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如墨般浓稠,沉甸甸地压在这临时搭建的军帐之上。烛光摇曳,将帐内众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仿若鬼魅。
刘隽身着一袭玄色锦袍,端坐于主位,面容冷峻,深邃的双眸在光影中闪烁着捉摸不透的光芒。在
他身旁,郭奉孝一袭素白长袍,手持羽扇,轻轻摇动,扇面上的墨竹仿若在风中摇曳生姿。
就在这时,帐帘猛地被掀开,一阵冷风裹挟着张飞魁梧的身躯闯了进来。
张飞豹眼圆睁,铜铃般的双目瞪得溜圆,几步跨到刘隽面前,声若洪钟般吼道:
“大哥,俺今日实在不解!那太史慈武艺高强,又是难得的猛将,您为何放他离去?”
刘隽并未立刻作答,只是微微抬眸,目光越过张飞,投向帐外无尽的黑暗,似在思索着什么。
郭嘉见状,轻摇羽扇,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说道:“益德,莫要心急,主公此举,必有深意。”
张飞一听,猛地转过头,靠在郭嘉身边:
“郭祭酒,咱别在这里打哑谜了,俺是个粗人,俺可不懂你们弯弯绕绕的心思。”
郭嘉依旧不紧不慢地说道:
“翼德,你只看到太史慈的勇猛,却未看到主公眼中的长远。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主公志在平定乱世,成就大业,靠的不仅仅是武力,更需人心。”
张飞皱着眉头,一脸疑惑:“人心?这与放走太史慈有何干系?”
刘隽这时收回目光,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翼德,太史慈虽为敌将,但他忠义无双,心中有大义。
今日我若强行将他留下,他心中必不服,日后也难真心为我所用。我放他离去,是向天下人表明,我刘隽敬重忠义之士,求贤若渴。”
张飞挠了挠头,似乎有些明白了,但仍有些不甘心:“可大哥,放走他,岂不可惜?说不定日后他还会与咱们为敌。”
刘隽站起身,走到张飞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翼德,我相信,以他的为人,定会记得今日我对他的这份信任。日后若有机会,他或许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郭嘉在一旁点头附和:
“翼德,主公此举,实乃高明。这一放,不仅能让天下英雄看到主公的胸怀与气度,还能在无形之中瓦解敌人的军心。
如今我军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主公仍然求贤若渴,不轻视天下英雄,那些有志之士,听闻此事,定会对主公心生向往。”
张飞沉默了许久,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大哥,俺懂了。俺这脑子,就是转得慢,还是大哥和先生想得长远。”
刘隽笑了笑,重新回到主位坐下,目光坚定地说:
“今日之事,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让天下人知道,我们是一支正义之师,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战。我刘隽有可纳百川的胸襟,这乱世必将由我亲手终结!”
————————
徐州刺史府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陶谦瘫坐在主位上,面色惨白如纸,听闻太史慈惨败的消息后,整个人仿佛瞬间被抽去了脊梁骨。
堂下,文臣武将们交头接耳,神色皆是慌乱与无措,往日的镇定荡然无存。
“这可如何是好?那刘俊如今兵强马壮,太史慈一败,咱们拿什么抵挡?”一名武将焦急地开口,声音里满是颤抖。
就在这时,徐州陈家名士陈登与其父亲陈桂暗下对视一眼,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主公,依在下之见,如今唯有求和一途。”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纷纷投来诧异目光。陶谦猛地抬头,双眼圆睁,死死盯着陈登,似要将他看穿:“你说什么?求和?还要将徐州拱手献上?”
陈登不卑不亢,微微颔首:
“主公,如今我军新败,士气低迷,反观刘俊,气势正盛,数万联军围攻刘隽竟然都奈何不得他。”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继续说道:
“待刘隽击败联军,携大胜之君,冠天子之名,一旦大军临城,我徐州何人可挡,势必牵连甚广。
为今之计,献上徐州归顺刘隽,一来可保百姓与世家周全,二来或许能得刘隽几分善待,留主公您一条退路。”
武将武安国怒目圆睁,跨前一步,怒目瞪着陈登:
“一派胡言!咱们怎能如此怯懦?徐州乃我等根基,怎能轻易送人?待刘隽兵临城下,末将愿率死士出城,与刘隽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陈登苦笑一声,
“武安国将军,太史将军比你如何?太史将军,尚且惨败而归,你又有几分胜算?白白送死,让徐州百姓陪葬吗?”
武安国被噎得说不出话,满脸涨得通红,只能气呼呼地退下。
另一位文臣陈登皱着眉头,缓缓道:
“元龙所言虽有道理,但拱手让出徐州,实在心有不甘。主公,咱们可否派人向周边诸侯求援?”
陶谦苦笑着摇头:“周边诸侯,各怀鬼胎。如今咱们兵败,谁会真心来救?况且联军如今自身难保,安能救我徐州。”
一时间,大堂内众人陷入沉默,唯有烛火的噼啪声。陶谦目光扫过众人,见无人再出声反驳,心中五味杂陈。
“难道我陶谦,真要落得如此下场?”
陶谦喃喃自语,眼神中满是落寞与不甘。但他深知,陈登所言句句属实,以徐州如今的处境,求和或许真的是唯一能保住百姓与世家的办法。
“主公,还请早做决断。”陈登再次催促。
“早知今日,何故信那曹阿瞒交恶刘隽,只愿他日刘隽善待我徐州。”
陶谦长叹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罢了,罢了。就依你所言,准备求和之事吧。”
众人皆是心中各怀鬼胎,刘隽胸怀大志,就算今日不与刘隽交恶,他岂能放过徐州,或许投入刘隽麾下才能施展心中抱负吧。
三日后,
当太史慈逃回徐州听闻陶谦准备归顺刘隽之时,心中苦笑,“陶公敦厚仁德,却非乱世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