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父亲的崮时代 > 第115章 幽默快乐的“三线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幽默快乐的“三线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线厂的工人兄弟姐妹很容易知足的。

安稳的保障,崮乡大山里的军工战士,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生产军品,输送枪支弹药到边境前线。

在工作中,他们互相帮助,无论谁有事,大家都搭把手。山洞冬暖夏凉,车间里的风气好,大家互相比着干活。“比学帮”的氛围积极向上。

工作之余,工友们还互相幽默开玩笑。安家母亲年轻时泼泼辣辣,干活是一把好手,她的师傅是济南来的李师傅前辈,干脆麻利的母亲跟着老前辈学徒,顺利出了学徒期。

跟母亲一起进厂的阿姨,干活磨磨叽叽,加上那位阿姨是村里女民兵连长,还没出徒,就被村里叫回去了。

母亲一心一意跟着大城市来的老师傅学徒,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脏。他们那个班组,在母亲风风火火带领下,总能抢先完成任务。“小王啊,写个入党申请书!”班组长跟母亲说。

“我离党员要求差太远了,跟对象两地分居,我一人带两个孩子,很难达到不迟到早退”,那时候的人,对党员标准自己有一杆秤。

班组长见母亲说的如此中肯,也就不再提了。

母亲是车间和班组里的润滑剂,比如,她带的徒弟,刚练习车床,手劲脚劲还不能均衡使用,“脚不用使劲踩哈,就是踩进床子里,那个胳膊也掰不出花来!要用巧劲喽嗷”,

“哈哈”,女徒弟开心的乐出声来,旁边师傅们说,“小王师傅,说话还挺生动。”

母亲的泼辣和风趣,在厂里比较出名的。看到有徒弟的长辫子在工帽里松动了,“小柳啊,咱们这大辫子可不能让车老虎吃了,赶紧把辫子固定好!”,生产车间的女工,必须戴帽子上班。留长头发和大辫子更要注意,上车床之前必须做好固定,塞进帽子里,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母亲年轻时也留过短辫子,进了车间,就剪成短发了。“车床可不认人啊,安全无小事!”,这是老师傅多年前带徒弟,必须说在前面的话。

车窗声音杂,“哐当啷当,咔嚓,咔咔……”,声音此起彼伏,班组之间说话,需要大声喊,要不听不清楚。师傅和徒弟时间长了,配合默契,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哪道工序?跟着安家母亲的徒弟,一般不吃亏,手脚麻利干活快。仨女徒弟,都是大城市来的,洋气但不娇气,刚来还想家,看到母亲那大姐般的泼辣,徒弟们也对生产产生了信心。

母亲尽量不让徒弟干太晚,姑娘家的,上夜班,回宿舍如果一个人,还是不太安全。

母亲带的仨女徒弟组成了“铁姑娘组”,车间主任跟她们逗,“王师傅带的铁姑娘,嫁人都不能吃亏,这手脚有劲啊!冷不丁能给爷们来个大马趴!”

姑娘们哈哈乐了。还别说,母亲仨徒弟找的对象都不错,有学问有技术,对媳妇儿还体贴。除了柳阿姨丈夫矮一点,不过柳阿姨丈夫头脑灵活,很早就跟媳妇儿一家人调回青岛了。其他两位叔叔,后来都成了厂级领导。阿姨们也是看着安家在她们眼前长大的。母亲上夜班,忙不过来,就把安家带到车间里。安家乖乖坐在休息区,困了累了就趴在长凳子上眯一会儿。耳边是咔哒咔哒机器声音,有一次,安家竟然睡着了。

三线厂人与人之间热热乎乎,进厂老前辈老师傅带了好头,厂里的领导也都有多年军品生产经验,经常一起在山洞里琢磨技术,一起赶进度。领导和职工一起并肩作战。

那时候,还有个靶场。安家听母亲提起过,因为是保密严格,安家从没进过靶场。枪支和高射机枪生产完毕,还需要打靶测试。这也是一道非常精准的工作。基本都是复员军人来进行,他们在部队练过,上手熟练。

另外,厂里还有军工局派来的军代表,实行半军事化双重管理。军代表姓李,穿着绿军装,不记得军帽戴没戴五角星了。李代表跟三线职工打成一片,彼此见面打招呼,开玩笑,绿色厂房绿色环境,一派生机盎然。

八十年代末,三线厂军转民,军代表这项制度就不再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