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
高阳王的幕僚陈荆来了。
她嘴唇微扯,真是说不得曹操。
陈荆打着油纸伞,来到医馆内,抬头看向她,笑着。
“娘娘。”
“何事?”
“王妃娘娘和郡主初到京城,今日设了宴在王府上,特来邀请娘娘过府一叙。”
她看向叶南。
“把我的那个盒子拿过来。”
“是。”
“这冬月里天黑得早,本宫还有一个时辰就要回宫,就不过去了。”
叶南端着锦盒出来。
她打开锦盒,里面是上等东海珍珠链和耳坠子。
这东西可是她花了钱让徒弟袁涛找的,算是还高阳王找药的恩。
“这是送给王妃的,你拿去回话吧。”
陈荆看她一眼,没接锦盒。
“王爷说了,特地请娘娘过去,娘娘不去,奴才可要挨抽了。”
这是什么意思,要拿捏她不忍让下人为难?
“本宫真没时间,若是这样就挨鞭子,本宫也没办法。”
她笑着朝叶南使眼色。
“叶南,把锦盒送给他。”
陈荆把她的眼神看在眼里,未动声色。
“既然如此,那奴才就回去了。”
说着,接过叶南手里的锦盒离开医馆。
没过一会,马蹄声在东阳门街踏响。
一个高大的黑影落下马。
医馆内的人看了他皆安静地站着。
“本王来复诊,你们娘娘呢?”
高阳王满是怒意,眉间略带杀气,薄唇暗红。
扶风,“王,王爷请稍候,奴才马上去禀报娘娘。”
后院内,她正在给王琳爱女熏药,叶南在厨房熬药。
扶风跑过来,急促地敲门。
“娘娘,不好了,高阳王来了。”
她把一个细竹筒递给扶风。
“你来给她熏,我去去就回。”
和凝来到医馆内,看那高大的黑影,忽的想起之前照雪的传闻,对这人的排斥感稍降了些。
不过防备之心依然在。
“王爷。”
高阳王没回应,直冲冲走进看诊屋子。
她挑眉,随后进去将门关上。
“娘娘,为何如此执拗?”
她看着帘幕对面的斑驳影子。
“还是原来那句话,我无意朝廷纷争,谁胜谁负,都与我没有太大关系。”
高阳王轻笑一声。
“苏时恒一案,你已在朝堂自成一方势力。无论怎样那些你救治过得大臣、与你办过案的大臣,都对你言听计从。说你不争权,恐怕无人敢信!”
她淡然地听着窗外江水滔滔,真是无意苦争春,却惹群芳妒。
“高阳王是怕本宫威胁到你?”
他压低声音,显露着狠戾神色。
“娘娘不与我为伍,就是与我为敌!”
“高阳王怕是格局小了些,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本宫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想受你所摆布罢了。”
高阳王猛地大笑,这女子真是狂妄。
“你既不做本王的敌人,又不与本王为伍,不是自成一派势力是什么?这风浪一来,你无所依附,小心船-毁-人-亡。”
若是她今日明目张胆去了高阳王府,就代表她于高阳王有牵连。
朝堂上对她持有善意的那些臣子,京兆尹、苏将军、给事中、太尉、刑部尚书和大理寺……
或许会认为她倒戈高阳王,不知会作出什么反应。
皇帝明面上不会说什么,恐怕背后又会起疑心。
她不知道狗皇帝在谋划什么,不过他不会让高阳王蹦跶太久吧。
“没事,我是江南人,水性好,会游上岸的。”
高阳王低沉地笑着。
“好一句水性好。”
说罢,他蹭地一下站起来。
高大的身影将帘幕拉开,向她投下阴影。
“娘娘可不要后悔!”
“世上也没有后悔药啊。”
她神色淡然的样子,琥珀眸子里满是轻佻。
高阳王脸上的笑意尽收,双眼微眯。
转身,摔门而去。
叶南见高阳王离开,赶紧进来。
“娘娘没事吧?”
“没事。”
高阳王来医馆的次数不少,她已经耗尽这个杀人如麻的人所有的耐心。
投其所好,威逼利诱都用过了。
接下来,该杀她了。
.
冬至。
按照惯例,皇帝要盛装前往太社祭天,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皇帝在流云殿内站着,吴公公在衣服上系扣。
他头戴卷云冠,内里是白纱中衣,最外层套上织有云龙纹饰的红色长袍,最后系上黑裙作为下裳。
最外层领口系以垂白罗的方心曲领,在腰间束上金玉带,身前系有蔽膝,最后再系上佩绶。
此时还是卯时,祭祀在辰时开始。
他抬着手臂,让吴公公整理下摆。
外面来了报信的小太监。
“回皇上,昨夜国师已出关,现在已经在前往太社的路上。”
“朕知道了。”
他看向铜镜中的自己,眸子里早已没少年时的澄净,多了几分晦暗。
“摆驾太社。”
隆重的仪仗从皇宫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皇城外西南方向的太社。
远远地便看到祭坛下站着一紫袍男子,鹤发童颜,手拿拂尘。
此人便是国师天渊。
“臣天渊参见皇上。”
“免礼。”
下面的臣子们趁没到时间,都在聊着最近的轶事。
大理寺曹仁与刑部尚书段楚屹站在一起。
“这国师是好久闭关的?我怎么不记得有这号人物?”
段楚屹也摇头,“我也没见过。”
二人找给事中询问,“东方大人可知,国师何时闭关的?”
东方靖看一眼国师,轻哼着。
“先帝在位最后一年闭的关,四年了,你们没见过正常。”
曹仁点头,“原来如此,不知道他道法怎么样。”
东方靖瘪嘴。
“会耍那么两下子,找他算卦的都说很准,但我没亲眼见过,也不知真假。”
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
“哦~”
东方靖又低声补充,“不过他名声在外,不管是天下列国还是朝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他,别得罪就行。”
曹仁和段楚屹谨慎地点头。
听到太监高声唱和,“吉时到!”
众人归位。
皇帝来到祭坛之上,国师在一侧。
接福酒、福胙侍卫各二人,站在祭坛左右。
赞引、对引、司拜褥各一人,司香、司爵、司帛各十八人,站在皇帝身后。
礼部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乐部典乐站在祭坛之下。
接着,是随行的文武百官,官服紫红绿相接,整个太社站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