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家父万历爷 > 第285章 瀛州的教育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晚归来,袁可立独自坐在馆驿,自斟自饮。

他原以为看懂了瀛州,无非是以商取利,拓展财源。

但今日同瀛王殿下相谈,他又有了新体会,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这位年不及弱冠的瀛王殿下对朝廷对政事认知之深,便他这样的积年老吏也自愧不如。

老头儿问了许多问题,这位殿下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王府财源何来?

答曰:贸易以及关税,自有产业收入。

长史府财源何来?

答曰:关税之六成,田赋之半数,商税之全部。

地方财源何来?

答曰:田赋之半数、经营税、契税、清污税、修缮税。

商税如何征收?

答曰:从成品货物起始点征收,譬如丝绸,出工场加收17%。棉布,出工场加收13%。砖瓦,出窑加收9%。

商税如此苛重,岂不是商不聊生?

答曰:明列税则,诸县无权巧立名目收税,商户亦不需依赖官员而输出贿金,瀛州工商如何,公可亲自察看。由始而终,这部分税收最终还是会由全体瀛州百姓承担,因工场主定价时便把税费计算在内了。

如何减少官员贪腐索贿?

答曰:高薪养廉、账目分明、会计审核、督谏院监督,律法严惩。未来,议政会亦有对公款出入质询之权,确保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督谏院为何对王无劝谏之权?

答曰:王如无德,劝谏又有何用?大明百官之贪,难道是皇帝陛下之错么?督谏院本职即为纠察百官,且需有实证,莫须有之言辞全如放屁!

何况孤已自缚手脚,不碰农商工税一分,且王府产业皆需纳税,公私分明,请问自古有这样的‘王’么?百官诤谏孤什么?

若这般做法,国还不强民还不富,恐怕就不是孤的问题,而是官的问题!看好官吏比盯着孤来的更重要!

殿下为何不取士子治国?

答曰:原本无人投奔,现在则不需要,现下谁来也需要通过官员考试这一关。

老夫若要投奔也是如此?

答曰:规矩就是规矩,法不可废!但公若愿投,只要通过考试,长史府虚位以待。

袁可立很郁闷,事实胜于雄辩,亲眼得见,这知行学堂培养出来的学子虽不能吟诗作赋,谈玄论道,但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比绝大多数初入仕途的士子强过许多。

老头很纠结,很想入仕真切体验一下瀛州运作,但这么大年纪还要考试?

朱常瀛的办公地点变了,由王府搬到议政会。

不这样不行啊,就没有人干活,不知道怎么运作。

首先拿最简单的教育开刀。

澎湖学堂开办最早规模最大,整个瀛州教育界的代表都集中在这里。

三十几个代表,文教司正副司长都被拘来,集中讨论学堂改革。

事实证明,只要给人说话的权力,还是很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表现的。即便不愿表现的,朱常瀛则以俸禄为威胁,你得说话,还不能说废话!

最终议定。

初级学堂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学子求学自8岁始,主学文、数、体、德、辅学历史、地理、绘画。

设立中级学堂,学制三年,主学文、数、体、德。分科文理,文为历史、乐理,地理、绘画,则一主修,其他辅修。理为天文、生物、物理,则一主修、其他辅修。

小孩没人权啊,学习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朱常瀛只是从中穿针引线,但有些先生的积极性显然比朱常瀛要高。

朱常瀛肚子里的那点货早在北京王府时就已经倾囊相授,如今的瀛州教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轨迹。很有一些学究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朱常瀛这个学渣的认知,奔跑到朱常瀛前世看着就头疼的范围。

比如数学,集合与函数,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等。

朱老七的任务就是从全世界搜罗各类书籍,往学堂里输送。以他可怜的数学知识来看,大概过几年就要开设高等学堂,甚者设立一所真正的大学?

很令人期待!

除了正规学校之外,又把特设学堂也梳理了一遍。

原本瀛州设有海员学堂、军官进修学堂、船舶制造学堂。

如今又多了两个学堂。

一为大龄补习学堂,针对12岁以上16岁以下的文盲,这座学堂专供文、数、体、德,学制四年。

一为夜间学堂,针对16岁以上有志求学者,主修文、数,学制两年,一年学费6两。

也就是说,瀛州将推行16岁以下免费教育,16岁以上自费教育。

整个瀛州。

初等学堂27所,学生超过人,陆续建设中的还有8所。

疯狂的移民导致学堂供不应求,总会落后一步,这一波移民带来的适龄学童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海员学堂:接近1300人,学制一年,登船后即是学徒也是军人。

船舶制造学堂:名额300人,学制三年,半工半学,主要为造船培养人才。

军官进修学堂:近400人,学制3-12个月,主要为一些有军功却缺乏相关知识人所设,就如吴天佑这般的。

所有这些,都是免费。

学堂建设费用不提,只教师薪俸、书籍餐饮之类的费用,朱常瀛估算了一下,今年将为此支出3万两!

值不值得,自然值得,这世界没有什么比投资教育更值得的事了。

更值得庆幸的,知行学堂培养出来的人参加科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就考不上嘛。

当然,自学也不是不可以,从提案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吃饱了又想着子孙凭科举入仕。对于这部分人,朱常瀛的做法是你爱去就去,自己想办法。

六月底,新式教育制度正式颁布施行,提交有司逐步落实。

朱常瀛实在是累的可以,几乎手把手的教授这个议政会应该如何运作。

接下来还有修路、水利等等议题,但老迈的周老总管显然无法承担这份重任,朱常瀛很痛苦,这份兼职难道就甩不掉了么?

其实作为议政会的议长,并不需要发表个人意见,只维持秩序,最后在表决时宣布统计结果就可以了。

但显然我大明对这类的大型开会场面还不是很适应,需要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至于钱财,这真的不是一个问题。

朱常瀛几乎在用整个大明朝的关税以及自有贸易所得来供养瀛州。

六月头,王府库房里的结余已经超过300万两!预计整个万历三十七年,王府将有接近千万两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