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众臣互相对视一眼,无人吭声。
对下西洋持反对意见的朝臣,大多都不在朝堂上。
众臣心里都亮敞着,谁都不是傻子。
户部尚书夏原吉去浙西治水了;
兵部尚书茹瑺回家反省了;
大学士解缙在文渊阁编撰《文献大成》;
曹国公李景隆被削爵,软禁在家……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被调走了,谁还敢反对?
见无人出声,朱棣便道:“既然众爱卿都没意见,那这下西洋的事,就这么定了。”
扫了一眼朝堂上的众臣,朱棣又道:“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建造中,众爱卿,谁愿意代朕出使海外诸国?”
朝堂上,众臣依旧默不作声。
众臣都在观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人站出来。
“礼部,你们有人愿意出使海外?”
朱棣看向礼部的官员。
礼部尚书李志刚走出队列,手持象笏,回禀道:“陛下,出使海外需要乘坐海船。臣等文官多不识水性且身体文弱,还请陛下从武将中挑选出使人选。”
“没错!陛下,李尚书说的是!”
“臣等是文臣,身体文弱,请陛下从武将中挑选人选。”
“臣等附议”。一众文官纷纷附和。
“出使海外,怎么便成武将的事了?”淇国公丘福对礼部的推脱很不满。
礼部尚书李至刚道:“淇国公,出使海外,率领的是一支船队,还要指挥水师与护航官兵。我等文官不懂领兵,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臣附议,”吏部尚书蹇(jiǎn)义出列,附和道:“李尚书所言甚是。我等文官缺乏领兵经验,再加上身体文弱,实在是难以担当出使海外的使者。”
“哼!不就是出使海外吗?何必推来推去,”成国公朱能上前道,“陛下,臣,愿意出使!”
朱棣看向朱能,眼中有些赞赏的神色,但并没有立即答应朱能的请求。
打量着朱能,朱棣问道:“成国公,你可识水性?”
朱能一愣,摇摇头,尴尬地回答道:“陛下,臣是旱鸭子。”
众文臣呵呵一笑。
朱棣对成国公摆摆手背,让他退下。
叹了一口气,朱棣说道:“出使海外,需要长时间乘坐海船,必须会凫(fu)水,而且要不晕船。”
听朱棣这么一说,一众文武官员纷纷摇头。
出使海外,他们本来就不想去,更何况,他们许多人都不会游泳。
一听说还可能晕船,他们更坚定了不参与的决心。
朱棣登基当皇帝后,第一次大规模派船队出使海外,出使的人选必须可靠。
大约两百多艘船,数万人的使团,作为统领这个庞大使团的正使,需要有领兵经验,能协调整个队伍。
此外,长达一年或者两年的海上旅途,生活十分艰苦,这需要出使的官员具有良好的体魄。
……
一样样条件列下来,满朝文武几乎没有几个能胜任的。
扫了一眼群臣,朱棣再次问道:“满朝文武,难道就选不出一个能出使西洋的大臣吗?”
一片嘈杂的朝堂,安静了下来。
出使西洋并不是一件美差,而是苦差。
文臣武将,谁都不愿去当这个冤大头。
朱棣最后只能看向郑海。
郑海站出队列,向朱棣行礼:“陛下,臣有一个人选。”
朝中众臣都盯着郑海,静静地等着他说出推荐的人选。
朱棣有些疑惑,打量了一下郑海:“辅国公,你说。”
“臣推荐臣的义兄,内官监郑和。”
朱棣微微惊讶,看向一旁的太监郑和。
郑和跪下,行礼道:“陛下,小的愿意出使西洋。”
朱棣没有立即回应,又扭头看向郑海,想从郑海脸上寻找答案。
郑海再次抱拳行礼,解释道:“陛下,臣的义兄,身体健硕,从小在水边长大,水性极好。而且,他跟陛下打过仗,懂兵识将,能率领官兵,还懂礼仪。他是出使西洋的最佳人选。”
朱棣沉默。
朝中的文武大臣却议论纷纷。
“辅国公,虽然郑和是你的义兄,但出使西洋,这是大事。他一个中官,如何能担当这等重任?”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质疑。
让一名太监当下西洋的正使,礼部的官员觉得,这种安排很没有面子。
要知道,在太祖和建文帝两朝,太监的地位极低,根本不能参与朝政,更不可能成为出使外国的正使。
朱棣与朱元璋、朱允炆都不同,他对太监没有偏见,甚至认为太监更可靠。
在靖难战争中,燕王府中的太监们表现得很出色。
他们不仅能服侍朱棣的日常起居,还能跟着朱棣一起上战场杀敌。
太监王狗儿、郑和等太监曾多次帮助朱棣扭转战局,对朱棣的帮助巨大。
朝中的文臣不像朱棣这样信任太监,相反,他们看不起太监。
他们对太监充满警惕,因为历史上有不少太监干政的事例。
“陛下,出使西洋是关乎大明声威,这人选可要慎重。”
礼部尚书李志刚再次表达自己的立场。
他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毕竟推荐郑和的人是辅国公郑海。
他知道,郑海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又是道衍和尚的徒弟。
李至刚不想因此得罪郑海,只是暗示朱棣这出使的人选,郑和不合适。
“陛下,臣也认为,这出使西洋的人选要慎重。”淇国公丘福站出来,附和李至刚的意见。
淇国公丘福对郑和并没有什么敌意。
不过,他与郑海不和,他就是不想让郑海达成目的。
丘福支持汉王朱高煦,而郑海与太子朱高炽走近。
这是丘福提出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淇国公,既然你不同意我的建议,那请你推荐一个人选。”
郑海直接将矛头对准淇国公丘福:“要不这样,淇国公,你当出使西洋的正使。”
“哼!本国公是想出使来着,”丘福一脸不爽,却也不敢应下,“可本国公不会凫水,而且晕船。若不是这样,本国公定不推辞。”
“那请淇国公推荐一个人选。”郑海依旧针锋相对。
丘福瞪了郑海一眼,扭头对朱棣拱手道:“臣暂无人选,不过,陛下,这出使的人选请慎重啊!这关乎大明的脸面,要选可靠的人。”
朱棣点点头,又看了郑海一眼:“确实要慎重,此事再议。”
朝堂上,除了郑海推荐郑和为正使,其他官员并没有选出合适的人选。
众文武大臣都不愿当这个出力不讨好的使者。
最终,出使西洋的正使人选没有定下来。
……
寺庙中,道衍和尚看着自己的两位徒弟,目光灼灼。
“你们真的打算要下西洋?”
郑和回答道:“师父,徒儿从小就有个愿望,那就是像家父那样,出海远洋,到天方国去看一看。”
“师父,徒儿想帮三宝实现梦想,而且,这也是徒儿的梦想。”郑海在一旁帮腔。
道衍的一双病虎三角眼看向郑海:“那你为何不自荐为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