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父亲的崮时代 > 第121章 纪念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荣在党,一直是父亲老安前进的力量。老安就是个农民的儿子,现世安稳是他一直追求的小目标。

六十年代,家里穷的叮当响,孩子多,衣服没的穿,他的母亲把大闺女穿小的衣服,改改给他穿。他骨架小,长得眉清目秀,穿上姐姐的衣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女孩。姐姐出嫁以后,母亲走的早,他学会了家务活,摊煎饼、炒菜。大哥去东北参军了,老安除了带弟弟妹妹,还成了家里除了他父亲以外的主要劳动力。

身不苦则福禄不至,心不苦则智慧不够。我们只知道凤凰可以重生,却忽略了它在烈火炼狱中挣扎。大彻大悟的人,可曾不知路在何方?平凡的人,大多都是先苦后甜,无论在哪个阶段,只要努力付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得到。

小时候的苦难,跟随了老安一辈子,让他常常忆苦思甜,从不敢奢侈浪费。哪怕一个馒头,一盘吃剩下的菜。每每看到家人浪费,随着他年纪越大,他越接受不了。如果没有感同身受,很难体会他小时候是怎么忍过来的?食不果腹的苦难童年,没有亲身经历,是没有体会的。特别是安家奶奶得病了,因为家里孩子多,奶奶舍不得吃饭,仅有的粮食留给长身体的孩子吃。营养不良、抵抗力弱,安家奶奶没有扛过挨饿的那一年。安家爷爷是个老实人,心善,家里只要有点好吃的,就拿出来给村里的孩子们吃,这样,家里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等老安长大工作,有能力让亲娘吃饱饭的时候,娘已不在了。每每想起,他心痛不已,亲娘的过早离开,让他心灵不安。

“怎么这么浪费?!”这是他七十岁以后常说的一句话。老伴儿从小有自己爷爷奶奶和爹娘照顾,没有挨过饿,自然不能体会老安的这种心情。吃不饱饭,还有多少人提起往事啊。每个原生家庭不同,谁又知道埋在孩子心中的是哪颗种子呢?

从崮乡大山里走出去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到了部队,一定好好表现,将来过上好日子,不给崮乡父老乡亲丢脸。

1965年参军,1967年就入了党。在部队,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粗中有细,勤快努力。入了党,就有信仰,永远相信党、相信组织。无论什么时候,老安都没有动摇过。先不说在部队,那些年,无论是担任部队农场的看守员、警备区的警卫防护员,还是守护郊区大桥的护桥员,都不能掉以轻心。任务就是命令!哪怕是转业到地方,经历军工三线归属地方,搬迁出山一系列改变,他始终没有对组织失望过。厂在人在。老一代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感情,理想和信仰坚定,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

即使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搞活那个年代,“能人经济”辈出的时期,老安始终相信,党一直都在。“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人!”,他在车间担任了十多年的党支部书记,认真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立得住、行的正,配合主任抓思想促生产,干实事、能成事。

即使调动到了某集团北京分厂,作为分厂抓生产的副总,他依然配合年龄比他小的总经理,干好分内工作,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工作。虽然那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老安的步伐节奏不如年轻人转变快,时有怠慢。老安原谅他们年少轻狂,从不往心里去。集团领导信任老安,老安在,领导们觉得北京分厂不出圈、踏实。

他也没有辜负领导们的信任,从分厂筹建到最后移交给属地,老安又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做事靠谱,行事稳重,是集团领导对他的评价,在那个能人辈出,营销为王的时代,老安坚守自己的底线,辅佐中青年人迈好每一步。

“是个老实人!”,集团生产厂长对老安的评价。他们也成了好朋友。老安退休后,集团重阳节、春节都邀请他作为老干部代表参加团拜会。为人低调谦虚,一直是老安的性格特点。

“出水才看两腿泥”,作为农村出来的泥腿子,能当兵出来,国家给安排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退休,国家还定期给发退休金,老安已知足常乐。即使被儿子一家黏住,老两口也乐在其中,他们在为儿孙辈的付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崮乡的父母都是子一辈父一辈,一天是一天的过日子。之所以那样,还是对孩子的生活诸多不放心,能帮一把是一把。说实话,老人还能希望儿女回报多少吗?无非就是病了,儿女能到病床前照顾问候。所谓养儿防老,儿女对父母的照顾,不及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三分之一。

朋友们算过一笔账,父母养育孩子到十八岁,十八岁以后能成事的孩子就能独立了,一般不需要父母再贴补了,有些不省心的孩子,需要父母继续照顾补贴,如果是儿子,还要准备几万彩礼,还要给儿子买房。结了婚生了孩子,还要给带,上学了还要接送。这不是父母还债是什么?记得有位老姐姐说,这哪是孙子啊,那是祖宗,父母才是孙子啊!

父母从不跟孩子算这笔账,亲生的孩子有困难,父母不管谁来管?继续做保姆式爹娘。崮乡爹娘们的大爱无私让大城市的父母觉得是不是有点过度帮扶了。

给鱼,不如给鱼竿。养老,不如立规矩。规矩立不下,自己放不下,到头来只有苦自己。崮乡的爹娘不认为那是苦,相反,他们苦中作乐,很享受那种帮扶带来的幸福。

2021年,退役服务局给老安送来“光荣在党五十年”的纪念章。之前,还给家里送来“光荣之家”的奖牌。

一个小时候吃不饱饭的穷小子,娶上了媳妇,住上了楼房,有了一儿一女,一儿一女能够自立了。随着岁月过往,他最担心的小儿子能够靠手艺挣口饭吃,包括儿媳妇也能为了家,安稳找个地方上班,关键也有了保障,上了社保,这样年纪大了,也能有一份退休金。

话说从前,老安和老伴儿为了这个儿子,从退休开始,就一直张罗安沪成家的事。无奈儿子年轻时对成家没太大兴趣,那个改革开放的时期,很多年轻人心是浮的。喜欢丁克或者不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直到娶了现在的儿媳妇文丽,父母才算松口气安稳下来。老两口又为儿子买了经济适用房,让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小窝。

崮乡的老一辈爹娘,一辈子就是这么无偿的付出付出……佛家的角度来讲,莫非上辈子相欠,这辈子还债?

接下来,老两口就是盼着小孙女考上高中,能去闺女家住住,还能出去结伴旅游养老。原来以为,更多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可惜天不随人愿,病魔总是突然袭击,打破了老安跟老伴儿的计划。老两口从没想到,生死离别会这么快降临。虽然,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也提前看好了百年以后的地方。当那一天来临,老伴儿还是惊住了,人一下子傻了,不知所措。

安家之前见过一位女领导,没退休前,精神抖擞,雷厉风行。退休以后,也是几度夕阳红,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永远有用不完的劲儿。谁也没想到,她的老伴儿去世那一段,曾经那么坚强的人,瞬间变成六神无主、无依无靠的孩子模样。夫妻两人感情好,已经融入彼此生命里了,那种痛是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

老安的纪念章,母亲想放到他的墓地去,因为担心不稳妥,还是没有放。于是,一本党章陪着老安,长眠在北望崮乡的地方。

父母当时选那个地方,还给安家征求过意见,就是考虑南来北往的亲戚和孩子们,将来回来看望的时候更方便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安家觉得父亲还在……父亲的心啊,如果他到了天堂,见到自己的母亲,能陪伴他的父母在那边无忧无虑就好了。有一句话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父亲老安,他还活在老伴儿和儿女的心中。心不死则道不生,人的末路就是神的开端。他的老伴儿,又开始祈祷了。她感谢的神,没能让她开多少智慧,但是能让她宽容宽恕很多看不惯的事。

安家对母亲信的教不太了解,母亲只要脾气变好了,心情舒畅,做儿女的何必阻拦呢。母亲还没有从信的教里,感悟思念或者跟天堂的人沟通,她还没有学会思考和找到路径,她是个简单纯粹的人。每天只是向神祷告,希望神能给她力量。

国外有一个谚语说,人走了,只是身体不在了。如果人世间还有记得他的人,那么他还在。直到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他,他才算真的走了。

思想是一种力量。信念支撑着每一个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