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成吉思汗的秘密 > 第15章 成吉思汗之死(1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说嵬名令公带领残部奔回中兴府,冲开围城的蒙军,城内兵马杀出接应,将奔逃回的将士们迎进城内。

老将军嵬名令公带兵前去救援西平府,却弄得损兵折将,实在羞愧难当,气火攻心。加之清晨被袭,未及穿上棉衣,路上骑马奔跑,寒风灌体,回到城中后就大病不起。

西夏皇帝李哯真是一筹莫展,夏国城池一个接一个失守,连最为信赖的老将军嵬名令公也铩羽而归,病卧榻上。金朝能够前来救援的道路早已被蒙军阻断,中兴府现在可说是孤立无援,岌岌可危。

一想到这历经近两百年、曾经兴盛无比的大夏国已然大半沦丧,国势濒危,而这座宫殿恢弘、繁华富丽、拥有着好几十万人口的国都中兴府也危在旦夕,使得李哯终日愁容满面,束手无策,而是战是降成了摆在李哯面前的巨大难题。

西夏在与蒙古二十多年的冲突战争中,往往在无法招架的时候,立即卑躬屈膝,俯首称臣,以换得一时的平安。可一旦国力有所恢复,趁蒙古四处征伐的时候,联合宋、金,又开始反叛蒙古,让成吉思汗是恨之入骨。

李哯深知,成吉思汗此次领兵来犯,不达目的决不会罢休。如若抗战,中兴府现在孤掌难鸣,一旦城池被破,势必惨遭屠城之祸;但若投降归顺,恐怕也难以平息成吉思汗怒气。成吉思汗此次出兵,颇费周折,损兵折将也不在少数,岂会善罢甘休?!恐怕很可能想永绝后患,到时,想保下性命,却送上门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鱼肉。

李哯惶恐不安,拿不定主意,召集群臣商议。文武百官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其中以右丞相高良惠为首的一部分官员极力主战。高良惠是西夏一代名将高逸的儿子,高逸与蒙军力战而死,高良惠对蒙古深怀刻骨仇恨。

高良惠虽说是一员文官,但颇具祖父和父亲的忠烈遗风,身怀铮铮铁骨。高良惠等人认为,奴颜婢膝,苟延残喘不应是堂堂大夏所为,即便战死,也应落得千古留名,死的尊严!况且,城内军民数倍于敌,城墙坚固,给养充足,尽可与蒙军一战!

李哯觉得高良惠等人所说也颇有道理,于是传旨,全城守备由高良惠亲自督军。

高良惠殚精竭虑,率领众将士积极布防。此时,中兴府城内尚有二十余万将士。高良惠将二十万官兵分东西南北四城据守,余下官兵留作机动部队,随时待命。发动城内全体百姓为将士们提供粮食、弓箭、火药、猛火油等后援支持。

成吉思汗将西平府掠夺一空后,率领大军重又将中兴府围得水泄不通。成吉思汗可谓是用倾国之兵进行围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冲锋,但这中兴府却实在是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首先,中兴府护城河濠宽水深,引入了黄河支流,一分为二,沿城墙环绕流过,水流湍急,填埋护城河就非常困难。其次,攻城用的重要器械——抛石机和巨弩等,由于可以架设的位置离城墙较远,加之中兴府城墙远比一般城池的高大坚固,可以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再者,守城的军民实在太多,高良惠身先士卒,亲自坐镇指挥,军民士气高涨,蒙军每次渡过护城河,靠近城墙的时候,城上的滚木、石头和弩箭就如雨点般倾泻下来,蒙军伤亡惨重。而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距离空间较小,挖地道或者堆土坡很容易被居高临下的守城军民发现,常常用蘸满猛火油的弓箭射击,使得蒙军不得不半途而废。

就这样,蒙军在平原上的彪悍凶猛完全发挥不出来,种种攻城手段均被限制。竟然连攻了数月,却拿中兴府一点办法都没有。

成吉思汗和众臣极为沮丧,但是又不能就这样撤兵。大家明白,如果一旦撤兵,中兴府就此缓过劲来,恐怕又会死灰复燃,再来攻打,只会更加艰难。最终,成吉思汗听取大家意见,对中兴府围而不攻,消耗城中粮食,待城中饿殍遍地,再择机取之。

为了补充自身粮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成吉思汗决定留下窝阔台、也遂皇后等人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拖雷、刘仲禄、耶律楚材等人率五万兵马前去攻打夏国余下的西宁州、湟州、廓州等地。而这些城池的守军有部分都被征调到中兴府支援,所以兵力有限,难以抵挡蒙军的进攻。成吉思汗未费多少周折,就将这些城池一一拿下,将城内粮草掠夺一空。

这时候,成吉思汗已进入金国境内,为了彻底阻断金国可能对西夏的救援,蒙军继续向金国的熙州、渭州、原州、庆州等地挺进。在路过六盘山时,见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自古以来就是避暑胜地,成吉思汗心情大悦,命人在这里建起了避暑行宫。

而这次行军途中,成吉思汗将俘获的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带在身边。成吉思汗对这王妃的绝世美颜欢喜不已,一路花言巧语劝说王妃顺从自己做大汗的皇后。但这大夏王妃誓死不从,还欲绝食自尽,成吉思汗正手足无措之时,恰好窝阔台手下大将察罕前来请旨。

这察罕本是西夏党项族人,其父曲也怯律是西夏大将。察罕小时候即勇武过人,一次在野外被打猎的铁木真遇见,铁木真很欣赏他,就将察罕带在身边。察罕逐步锻炼成为一名勇猛善战的将军,而在蒙军攻打西夏的甘州时,甘州守将正是察罕的父亲曲也怯律,察罕亲笔给父亲写信,劝其归降。此事被守城副将阿绰知道了,联合其余三十五人将曲也怯律杀害了,然后继续对抗蒙军的进攻。

蒙军攻下甘州后,成吉思汗欲将全城军民活埋,为察罕报杀父之仇,但是察罕极力劝阻,最后只杀了害死父亲的这三十六人,其余军民全部放生。可见察罕宅心仁厚,对夏国同族还是怀有深厚感情的。

这次察罕前来向成吉思汗请旨,就是见蒙军攻打中兴府已近半年,双方均损耗极大,如若坚持下去,极可能致使两败俱伤。加之,察罕毕竟是大夏国人,不忍见同族人遭受血光之灾,故前来请求成吉思汗委派自己做特使,前去中兴府劝降。

成吉思汗此时正感觉对中兴府骑虎难下,闻听察罕所言,感觉也是一个办法。如若中兴府能够归降,可免得自己大军损兵折将,即使想除掉这个后患,也可待夏国皇帝李哯归降后表现的态度再做发落,到时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于是命察罕进城劝降。

察罕走后,成吉思汗来到看守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的大帐,告知王妃已派察罕前去劝降。并且再三承诺,如若李哯愿意归降,保证不杀城内一兵一卒,倘若王妃执意跟随李哯,也一定会将王妃送还到李哯身边。

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早就听说过察罕本是夏国党项族人,心中不免生出希望,为了中兴府内几十万军民的性命能够得以保全,为了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夫君身边,王妃思量再三,在成吉思汗的恩威并施下,慢慢也就顺从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喜出望外,连日携云握雨,好不快活……

相关

一筹莫展:成语,出自元?脱脱《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常用于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含贬义。

铩羽而归:成语,出自南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羽毛摧落,比喻失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沦丧:意思是沦没丧亡;引申为死亡。

岌岌可危: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上》:“于斯是也,天下殆哉,岌岌乎!”意思是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危在旦夕:成语,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间,指极短时间。形容处境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十分危险。

卑躬屈膝:成语,出自《江陵州丛兰精舍记》。意思是卑躬指低头弯腰,屈膝指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刀俎(zu):刀和砧板,原为宰割的工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

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铮铮铁骨:意思是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奴颜婢膝:成语,出自《抱朴子?交际》。原指奴才一样满脸堆笑的面容,婢女一样跪地求饶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比喻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

苟延残喘:成语,出自北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原义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给养:供给军队人员的主食、副食、燃料和军用牲畜的饲料等的统称。

水泄不通:成语,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意思是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身先士卒:成语,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死灰复燃: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该成语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饿殍(piǎo)遍地:饿殍:饿死的人。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饥民。

宅心仁厚:成语,出自宋?陆游《上赵参政启》,指居心仁爱而待人宽容。

血光之灾:成语,出自《盆儿鬼》。意思是迷信指有被杀的灾祸。

骑虎难下:成语,出自唐?房玄龄《晋书?温峤传》。指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恩威并施: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赏善罚恶,恩威并行。”恩:恩惠;威:威严;施:用上、施展。意思是恩惠和威严同时使用。

携云握雨:成语,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意思是指男女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