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这样的事情多了起来。有人家的孩子发烧了,何雨柱二话不说,半夜跑到医院排队挂号;有人家漏雨了,他就找来砖瓦泥灰帮忙修缮;甚至有夫妻吵架,他也能跑去劝和,三言两语让对方冷静下来。院子里的人都说:“咱们院有何雨柱,真是咱们的福气。”但也有人在背后酸溜溜地说:“他这么热心肠,怕不是图咱们点什么吧?”
对此,何雨柱一向不屑理会。他做事本就不是为了求谁的感激,也不在意别人的风言风语。其实,他是个很懂分寸的人,知道什么事情该插手,什么事情不能沾边。比如院里有个无赖,仗着自己力气大,时常欺负人,尤其爱欺负那些老实巴交的邻居。何雨柱看不过眼,却也没有直接上去打架,而是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让这个无赖在院里渐渐没了脸面。后来,那无赖惹了大麻烦,被送进了派出所,院子里人拍手称快,但心里都知道,这事背后少不了何雨柱的手段。
日子一天天过去,院子里的风气也因何雨柱的存在而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些曾经斤斤计较的人,开始学着互相帮衬;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也慢慢变得安分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甚至有外人来到院子里时,都会忍不住感慨:“这里的人真和气,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某一天,厂里开了个大会,表彰那些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没想到,何雨柱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站在台上,显得有些局促,搓了搓手说道:“其实我做的那些事,真的不算什么。咱们是个集体,邻里之间本来就该互相照顾。我一个人能做的有限,但如果大家都愿意出一份力,这世界就会更美好。”这番话说得质朴,却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那以后,何雨柱不仅在院子里是个榜样,在厂里也成了个标杆。厂里的领导还专门安排了一个采访队,来记录他的日常生活,想通过他的故事宣传一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起初,何雨柱是拒绝的,他觉得这些宣传会让他变得不真实。但采访队执意要拍,还说这是厂里的命令,他只好配合。
镜头记录下了他帮老人挑水、给孩子补鞋、帮邻居修缮屋顶的画面,也记录下他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片子播出后,许多人看得眼眶发红,甚至有不少人专程跑到四合院来,想要亲眼见见这位乐于助人的榜样人物。起初,院子里的人对这些外来者有些抵触,但后来发现,这些人其实并没有恶意,反而带来了很多外界的资源,比如有人捐了一批书给院里的孩子,还有人教大伙儿如何种植更高产的蔬菜。
渐渐地,四合院变得不再普通。它成了一个榜样社区,连厂里的领导都多次提及,鼓励其他地方的居民向四合院学习。面对这样的变化,何雨柱虽然感到欣慰,但也有些不安。他并不喜欢被过多地关注,觉得这会让生活失去原有的平静。
然而,生活从来不会按照一个人的意愿静止不动。就在大家都以为何雨柱是个完美的人时,有人揭发了一件事:他曾经在工作中偷拿过厂里的食材,用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邻居。这个消息一传出,立刻在厂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他不守规矩,说他再有功劳也不能逾越制度;也有人为他辩护,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该因此被批评。
何雨柱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他只是平静地说道:“是,我确实做过这样的事。如果厂里要处分我,我无话可说。但我也想问一句,如果一个人为了帮助别人,做了些不合规矩的事,真的一点余地都没有吗?”他的话让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最终,厂里的领导经过商议,决定给予何雨柱一个轻微的处分,同时也完善了厂里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了一项邻里互助基金,让更多有困难的人能得到帮助。何雨柱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日子,依旧会帮人解决难题,依旧是那个令人信赖的何雨柱。
院子里的孩子们经常围着他转,喊他“柱叔”,有的还说长大了要跟他一样,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对此,何雨柱总是哈哈一笑,说:“别学我,学比我更好的人。”孩子们问:“谁比柱叔更好?”他却只是摆摆手,没有回答。
那天,秋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四合院的青砖灰瓦上,何雨柱一早就起了床,把院里该做的杂活都拾掇干净了。他站在自家门口,刚打算歇会儿,就见秦淮如走了过来。她穿着一件朴素的夹袄,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和不好意思,但还是硬着头皮开了口。
“柱子哥,那个……有个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何雨柱见她那样,心里立刻明白,八成是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放下手里的活儿,拍拍衣服上的灰,笑着说:“怎么了?咱俩还用商量这两个字?你说,我听着呢。”
秦淮如抬手掸了掸鬓角的碎发,低声道:“我想着,咱们家今年攒了点钱……想买个电视机。”
何雨柱一愣,心里却一下子明白了她的意思。这些年,秦淮如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哪有闲钱买这种大件?如今攒下了些,肯定是绞尽脑汁才做的决定。而她找上自己,八成是因为一个女人去买电视机不方便,再加上她懂得不多,怕被人坑。
“买电视机是个好主意啊。”何雨柱咧开嘴一笑,“家里有电视,孩子们也有个念想。不过你找我,是想让我陪着去吧?”
秦淮如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些迟疑:“我就是怕……怕买贵了,或者被人骗了。你……你要是没空,也没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