀死,如果汉人真齐心,我们大清根本就不可能入关。”
“福大人言之有理,对汉臣最了解的应该还是汉臣,要不请刘墉刘大人来尚书房来议一议?”
老乾隆皇帝觉得几位说的有理,到现在满清八旗人口不到500万,而根据户部人口统计现在整个大清人口有3万万。
而3万万人口中,汉人占据90%,其次是新疆维吾尔族。
说心里话,在这一点上老乾隆是看不上汉族人种,不过现在他对这个看法似乎有点动摇,天门之主也是汉人。
老乾隆皇帝估计都没有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对天门有了畏惧,俗话说人老胆小,老乾隆皇帝现在的胆子确实小了很多。
他身上早已经没了意气风发,有的就是暮气沉沉,毕竟已经80多的老人。
老乾隆皇帝命令外面的李玉让人传旨给刘墉,让他即刻来面圣。
“三位爱卿,刘墉没到之前,三位是大清的肱骨之臣,你们先说说,自己的心中朝廷有哪些才华的汉臣?”
三个人支支吾吾,都不敢开口,自己说出来的人名,万一被皇上启用。
而这个人如果不堪大用,自己变成推荐人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明哲保身,历来如此,对99%的官员来说,在重大困境面前,保证个人利益不受损就是成功。
至于国家利益,他们不说趁火打劫,可让他们损己利国,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干的最多的是表面上利国,暗地里也利己的事,不挖国家墙脚就已经是高尚之人,天下有几个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不是清朝大臣们的现况,翻开中华历史,绝大多数官员都差不多。
在这件事上,从古至今都未曾进步过,哪怕200年之后,依然如此。
利己是人性的本质,趋利避害是动物本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