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30人的小厂子,在沈雪梅眼里就像小孩过家家。

所以,对初创时期的嘉美竹编厂,她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

贾老爷子的6个徒弟,一直是厂子里的骨干人员。

沈雪梅把他们6个人分成了三组。

一组带着10个工人,专门编织农村生活用品,编出来的产品拿到城关大集上批发。

另一组带着20个工人,专门编织带工艺品属性的城市生活用品,编出来的产品带到海城零售。

还有一组则和贾老爷子一起,根据沈雪梅的创新思路,设计编织各种新样品。

厂子里的事,有老爷子和他的徒弟们把关,沈雪梅基本上不用费心,她只需要做好营销工作。

众所周知,对一个初创时期的小厂子来说,营销不仅关乎着厂子的生存问题,还是件又苦又累的活。

产品跟市场不对路咋办?产品无人问津,卖不出去咋办?产品的质量有问题咋办?

大多竹编商户可能都会面对这样的难题,可沈雪梅根本就没有方面的烦恼。

老贾家的竹编在大集上不仅是抢手货,还是外地商贩眼里的摇钱树,从来就不存在卖不出去一说。

让沈雪梅闹心的是,她的竹编产品一直满足不了商贩们的进货需求。

每个大集他们带来的竹编都会被一抢而光。

那些没抢到货的商贩,会像跟屁虫一样追着李二哥不停地哔哔,一边埋怨他不讲信用,没给自己多留货,一边让他保证,下次一定要把货留给自己。

既要忙着帮商贩们送货装货,还要听他们瞎哔哔,李二哥每次来城关大集都会觉得头大。

“雪梅,反正咱有了海城那边的销路,我看咱们干脆不编农村生活用品了,全改成竹编工艺品算了”。

李二哥想让沈雪梅放弃城关大集。

“二哥,城关大集是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哪能说放弃就放弃”。

在城关大集站稳脚跟有多么不容易,李二哥不是不知道。

再说了,外地商贩对老贾家的竹编一直很忠诚,那些别人模仿老贾家的仿品,就是价格再低,他们连鼻子都不哼一下。

人家对你忠诚,你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就甩了人家,那叫不厚道。

沈雪梅从来不做不厚道的事。

“二哥,城关大集上的批发买卖,咱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

既然能创新出实用又兼具观赏性的竹编工艺品,为什么不在批发一事上动动脑子?

“有什么好办法,要不咱再雇人,每集多带些货去”?李二哥觉得只有增加供货量才能解决问题。

“二哥咱眼下的烦恼不是雇人多少,带货多少的问题,而是减少肩膀上的压力”。

沈雪梅不是没想过多雇人增加供货量一事,那样不仅能缓解供不应求的难题,还会增加收入。

但她不想那么做,钱是赚不完的,有些事要量力而行。

她和李二哥每个大集能带多少货,能卖多少货是有数的,现在这个量刚刚好。

吃多了嚼不烂,如果为了满足商贩们的进货需求,盲目增加编织量,那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谁都知道,墨水县的城关大集虽然好赶,但集上小偷太多。

李二哥已经被小偷划破裤兜好几次了,最厉害的那次,他差点被小偷割伤屁股。

有一次,看他裤兜里空空的没装钱,小偷还狠狠地朝他屁股上踹了两脚:“特么的穷光蛋一个还来赶大集,真没点逼数”!

就连沈雪梅都被小偷惦记过好几回,多亏她眼疾手快,每次都把小偷不动声色地拿下了。

沈雪梅的最终目的,是把嘉美竹编厂经营成一家与众不同的,能编织高附加值产品的工厂。

城关大集上批发的这些农村生活用品,她会随着厂子的不断发展,慢慢调整,最后完成农村生活用品到城市生活用品的改变。

现阶段,还是农村竹编用品的红利期,城关大集上的销量,沈雪梅打算继续保持下去。

“雪梅,二哥脑子笨,不知道怎样才能减轻压力,说给二哥听听,你打算怎么办“?

见沈雪梅沉思不语,李二哥急得直挠头皮。

“二哥,我是这样打算的,咱以后可以不去城关大集批发了,谁想要咱的竹编,让他们自己到厂里来提货”。

沈雪梅目光闪烁:

“也可以让他们先预付定金,想要哪种竹编,能要多少,双方根据情况提前定好,到时候直接来提货就行”。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飞来,有贾老爷子和徒弟们高超竹编技艺的加持,沈雪梅根本不怕那些外地商贩们不按自己的设想来。

果不其然,城关大集上,李二哥把沈雪梅的想法一说出来,外地商贩们没有一个持反对意见的。

“那每个大集我们都要定200个竹蒸笼,100个竹筛子,100个气死猫饭篮子,这点你们必须先答应我们”。

潍县夫妻抢着要交定金。

“我们每个大集固定要200个气死猫饭篮子,100个竹蒸笼,200个竹筐,200个竹篮,100个竹筛子,这次先把定金交了”。

掖县兄妹卖“气死猫”尝到甜头,生意扩大了,要起货来财大气粗。

“我们也可以去厂里提货,也要先交定金......”

“我们也是......”

外地商贩把李二哥团团围住。

“别急,先别急,你们要这么多货我得问问老板,看她能不能答应你们”。

商贩们这么个要货法,供不应求的难题还是解决不了,10个人根本编不出这么多货来,李二哥头皮发麻。

“二哥,答应他们吧,别的事我们回去想办法”。

只能回去再雇人了,没办法,谁让老贾家的竹编像摇钱树呢,沈老板不得不在这些商贩面前让步。

沈雪梅通过刘乡长又雇了10个竹编工人。

刘乡长乐得眉毛鼻子都在笑:

“沈厂长,你的竹编厂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年底再帮乡政府解决百八十个劳动力,肯定没问题”。

“好吧刘乡长,借您吉言”。

沈雪梅笑笑,但愿如此。

......

不用每个大集跑县城,沈雪梅和李二哥肩上的担子减轻了很多。

“二哥,接下来我们就得好好想想,如何开拓海城的市场了”。

海城作为一个沿海地级城市,没有墨水县那样的城关大集。

它只有一些海鲜市场,以及解决市民菜篮子和日常生活的农贸市场。

沈雪梅不想把自己这些带着高雅气息的竹编工艺品,带到农贸市场上去销售,她还是青睐那些人员密集的居民小区。

80年代像沈雪梅和李二哥这样在城市做生意的,被称为流动商贩。

他们像游击队一样,哪里适合摆摊就摆在哪里,只要没人撵,一点也不耽误做生意。

那时候的人都习惯在街头巷尾买东西,只要你的东西抓眼球,没有卖不了的。

沈雪梅已经尝到在居民区卖东西的甜头。

“二哥,你去找刘乡长,让他帮咱们雇几个年轻人,有你带着他们去海城开拓市场,你看怎么样”?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不管在哪个时代,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都不能忽视人才。

嘉美竹编厂虽然只是个40人的小厂,但它以后要发展壮大。

竹编产品的编织可以雇用那些上了年纪的手艺人,但产品销售,必须由年轻人来完成。

沈雪梅想招几个聪明伶俐会来事的年轻人,让他们组成一支营销团队。

先让他们跟着自己和李二哥学会在城市做买卖的技巧,然后再让李二哥带着他们去开拓海城的市场。

沈雪梅作为一厂之长,要抓大放小,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