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稻星一成为文明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空电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考察队距离星弹还有六个月之遥,不过现在就该让自动探测飞船开始工作了。

它们是主飞船派过去打前站的。为了让他们能近距离观察中子星,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先期完成。在中子星周围发现了他们所需的小行星带后,这些工作已经无须他们干预,靠机器大脑就能完成。

最大的探测飞船其实是一座自动化工厂,它只生产一种超乎寻常的产品——磁单极子。探测飞船原本就搭载了少量磁单极子,正负两种都有。这些不是为了生产,而是工厂运转所需的种子材料。工厂探测飞船的目的地是距离星弹最近的大型镍铁小行星,后者在旅途中被中子星的强大磁场拖慢了脚步,进而被中子星捕捉。

工厂探测飞船会着手准备场地,与此同时,其他探测飞船则开始储备磁单极子工厂运转所需的电能。能量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不可能让工厂探测飞船将燃料从主飞船带过去。事实上,所需的能量等级超过了l型文明内的四级文明发电厂发电量的总和。以他们的主飞船所携带的能源,根本不可能支撑起这巨额的能源支出。

但在星弹这里,既不需要太阳能芯片,也不需要热力机。因为中子星高度磁化、快速旋转,它能同时充当能量源与发电机的转子。只需一些线圈,就能把这个旋转磁场的能量转化成电流。

那些较小的探测飞船的任务就是铺设电缆。这项工作始于它们的工厂,再将一条又细又长的电缆铺成一个大圆圈,把整个中子星包在里头,同时又与星星拉开了安全的距离,这样才能在需要电力的几个月里保持稳定。总共需要十亿公里长的电缆才能从小行星所提供物质的所在位置向下绕中子星一圈,再回到出发点,所以这种电缆必须非常特殊才行——事实也的确如此。铺设的电缆是一捆捆超导聚合线。

虽说中子星附近温度极高,这种电缆却并不需要降温以保持超导特性,因为聚合物直到接近熔点依然无电阻,而它的熔点是九百度。电缆越铺越长,并开始对中子星的磁力线产生反应。磁力线抽打着电缆,每秒十次——其中五次是从中子星东极放射出的正磁场,间隔着五次从西极放射出的负磁场。每次磁场经过,电流都会在电缆中涌动,并作为过剩电荷累积在探测飞船里。不等电缆铺设完成,所有探测飞船都开始闪烁蓝光和粉红光——那是正、负电晕放电。电缆闭合的最后一处连接点十分棘手,因为它必须在不间断的前、后脉冲的电流电量均为零的那一瞬完成。好在探测飞船已经半智能化,由微分相对论热核火箭驱动。对它们而言,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就绰绰有余了。

工厂接上电源就开始生产。高强度的交变磁场在高能量状态下来回击打种子磁单极子,令其穿越一块致密物质。磁单极子与致密原子核的撞击发生在能量极高的状态下,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基本粒子对,包括带磁性的磁单极子对。这些磁单极子对从目标物的残骸中被撇出来,用定制的电场和磁场传输到工厂外,再注入附近的小行星。磁单极子进入小行星,在穿过原子时与原子核发生反应,取代外围的电子。

磁单极子环绕原子核转动的方式与电子不同,它画出一个圈,由此制造出抓住带电原子核的电场,而原子核则画出一个与之相扣的圈,由此制造出抓住带磁性的磁单极子的磁场。

由于失去了界定其体积的电子,原子就变小了,那块由它们形成的石头于是更加致密。越来越多的磁单极子被倾泻入小行星的中心,构成小行星的物质原本是因充满轻盈的电子而肿胀的普通物质,这时就变成了致密的磁单体。

最初的原子核还在,但现在有了在相扣的轨道内围绕其转动的磁单极子,于是密度增加到接近中子星密度的水平。当小行星中被转换的物质总量逐渐提升,被压缩的物质形成的重力场也逐渐增强,重力场很快加入到这一进程中——原子刚刚被部分转化成磁单体,重力场就把原子周围的电子轨道挤压到核尺寸。等为期一月的转化完成,直径二百五十公里的小行星变成了直径100米的球体。它的内核是磁单体,地幔是白矮星密度的简并物质,发热发光的地壳则是部分坍塌的正常物质。

第一颗小行星完成变形后,工厂就着手转化下一个。这颗小行星是由一艘导引探测飞船花了几个月时间推过来的。这一进程多次重复,终于有了八颗致密小行星环绕中子星旋转:两颗较大,另外六颗较小。它们一面绕中子星旋转,一面又绕着彼此缓缓起舞。专门有数艘探测飞船负责让八颗小行星保持稳定的排列。这种探测飞船的前端里储存着许多磁单极子,借由磁单极子产生的磁场,探测飞船就能从远处或推或拉,控制这一团团带磁性的炽热超致密物质。

探测飞船一面驱赶自己的创造物前进,一面耐心等候主飞船。他们离中子星越来越近,导引探测飞船也活跃起来。它们对两颗较大的小行星又推又拉又拽,让二者彼此靠近。两颗小行星的超强重力场开始发生相互作用。它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围绕彼此旋转,然后又画出大椭圆形轨道朝相反方向远离。再过许多个月,它们会在非常接近中子星的位置重逢。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森明喆又有了新的发现。

“我找到了一个控制星弹的密钥程序。”森明喆说道。

“但是现在它好像不听从指示,应该是出了问题,正好我还找到了一些星弹的维修图纸,里面有关于修复控制系统的说明,不过这还需要实地探索一番。”

“那我们快去准备吧,希望这漫长的岁月没有完全摧毁它。”林泽阳说道。

主飞船进入了轨道,围绕自转的中子星旋转。主飞船的轨道半径是十万公里,周期为十三分钟。他们小组启动了科研项目。以后他们会搭乘次级飞船下到距离中子星仅仅400公里处,那时获得的数据自然更佳。

森明喆问聚在房间尽头的控制台前的那两人,他们正在与智能机器人同步计算,“还有多久?”

林泽阳瞟了一眼屏幕右侧闪动的数字,“十四分钟,一切正常。”

碧依姗看看房间另一头的显示屏。在监控摄像头的视野中,下角有一个发光的球体,是较大的两颗被压缩的小行星中更大的一颗,上角的小白点代表了另外那颗较大的小行星。二者中稍小的光点缓缓穿过屏幕,越来越亮。卡罗尔看看另一台控制台,那上头的画面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两颗大型超致密小行星即将发生弹性碰撞,其运动的几何线条差不多完全对称。

碧依姗盯着自己的控制台,她的屏幕上没有图像,只有计算机生成的示意图:两条弧线沿撞击轨迹缓慢接近。她屏幕侧面有许多方框,内部的数字快速变化着。“距离最后中止点还有三十秒,”她宣布道,“有问题吗?”

另一控制台前的智能机器人发出冰冷的机械声音。“视频监控运转正常。”

另一个声音说:“计算机控制在许可偏差值之内。”

又有一个声音说:“导引飞船推进单元全部运转正常。”

“那就按计划执行。”森明喆的手指抬起,离开“中止行动”按钮,啪的一声关上了安全罩。

森明喆从一个屏幕上看见较小的光点越变越大。计算机指挥着导引飞船,后者驱动小行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两个球体不断闪出耀眼的火舌,喷射的方向似乎全无规律可言。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得太快,肉眼几乎无法跟上:一颗超致密小行星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双胞胎兄弟和摄像飞船之间,屏幕变成一片空白。

森明喆打开另一台摄像机。它与之前的摄像机角度不同,距离更远。不过这台摄像机发回的图像也只有几秒钟可看,然后那光点就迅速缩小,从屏幕上消失了。

大家都转去看森明喆的屏幕,看两颗小行星的轨迹。两条轨道原本靠得非常之近,相互的引力作用画出的紧密弧线仿佛彼此重叠了一般。而现在,一条线向外回到小行星带,另一条似乎径直朝中子星坠落。其实,坠落的大型小行星会与中子星擦身而过。它现在正划出一个很扁的椭圆轨道,其远日点靠近主飞船的十万公里圆形轨道,近日点则刚好位于星弹上方四百公里。

他们的电梯已经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