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开元帝师 > 第147章 乾元殿聚书四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十天后,一行人终于到达长安。李隆基率领百官,在太极宫承天门跪迎两位皇太后入宫。

开元四年十月九日,睿宗皇帝下葬金帜山桥陵。

李隆基亲自护送灵柩到桥陵。

他和宋王李宪手捧皇太后袆衣,入了地宫,置于睿宗皇帝的御榻左右,再以衾被覆盖。

随着桥陵沉重的石门落下,一代帝王的传奇,也永远落下了帷幕。

突厥部落不断归降大唐,凉、甘、云、朔、幽、蓟等边州人口激增。

各部落之间,为了抢夺有限的草场、水源,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面对这些能征善战的部落,调任并州大都督府为长史的王晙上表指出,突厥是迫于形势方才归顺大唐的,他们久居边境,极易引发祸患。

建议朝廷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将其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使其逐渐汉化。

同时,要吸收他们的兵马,掺入大唐军队,使其成为北疆的防御力量,为大唐王朝效劳而不为祸患。

李隆基正忙着处理国丧事宜,未来得及答复他,便有突厥降户起兵反叛了大唐。

阿史那默啜死后,东突厥政局陷入动荡。

他的儿子阿史那匐俱继立可汗之后,根基不稳,很快被阿史那骨笃禄的儿子阙特勒绞杀了。

阙特勒拥立他的长兄左贤王阿史那默棘连为毗伽可汗,招纳离散的部众,一心想重振东突厥国威。

阿史那默棘连继位的消息传到中原,一些降户逐渐萌生了叛意。

住在黄河旧地的阿跌部落的阿跌思泰和弩失毕部落的阿悉烂,率先举旗,反叛了大唐。

开元四年十月二日,李隆基接到战报,命朔方大总管薛讷发兵追讨。

王晙率领并州兵马西渡黄河,昼夜兼行,追击叛逃的人马,斩首三千多级。

阿跌思泰和阿悉烂等人摆脱了唐兵的追击,顺利返回突厥。

两人归来,使得东突厥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阿史那默棘连继续任用老臣暾欲谷为谋臣;任阙特勤为左贤王,总掌兵马;将妹妹嫁给黠戛斯可汗,娶突骑施都督苏禄的女儿为妻,又以女儿和亲苏禄。

万事俱备,准备发起南侵。

暾欲谷是突厥旧臣,也是阿史那默棘连的岳父,虽然年已七十多岁,但他老谋深算,在突厥各部落中的威望非常高。

他认为,东突厥新朝初立,经济困顿,应该与民休养几年。此时,不宜发动战争、不宜开城拓地。

阿史那默棘连采纳了他的意见,大唐北疆,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随着刘幽求、魏知古、李日知、卢怀慎等一批老臣相继去世。开元四年年末,李隆基召广州都督宋璟回京,拜为刑部尚书。

姚崇为相数年间,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万众所景仰,但他是个教子无方的父亲。

儿子姚彝、姚异仰仗父亲的威望,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监察御史的弹劾。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加开府仪同三司。

宋璟接替姚崇为相,授吏部尚书、黄门监、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工部侍郎苏颋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一同成为宰相。

梁州都督源乾曜被擢升为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为相后,宋璟保持一贯以来按法制律令行事的风格,继续奉行姚崇的治国方略,推广他的《十事要说》。

姚崇制定的治国措施,只要是实践证明是正确、行之有效的,宋璟决不随意变更。

“情既无穷,故为之制度,不因人以动摇,不变法以爱憎。”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宋璟对节度使制度一直颇有微词。

多次提出,边镇兵力高达五十万,如果不对节度使加以节制,很可能会成为大唐王朝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李隆基每次奖赏边臣,他总是强烈反对,要求不赏边臣,抑制武将们滋生野心和权力欲望。

从他的身上,似乎看到了魏徵的影子。

姚崇善应变成务,喜欢顺乎潮流,不墨守成规,懂得变通之道。

而宋璟善更加守法持正。

这位冷落过张氏兄弟,对抗过武三思,得罪过太平公主的铁腕人物,坚持洁身自好,犯颜诤谏,大开不讳之路,在朝廷中养就了一片清明之风。

在李隆基心里,宋璟就像赐给他的那双金箸一样又硬又直、铮铮发亮。

面对这样的不世之臣,他十分愿意容忍他的耿直刚正。

宋璟与苏颋相处得也不错,两人在朝中心有灵犀,相得益彰。

苏颋遇事多让于宋璟,苏颋每次论事,只要有利国家,宋璟也会大力挺之。

他们不像姚崇和张说,经常相互斗法,争吵不休。

姚崇为相前,张说曾到岐王李范府中诉苦,结果被他告发。

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被他事牵连,贬为岳州刺史。

不管如何,时下朝廷君明臣直,天下百姓安乐。

大唐王朝在他们的治理下,正稳步向着辉煌的开元极盛之世迈进。

转眼到了开元五年,正月刚刚过去两天,太常寺太庙署上报,李氏太庙四室崩坏。

李隆基下令,辍朝五日,暂时奉神主于太极宫太极殿内,太庙抓紧时间修缮,自己素服避正殿,亲自祭享。

开元四年,关中不稔,粮食歉收。原本打算年后巡幸东都洛阳,顺便前去监督粮食调拨。

国事多如牛毛,临行前,都要一一处理掉,不得已,又将众臣召集到大明宫紫宸殿来议事。

想到太庙莫名崩坏,李隆基心中有些忐忑。于是,问宋璟与苏颋:“两位爱卿,朕此行东都可否?”

睿宗皇帝驾崩后,他开始自称为“朕”了。

苏颋叉手道:“陛下,您三年之丧未终,急于赴东都行幸,不合天心,所以上天降灾于太庙,以示警告。臣觉得,应停止东都之行!”

宋璟亦道:“调拨粮食,自有户部掌管,左相、右相监督,陛下不必亲自前去。”

李隆基又将目光投向了姚崇。

虽被罢去宰相,李隆基对姚崇极为尊崇。念他年事渐高,身体抱恙,特地允许五日上朝一次。

遇到军国重事,都会命黄门侍郎源乾曜前去征求他的意见。

姚崇道:“陛下,老臣寄居的罔极寺中,有一座钟楼。当初建成之时,用了一些旧木料。前几天风雨大作,悬挂大钟的大梁不堪重负,轰然倒塌了。”

众人都知道,姚崇在长安没有居所,一直寓居在罔极寺中。

罔极寺位于大明宫、太极宫之间的大宁坊,原是太平公主为圣帝天后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

“应是木料岁久朽腐而坏了。”李隆基道。

“陛下所言极是。太庙屋材皆是前秦苻坚时的旧料,早已朽腐不堪。崩坏时间恰巧与您赴东都的行期相合,并非什么灾异。天子以四海为家,您因关中歉收而幸东都,主张已定,准备已齐,不可失信百姓!”

“姚卿之言,最实在!”李隆基心中渐渐释然起来。

“神主迁于太极宫的太极殿,不宜久存。陛下出发前,应尽快修缮好太庙,以免神主不安!”

李隆基转头对苏颋道:“苏卿,你出身工部,熟悉土木工程。修缮太庙就交由你负责,一定要亲自监督,争取在本月完工。”

苏颋不敢抗命,只好回了一声:“谨遵圣意!”

宋璟奏道:“陛下,契丹、奚归唐后,松漠、饶乐二州都督复土委任,至此,辽西十二州全部复归大唐。营州失陷后,原来的州治由柳城移到蓟州渔阳。现贝州刺史宋庆礼奏请,在柳城复置营州都督府。请您出发洛阳前,务必批复此事!”

李隆基沉吟俄顷。

“朕同意复置营州都督府,辖内州县镇戍皆遵旧制,驻平卢军,以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宋庆礼协助他招安流民,开垦荒田,数年后,这里一定会仓廪充实,市井繁荣的!”

“契丹和奚族归降大唐,按制,李失活和李大酺需亲自来京面圣,递交国书……”

想起叛唐的阿跌思泰和阿悉烂,李隆基心里涌起一阵失落的情绪。

猛然站起身来,凛凛地傲视着大殿,提起绛红色的袍衫裙摆,快速走下玉阶,从群臣中间直穿而去。

宋璟俛首叉手,屏气敛息,听见身后传来他的声音:“那就让他们来东都洛阳见朕吧!”

开元五年二月初,李隆基带领群臣,抵达洛阳。

秘书监马怀素,带着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国子博士尹知章、谏议大夫澄怀、桑泉尉韦述、以及元行冲、毋煚、王惬、殷践猷、余钦、卢僎等二十多位名儒,在紫微城乾元殿前迎接帝驾。

在高力士的搀扶下,李隆基下了帝驾,目光扫过众臣,一眼就发觉了异常。

“马卿、你脸色苍白,萎靡不振,是不是修书累坏了身子?“

马怀素咳嗽不止,难以回话。

澄怀担忧地望了他一眼。

“陛下,马监主管典籍文献征集和整理之事,还要领校秘书事物,的确是累坏了身子。”

“马卿呕心沥血,却不懂得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的道理?“

澄怀道:“一些典籍散落,条疏无序,为了刊正经史,他常常衣不解带,查阅史书,忙到三更半夜才肯歇息。纵然是铁打的身子,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马卿谦恭谨慎,专心学问,与褚卿同为朕的侍读,希望你们保重自己的身子,劳逸结合,切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卖命修书。”

马怀素醒了醒嗓子,道:“陛下向天下广征典籍,其数盈多。臣不善着述,只是括检篇目,分部整理后,交由元行冲、毋煚等人撰录。时至今日,元行冲所作的《群书四部录》、毋煚所作的《古今目录》,也快要成书了。”

“诸位都辛苦了!”

“要论辛苦,尹知章博士比臣辛苦多了。他生性和厚,只会埋首研究六经,所注的《孝经》《老子》《庄子》《韩子》《管子》《鬼谷子》等书,淋漓尽致,字字珠玉!”

李隆基转向尹知章,道:“当初,张说向朕推荐尹卿,说你有古人之风,可以坐镇雅俗。朕拜你为礼部员外郎、国子博士。任官后,你专心学问,为朝廷带来了勤学之风。如今看来,张说的确是有识人之明!”

“陛下过奖了!”尹知章谦虚地报以一笑。

宋璟一心想看乾元殿中的藏书,迫不及待地说道:“陛下,臣听说,他们整编的四部书成,快带我们进去,一餍馋眼啊!”

“好!一起去看看!”

在马怀素的指引下,众人踏入乾元殿,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宽敞明亮的乾元殿里,书盈四壁,数不胜数。

从对内府旧书补漏校定,到采集天下逸书进行修整订讹,加上学士们自己的着作,乾元修书院成了浩浩荡荡文山书海。

澄怀一边引路,一边介绍。

“乾元修书院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目前,藏书有五万三千余卷,学士们自己编着的书籍有两千八百余卷,总计八万余卷。请陛下一一检阅!”

李隆基徐步向前,青筋隆结的手指逐一划过书架。

楠木清香,和着纸张特有的草木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各类藏书用不同颜色的轴带帙签加以区别。

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这么多藏书,可谓是开元国宝。澄怀,每册书皆录副本,在长安与洛阳各藏一套,以防不测!”

“是!两京各有四部,并有防火、防蠹、防霉等专项管理制度。”

“很好!乾元修书院是为天下万民修书的!马卿,明日起,将书院中所有的藏书摆于乾元殿东廊,准许百姓入殿观书三日。平日,有百姓要来看书的,不得驱赶,要以礼相待。”

“是!”马怀素紧跟其后,颔命称是。

李隆基的脚步驻留在甲部书架前,伸出手,抽出尹知章编注的《老子》一书。

仔细翻阅了几章,对澄怀道:“尹卿注释的《老子》,字字真知,句句灼见,既可见他治学严谨,也应了老子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学说!”

澄怀脸上露出几分愧色。

“是啊,澄怀研读《老子》几十年,自认为有些研究。自从看了尹博士的注释,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方知自己这些年,不过是读了一些皮毛而已!”

李隆基轻抚着封面上的烫金书签,道:“朕要诏告天下,大唐每家各藏一本《老子》,无论士庶老少,都要细细研读!”

澄怀肃然一叉手。

“高宗天皇大帝曾将《老子》引入明经考试,举行过数次道举考试,优异者为道学举士。可惜,因内乱而中断了。陛下推崇道学,不如恢复道举,让《老子》重新进入科举殿堂!”

李隆基将手中的书籍放回到原处。

“你提醒了朕!高宗天皇大帝以《老子》为上经,此书,不仅是道家的经典,也是李氏王朝的家书,传统不可摒弃!”

“陛下所言极是!五千言《老子》,治身治国,包涵广博,当为万经之王!”

“那就从朕开始吧,听政之暇,朕也要常读《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