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发出突破令 > 第3章 研学暴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雩阳县祁禄镇金沙村

迎来数支

刚刚渡过于都河的红军队伍

悄悄穿行在树叶繁盛遮蔽的小道上

长龙般的队伍

被寒夜拉长

衣衫褴褛的战士

脚穿草鞋

刚毅的脸色

映衬在枯瘦长条的身上

行动如脱兔

鹰隼般的眼睛

在影影绰绰的树木间

游弋

坚实的脚步

踩过秋虫嘶鸣

不畏前路坎坷

迈向更辽阔的远方

从此

这里走出了一支精锐雄师

奠定了新中国的诞生

是旧中国苦难的因果吗

不——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因了这条小道

在那峥嵘岁月里

留下多少不朽故事

化作永生的年轻身影

人民亲切的叫它

红军长征小道

这是一条平凡小道

古木参天、竹海波涛

这是一条信仰小道

前途渺茫毅然举火前行

这是一条信念小道

不怕追兵和阻击

向前走,跟着走,不回头

为的是全人类的解放

这更是一条新长征小道

沿着依然温暖的足迹

就像昨天的教诲

深植在我们的脑海里

把敬仰深植内心

把自信化为力量

正成为造福群众的丰碑

鲜花簇拥着宽敞街区

游人如织

琳琅满目的自产山珍

正通过互联网飘香五湖四海

富裕起来的村民

胸挂标牌

洋溢自豪的笑脸

向游客讲述历史的沧桑巨变

追思前逝者

激励后来人

脱贫攻坚后农村

乡村旅游号角吹响

传承红色基因

开展研学活动

红军长征小道已光耀史册

520开业的初心红培基地,开启了新征程,也迎来了旅游研学大暴发。

炳宣电话接个不停,外省、外市,本省各市县都有,都在咨询出发地点,徒步时长,吃住安排,讲解员安排等。经验丰富的他都一一回复,直到客户露出满意的笑容,临了还不望道声谢谢。

炳宣最关健时期,整理好7页纸的现场讲解词,还抽出时间,培训了26位本土留守妇女引路讲解员,才得于应对这种暴发式研学团队。另外,积极创新,满足章贡市旅游集团各队要求,开发了5.2公里、19.34公里短长线徒步体验线。沿途除了再现长征时期的刀光剑影,飞弹流光,还有飞机轰炸,坦克阵地战等场景。兵马补给方面,则开发迎送红军餐、前线战地餐,野营无火餐等。丰富了研学内容,让徒步队员更有深层次的体验感和代入感。

叮铃铃!叮铃铃!炳宣一看,是刚联系过的队伍肖领队,已到集结出发广场了。《十送红军》歌曲震聋发馈,催人奋进。5名讲解员已就位,每人带40人,保持队形,控制速度,保障安全,每个讲解员声情并茂,热情似火地把发生在登贤县的红色故事、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讲解。最后不忘捎上山珍野货作了介绍。即丰富了讲解内容,也可在带团结束后售卖本土山珍,增加收入。

叮铃铃,叮铃铃,又一个团队来了,炳宣对接后,整队,进行出发前政治动员,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队伍开始出发。然后是青年到应征入伍台子登记,应征入伍的情景再现。只见一个青年在其妻子的手中接过包裹,斜挎在肩上,两人再次紧紧拥抱,慢慢分开,忍不住拉手,分开,越来越远,最后青年头也不回进到红军队伍中,妻子不停挥手告别。队伍前见不头,后不见尾。走过木桥,走上小道,走进山里,掩没在绿色森林中,妻子恋恋不舍,开始了独自敬老带孩子的艰苦生活……

每一团来的时间不同,炳宣忙前忙后,调度好每一位讲解员对接上。然后,沿途发生情况,第一时间,讲解员要报告给炳宣,要做好应急处理。

徒步短线,一个小时左右到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结束;徒步全程的,则要五个多小时,中间还要进行食品补给。结束的地点在初心红培基地(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部)。

叮铃铃,叮铃铃!炳宣一看,是第二队的尹玉,队伍快要走到山上,要求表演红色歌舞,可能时间要延后。炳宣当即同意。通知了其他几队,注意行进速度,有意等候二队。

一队的胡导接到通知,见前方是一开阔地,就命令队伍停下就地休息15分钟,同时讲起了祁禄镇的石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

英雄石墙里棕榈慰英魂

80多年前,在祁禄山金沙村草塘里组附近,曾经有一个屋场叫石墙里,当年这里房屋密集,人口众多,为什么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有残垣断壁,废墟一片呢?要探寻答案,还得追溯到大约两百年前,金沙村袁氏五兄弟分家,老二袁存绎和老五袁存信两兄弟,移居石墙里,自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石墙里袁氏家族光青年男子就有五六十人之多。石墙里的贫苦大众靠租种地主的田过日子,由于地主的压榨,每每辛苦一年,交完租,只能剩很少的余粮。加上人口多,时常忍饥挨饿。当时,祁禄山附近的恶霸地主们为了进一步欺压百姓,购买枪支组成了靖卫团。靖卫团仗着手上有枪,横行乡里、为非作歹。遇到天灾,他们不但不减租反而要加租,佃户们苦不堪言。1933年,祁禄山大旱,金沙尤为严重,早稻没法种了。袁家人只好等着收晚稻。谁知老天不长眼,稻子马上就可以收割,一场特大暴雨从天而降,一夜之间,洪水将金沙附近的农田全部冲毁,颗粒无收,石墙里近百号人手足无措。思前想后,袁家兄弟们决定分头去找外地亲戚借粮食。袁家兄弟们刚走不久,凶残的地主恶霸就派出十多个团丁拿上枪支在石墙里强行收租,抢夺佃户们的鸡鸭、牲畜和唯一的口粮。更有甚者,有些恶霸竟想趁机霸占黄花大闺女。时年19岁的袁香秀人长得水灵,团丁垂涎三尺,竟威逼利诱想用袁香秀抵租,袁香秀拼死抵抗,未得逞的团丁们气急败坏,暴打了袁香秀父母一顿才离开。一时,石墙里鸡飞狗跳,哭声一片。从外地返回的袁氏兄弟们看到家里被抢、亲人被打,气愤难平,纷纷说要找靖卫团报仇。但靖卫团有枪,而贫穷的袁氏兄弟们手无寸铁,又该怎么办呢?袁氏兄弟们对地主恶霸们的仇恨越来越深,他们却说不出来,路在哪里?找准方向走上革命路对与红军有联系的家庭,都是“屋烧光、人杀光、东西抢光”,只要家里无故多了孩子、伤病员、少了青壮年男人的,靖卫团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因为石墙里多数的青壮年去当了红军,这里成了靖卫团报复的“靶心”,他们逼迫女人与当红军的袁氏儿郎离婚,逼迫石墙里乡亲交出红军伤病员,逼迫他们编造红军的恶行……石墙里乡亲不屈服他们的威逼利诱,靖卫团就烧他们的房子,驱散无辜的群众,残杀未逃离的青壮年革命积极分子……原本平静的石墙里,哀嚎不断、“满谷连山遍哭声”。幸存下来的老弱病残也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等待着袁氏儿郞的归来。而谁知,这一等就是一辈子:英勇的51位石墙里袁氏儿郎北上无音讯,竟无一人归……没有了后代的繁衍,人去了,屋空了,房塌了。石墙里徒留地图上的标志和老辈口中流传的地名……当年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的石墙里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废墟一片了,我们现在只能从那些被青苔锈住的大堆的瓦砾、杂草盘踞间,辨别着石墙里曾经的存在;从年长者的述说中,缅怀他们的英雄儿女……后人为铭记石墙里的牺牲,告慰石墙里的英灵,在这里种下了51棵代表希望与和平的棕榈树,以供后人瞻仰,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精神。有很多人问,那51位袁氏儿郎牺牲在什么地方?我也只能很遗憾地说,不清楚,但我们相信,时空定会记住他们。

大家听完,十分安静。

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石墙里百姓。……

胡导建议,一队全体朝金沙村石墙里队方向,进行了深深三鞠躬。

远远听到二队跟上来了。胡导拉起队伍,重新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