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二十四章 散金三十余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适推门而入,首先看见的,是一大帮吹拉弹唱的人,其间有一人,又黑又胖,大眼袋子,身着淡青宽袖袍,头戴黑色系颊牙簪小冠,胸前用金银织丝绳挂着一支精工细雕的筚篥,正在忘我的吹奏,此乐师,也就是先前答丹砂话的那位。

坐在正中间的,是一年约二十五六男子,清瘦面容,幞头长衫,正是大病初愈的李白,他正昂首微笑地看着高适,还有他身佩的宝剑。

站在李白身旁的丹砂,也瞧见了高适的宝剑,“来客这柄宝剑,与我家李郎的宝剑相似,似是安西之物,敢问来客高姓大名?”

高适报了姓名籍贯,接着说道:“近日我在荆、襄诸楼馆,无处不歌瓜州调,我在隔壁听见,以为遇见故人,便唐突推门而入,望李郎见谅!”

“你所说的故人,可是段七娘”,李白顿了顿,又道,“可是制衣娘子?”

“正是。”

“那你可知她如今身在何处?”

“只在这维扬荆楚之间罢了”,答话的不是高适,而是那圆脸黑面的乐师。

见众人皆转过头来看着自己,那乐师赶忙道:“前些日子,我和制衣娘子演奏过,现在亦不可她究竟身在何处。”

丹砂随即问道:“敢问乐师高姓?”

“董大,字庭兰。”

原来此乐师真是日后高适诗《别董大》的主人公。

……

隔壁那维扬十友,见高适久去未回,便凑过来在这屏风的缝隙间察看,及细看那主仆二人的造型,便知此即以太白药投井的李白,他们也正想结识李白,于是也像高适一样,自顾推门而入了。

李白也高兴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只是有些小小遗憾,这雅间不大,已有十余人,再加上这维扬十友,空间就显得局促了,丹砂却笑道:“不妨事!”

说罢喊来这店家的小二,命他们把屏风撤去,两间并为一间,豁然开朗。

这一大屋子人,好不尽兴,尽心之余,李白决定把他父亲给他的、原本是要给兄弟李寻李常做运营资金的三十余万钱,全部交给维扬十友,让他们继续去帮助更多的穷苦书生。

日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言的“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说的就是这段经历。

这维扬十友当中有一个薛姓商人,近期要去蜀地做买卖,李白托他把刚写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带给赵蕤。

高适也为李白的豪情所动,在天已拂晓,不得不分别之时,高适主动向李白讨要大作,以作留念。

李白豪爽之人,当即命丹砂笔墨伺候,说声:“立等可取!”便下笔挥毫,一气呵成。

危冠标士行,

长剑来宫钥。

激昂出青云,

扬眉吐然诺。

王侯意气睨,

贫贱襟期托。

一掷急艰难,

千金散灵药。

相亲唯大道,

长忆欢清酌。

对酒推抱怀,

骞鸿齐抢雀。

鸾凤岂同群,

风流自商略。

孔明发畎亩,

少君归嵩岳。

天机付笑谈,

谁更邀名爵?

歧路迎辉光,

朔云下日脚。

宁复计晨昏,

抗手为盟约。

他乡易别离,

缓节逐涕落。

此时的高适,是真心的仰慕李白,佩服他的文才,感叹他的豪迈,只是恐怕他自己也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还是在这维扬之地,身为淮南道节度使、讨逆大将军的他,面对阶下囚李白,竟没有出手相救。李白当时以加入永王幕府而获得谋逆罪,这是死罪,作为讨永王李璘逆的大将军,李白的事,正是他分内之事,而且李白也向他求救了,不知道究竟为何,他却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