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操破坏了大汉的封爵制度,刘备为了“每与操相反”,在这个问题上绝对必须坚守名分,
所以最终也就只封了诸葛兄弟和关张赵等五个“郡侯”,每人都有一个郡的封地。
不过刘备在坚持名分的同时,在实利上给的都是足足的,这五个侯爵的封地一点都没有打折扣,说好了实打实给一整个郡的赋税作为侯府的收入,就全额给足。
在封地的选择方面,刘备也尽量照顾到了各人的籍贯、同时兼顾了他们这些年做官立功的履历。
能够封到家乡的,那就尽量封到家乡。但如果是常年离乡,同时家乡又离京畿太近的,那就只能另外找个跟其履历契合度比较高的地方作为封地——
这一点,主要针对的就是关羽。因为关羽早就不在老家河东郡住了,少年时便流亡江湖。而河东郡离雒阳又太近,属于司隶范围,肯定不能封出去,哪怕不给治权只给赋税也不行。
最终关羽被封在了淮南郡,因为这一世他在合肥驻守的时间最长,常年帮着刘备坐镇关东半壁江山,就以合肥作为关羽的封地核心。
至于张飞、赵云,他们老家所在的州都没问题,可以拿出一个郡来册封。
但张飞的老家和刘备本人同郡,刘备肯定不能把帝乡涿郡封给他。隔壁的广阳郡则是蓟县所在、幽州治所,也不能给。最终就选在了更北边的上谷郡,也就是后世的张家口那一带。
张家口附近是有和鲜卑人贸易的边市榷场的,利润也非常丰厚,对当地的经济肯定有好处。当然边市榷场的税赋肯定不能算在地方税赋里,也不会归张飞个人所有。
就好比后世海关的关税,不会被认为是地方财政,一个道理。
而与之对应的,赵云就被直接放回了老家常山郡受封。
文官这边,诸葛兄弟的情况也比武将们要麻烦一些,主要是诸葛兄弟的祖籍都是一样的,不可能把琅琊郡拆开分别给兄弟二人,那样他们也亏了。
最终考虑到诸葛瑾早在先帝刘协在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诸侯了,也就是诸县侯,他又是兄长,所以琅琊老家肯定要留给他。
这样也显得刘备对属下官员的爵位升迁安排、是沿袭着先帝的思路的,并未改弦更张得太厉害。
相比之下,二弟诸葛亮,最终就被移封为襄阳郡侯,因为诸葛亮当年和大哥分头逃亡时,曾经到襄阳躬耕陇亩,隐居过两年。后来跟随刘备后,诸葛亮也有到襄阳乃至蜀中都做过一阵子地方官,封为襄阳侯也没问题。
只不过,听说这个封赏决定出来后,益州不少地方官员,还有普通士绅,都上表恳请皇帝:
既然琅琊郡老家已经被诸葛司徒封了,诸葛令君反正也无法封回老家,益州士民皆恳请皇帝封诸葛令君为蜀郡侯,以彰其多年治蜀的功绩。
上表的人数非常多,而且表文也都写得情真意切,详述了很多诸葛亮前些年治蜀的德政。
蜀地士、商、百姓,至今还记得诸葛令君带着他们改良了蜀锦织机,大大提升了蜀锦的产量、生产效率,
也修缮了都江堰,还整治了岷江和沫水(大渡河)河口的航运,让岷江沿途的商船民船从此可以畅行无阻,不用再中途换船,也不用再担心漩涡翻船之祸。
还有无数蜀地商人、工坊主记得诸葛亮改良了盐井的开凿、挖掘技术,如何利用火气(天然气)煮盐炼钢,让益州的盐、铁、锦三项产业都发展到了全国最强。
因为上表请求的人太多,连刘备看得都犹豫了。不过旨意已经下达,暂时他也不想朝令夕改,就把这些表章都搁置了。
也就刘备仁德,不会猜忌臣下,但凡换个别的皇帝,看到手下的大臣如此受地方上士民爱戴,估计心里都得犯嘀咕了。
……
话分两头,刘备妥善处理完功臣的封赏工作后,整个章武三年剩下的日子,也就没什么值得赘述的政务了。
天下刚刚重归一统,朝廷百废待兴,刘备也不愿意折腾,一切政务都以轻徭薄赋、无为而治为主。
西凉虽然还有一些犄角旮旯没收回,但因为路途遥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
所以刘备依然坚持“一边对西凉用兵,一边按原计划节奏裁军”的思路,双管齐下。
整个章武三年,累计裁掉了十几万军队,一小部分回乡安置,大约占到三成多。剩下三分之二,都趁着春夏两季天气暖和,拉到东北分给大量田地开荒。
相当一部分士兵对于去偏远地区种地还是心存畏惧的,不过好在东北的辽泽腹地已经开发过几年了,基本的框架已经完善。
人去了至少直接有房子可以住,当地也都有足够的烧砖窑厂提供建筑材料,伐木业也已经足够发达,想要确保人有落脚之地,冬天有地方取暖还是很容易的。
至于刚去时前两年的口粮问题,可以靠朝廷协调、收购东北地区前一批移民的余粮,然后借贷给新过去的屯户,两三年后连本带利归还即可。
只要控制好新移民和旧移民的人口比例,计算规划精确,确保当地民间的总粮食够吃,这些就都不是问题。
至于刚移过去的新屯户开荒比较慢、田地难以快速大规模开辟的问题,朝廷特许当地进行大规模烧荒,这个举措极大地缓解了荒地熟化慢的问题。
这个时代也不用担心环境保护的问题,因为植被覆盖太茂密了,不缺树林,尤其东北第一阶段要集中开辟的地方位于辽泽一带,那里沼泽水网纵横,哪怕放一把大点的火,其实也烧不到多远。
被水网沼泽分割的一片片小树林烧光之后,火自然也就灭了。烧完后留下的黑灰余烬,以及下面肥厚的黑土地,都足以让关内去的百姓啧啧称奇。
等第一年种的豆子收上来后,他们就知道朝廷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了,而当地的人心,也会很快彻底安定下来,从此好好安居乐业。
……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章武四年的开春,马超对西凉的平定,也彻底到了最后扫尾的阶段。
早在章武三年,春天的时候马超就消灭了曹丕,把曹家政权名义上消灭了,剩下的只是一些自立的羌人部族,以及地方割据的小规模汉人军头罢了。
章武四年夏、秋的时候,马超从金城郡继续西进,轻松搞定了武威、张掖二郡,也算是打回了老家。
按照下一步计划,他就该继续进取酒泉、敦煌,但因为章武三年天气变冷,加上一些意外的变故扰动,只好暂时搁置,留到章武四年。
而这个意外的扰动,主要是青海的氐人叛乱——这事儿还真就不是给刘备找麻烦,而是历史上建安十九年之后(215),河湟一带的氐人就确实作乱过,只不过原本历史上他们作的是曹操的乱,而平定他们的是夏侯渊。
对于这些羌氐胡虏而言,不管汉人朝廷是谁掌控的,他们该叛乱就得叛乱。
这些人居住在黄河北岸的支流湟水两岸的山谷中,也就是后世的青海西宁一带,在东汉的时候当地地名叫“枹罕”。那地方还没到青海湖,与青海湖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还隔着几层大山。
既然氐人终究还是作乱了,刘备也不介意让马超搂草打兔子干一票。
于是章武四年开春后,就先用春天的几个月把湟水流域彻底肃清了一下,凡是有反抗的氐族酋长全部杀了,没必要留手。
普通部民全部进行汉化管理,派出官员进行军事化整编,在当地屯田。
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司徒诸葛瑾在听说马超顺利平定河湟后,上表建议朝廷“以工代赈”,花钱征发当地的氐族平民修一条穿越山谷的简易道路,从湟水源头通往青海湖,然后可以大规模开发青海湖周边饱和的食盐资源。
如此一来,可以解决西北的缺盐问题,白挖大量高质盐的收益也足以冲抵一开始大高基建的人力成本开支,将来还能长远地给当地氐人部落一条财源,让他们愿意接受汉人官府的归化统治。
刘备乍一听这个建议时,还担心是否会与“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短期施政纲领冲突,才刚说好要轻徭薄赋,结果又重征徭役,担心激发反抗。
不过诸葛兄弟都据理力争,强调适度的“以工代赈”绝对是善政,和那些不给工钱的强征徭役有本质区别。而且偏远之地羌、氐人口本就比汉人多,需要以重金利诱氐人为汉人干活。
这样就算有人死伤,减少的也是氐族的人口,既让他们有饭吃了,又能把桀骜不驯的人慢慢减少,留下容易被汉人统治的。将来还便于移一部分汉人过去杂居,更快彻底同化。
看在这个份上,刘备终究还是答应了这些建议,批准了诸葛兄弟的全部奏请。
马超的刀子,诸葛兄弟的文治,双管齐下,仅仅不到半年,枹罕/河湟地区就彻底平定了。
七月,马超再次腾出手来,这次终于轮到身在酒泉和敦煌的贾诩了。马超奉命再次西征,今年入冬之前必须诛杀贾诩。
——
ps:之前已经申请完本了,所以后续更新的分类都算是“章节感言”,不收钱的,大家放心随便看,包括这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