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四十四章 生产与破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百四十四章 生产与破坏

北平。

涿县以东三十里外。

年近三十岁的王大炳,已经成为了一名队长官,少年时与伙伴们经常说自己长大后要当名将军的志向,也不再挂在嘴边。

不过他心里还有没有这个想法,儿时发小有时候打趣,询问他的时候,王大炳没有多言此事。

天不亮。

喜妹已经围着灶台忙碌。

家里来了两位客人,是来自京城的学者,前来北平调研,住在了他们家,不光是招待客人,自己的夫君又要离开家,重返万里之外的西部。

大着肚子的喜妹干活很快,今天片区其余七家的户主们也要来送别夫君,为了招待客人们,喜妹需要烧一大桌子的菜。

家里的孩子还在睡梦中。

与别家不同,因为王大炳在西征征战数年,所以小两口只有两个孩子,而王大炳的发小们,最少的也有四个孩子,所以王大炳很努力,喜妹又怀上了一个。

不过这回自己生娃,恐怕王大炳不能在身边了。

没有过多久,住在隔壁房子的婆婆,和姑嫂们纷纷赶来帮忙,刚刚蒸好了一锅包子,叔伯们已然上门,包括片区的几户家主,以及和王大炳从小关系好的发小。

虽然王大炳因为从军,成年后呆在家乡的时间少,可因为孩时代,王大炳可是当地的孩子头,来的人非常多。

见状。

那些王大炳的朋友们,又很醒目的回去,让自家的婆娘们来帮忙,并送来桌椅,以及一些食物。

片区也是半封闭的社会。

如果是平常的时候,不是办事情的话,各家并不会来这么多人,只有各家的户主才会过来,不过今日不同,王大炳家里格外的热闹。

军户们手头宽裕,不再为蝇头小利计较,风气就好了起来。

做人大方要看钱的。

所以经济决定许多事情,包括总体上的道德水平。

“听说大娃要去撒撒马尔罕?”

“又要打仗了。”

老人摇了摇头,“不是这个,大娃要迁去那边?”

王大炳的老父亲,已经和几名老人坐在了桌上,他们不需要做什么,干活自然有自家的子弟。

这些老人很有风范。

每片井八户人家。

北平是最早施行片井制度的,涿州虽然不如北平城周围进行的早,可也不算晚,最初兴起的楼房,已经变成了二十来幢。

当年的四五十口人,那些少男少女们成家的成家,嫁人的嫁人,虽然没有分户,可新的一批孩子热闹了起来。

包括喜妹也生了两个孩子,因为王大炳跟随皇帝陛下西征多年,耽误了生孩子的光景,以至于他们夫妻在当地,算得上孩子比较少的。

如今片区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小孩与少年有四十来个。

后生们与王大炳聚在一起,陪在老人们的周围。

众人看向王大炳。

王大炳笑道:“卫所一直在提倡,军中也在提倡,既然如此,我也就报名了。”

“卫所提倡,可我们不松口,难道卫所还敢强迫不成。”

一名老人说着大话。

根据卫所的提倡,每户人家成家的男丁必须分户。

这些分户出来的男丁,不能继承家里的田亩,但是家族的财富可以获得分摊,只是呢,会安排去新的土地上,获得新的田亩。

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家乡。

在北平生活多姿多彩,学校也好,离开了这样的北平,去往陌生的边地,犹如两个世界般的生活,经常看报纸的军户们,知道其中的差距。

加上大家族百亩田的底蕴,目前还能维持住,所以响应卫所号召的并不多。

王大炳笑了笑,没有与老人争论。

人都是这样的。

“你去那个劳什子撒马尔罕,朝廷总要给好处吧?”有人好奇的问道。

王大炳点了点头,解释说:“会分三百亩土地。”

“三百亩啊?”

众人惊讶的说道。

“三百亩你种得过来,你家两个小子可使不上劲,伱媳妇肚子里还有一个,你又要去军营里头,难道让土地荒着?”

“有军户互帮会帮忙。”

“不是取消了吗?”

“那边又成立了,不过不像以前的叫法,但是我们还是这么叫的。”王大炳解释的很仔细,又说道:“不过那三百亩土地,并不像内地都是好地。”

肥沃的土地很难得,更多的是丘陵和荒漠。

半农半牧。

“军户互帮会怎么帮忙呢?”

“军户互帮会在当地招募了很多的雇佣农工,只需要给口饭吃,一点工钱就可以,这些费用从田里的收获扣除,加上扣除军户互帮会的维持费用,以及交给朝廷的税赋,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

“那岂不是地主啊,比地主都强。”

有人笑道。

“你小子,可别学你周二叔乱来啊。”有老汉打趣道。

当年北平地区的军户,有些家庭的劳动力不足,维持官府开了一道口子,允许军户们使用高丽和倭国女工。

其中的一些猫腻,他们片区的老周头就很是乐在其中,家里有两名高丽女工,为此他们老两口经常吵架,如果不是因为怕罚钱,老周头的老伴,早就去卫所告他去了。

罚钱不也是罚的家里,老周头的老伴舍不得。

厨房里,喜妹把勺子炒的动静大,看来喜妹不满了,人们发出了欢乐的哄笑声。

两名学者被老人们请上桌。

孩子们已经起床。

工人们的子弟,有厌学并调皮,好勇斗狠的习气,军户们的子弟同样不喜读书,经常的逃学。

各家的孩子起床后,骑上自家的马匹,三三两两的离开家里,前往卫所的社学,那些更大年龄的孩子,要么在州学里住读,要么已经不读书了。

他们都被自己的母亲塞了几个热包子。

一顿早餐,吃了足足一个时辰。

人们亲自送别王大炳。

王大炳与二弟骑着马前往城里的火车站,王大炳乘坐火车出发军营后,他骑的马就会由二弟牵回家里。

一家两三匹马是常态。

两兄弟在路上说了许多话。

牲畜不能进站台,王大炳与弟弟分别后,独自进了站台。

他是现役的军人,有军人腰牌挂在腰间,十分的醒目,站台提供半价的火车票,可以去大明任何的地方,只要有轨道。

“当大部分百姓都不愿意的时候,朝廷的政策就很实施下去。”

“不一定。”

两名学者讨论着。

二人穿着中制装,左上胸的口袋盖上,缝了一朵红色的桃花,如果有识货的人,能根据这朵颜色和样子的桃花,知道两人来自哪个部门。

调研司。

调研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部门,里面有五花八门的组织,其中就有工农人口分配项目小组。

两人不再争论这个问题,开始谈起当地的军户情况。

“当年分片亩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的空白之地,如今各家军户们靠着开荒边角料,也是额外的补充,但这与太子殿下的想法背道而驰。”

每户五到六口人,一百亩土地。

耕种七十亩上下,保证大自然的存在,留给野兽们生存空间,让人懂得与自然的竞争道理,不至于退化成连蟑螂都不敢踩的文明物种。

加上农机的使用,不光保障了军户们的经济基础,又让军户们加强了身体素质,以及农业效率的大发展,最后又具备了消费能力,形成经济发展的循环体系。

前者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必须的经济基础,那么现在平均不到七亩的土地,等新一代们成长起来后,他们的繁衍,将会大大拉低这个田亩数字。

社会是变化的,并不是永恒前进的,犹如河流上的小舟。

十年前可能是这样,威震天下,十年后可能又是那样,衰败不堪。

“农业人口在大明社会中,仍然占有最大比例,如果不能解决农业人口的问题,那么经济的发展基础就会导致破产。”

“关于让片区军户分家的政策,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

“恐怕此举会让大部分军户不满,哪怕太子殿下也不敢冒然决定此事啊。”

太子殿下做了许多事。

无论是针对勋贵,又或者针对民间商行,乃至压制大明工局等,每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动作,可每一样都让太子殿下压了下去。

靠的是什么?

太子殿下在军户中的巨大威望。

每家正厅上悬挂的燕子图,就是太子殿下最大的凭仗。

为什么连皇帝都不会与太子殿下争,除了父子情深,太子殿下的威望实在是太大了,甚至早已超过了太祖皇帝,而军户则是太子殿下的基本盘。

别看太祖皇帝对开国功勋们非常的苛刻,但是太祖皇帝给予开国勋贵们的待遇是很高的,每个勋贵都后继有人,承袭他们的荣耀,可以说好的有些过分。

所以太祖皇帝的基本盘仍然是开国勋贵们。

通过勋贵们掌握了武力。

可太子殿下选择了权利下放,打击权贵势力对于民间的吸血态势,所以同样需要他的基本盘,最后落在了军户们的身上。

“能像王大炳这样的军人虽然不少,可比起军户的基数又实在是太少。”

“十年。”

“大概十年的光景,军户们目前具备的消费能力,就会因为新生代的成年被掏空,片区在调控经济体系里,失去原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两名学者在北平调研完,返回了京城。

北平的现象,已经足以概括各地的军户组织了。

——

陕西行省的人口,恢复到了五百万。

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行省,以及亦力把里行省。西域行省的人口也超过了一百万,而亦力把里行省的人口,目前不到五十万。

根据朝廷的计划,西域行省和亦力把里行省,总人口要达到两百万,目前的缺口还有五十万。

亦力把里行省外。

汉人主要聚集在撒马尔罕都司,布哈拉都司。

塔什干宣慰司,巴里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马什哈德宣慰司等地,主要人口仍为当地人,预计有一千几百万的人口,大小王国上百。

大多数王国,目前名义上服从大明朝廷,每年仿帖木儿汗国时期,向撒马尔罕都司上供。

大明在当地驻军共计五万人,其中迁移的人口只有不到三十万。

帖木儿活着的时候,整个帖木儿汗国的人口,大概有两千八百五十万左右,这么多的人口,当然不是实控领地中的,而是各大小王国的总人口。

包括中亚和西亚,乃至部分东欧地区。

目前大明的脚步止于中亚,最远辐射马什哈德,西亚的门前,而想要保持大明在中亚的统治,大明需要迁移至少五十万人口,才能勉力为之。

现阶段。

因为大明在当地推行王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连德里苏丹国的各总督们也蠢蠢欲动,威胁大明在中亚南部地区的统治,当年帖木儿攻占德里之后,虽然碍于当地的反抗势力无奈撤走,但德里苏丹国各总督也纷纷独立,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军阀。

比起统一的苏丹王国,这样的军阀自治的王国,更加的难以治理,所以明军目前的主要方向,仍然为治理撒马尔罕地区为主。

阿拉木图的首领们,偷袭了当地的明军营地。

明军西征的时候,考虑过两条路线,一条是沿着伊犁河谷,一条是沿着天山山谷,途径天山大峡谷,最后选择了伊犁河谷。

阿拉木图则是伊犁河谷和天山山谷的途径地。

后世俄国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天山山脚地区建立了一个城堡,取名Zailiysky,一年后改名为Verny,十九世纪下叶,成为沙皇俄国中亚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

正是阿拉木图,也是后世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城市。

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地广人稀,总面积近三百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却仅仅只有一千九百多万人口。

其人口分布往往非常集中,主要就是分布在伊犁河谷的这个范围内,而单单阿拉木图这一座城市内,就生活着超过两百万以上的人口。

汉王朝时期,西域都护府得到了建立,中原王朝第一次开始统治今天的新疆地区,而当时由于伊犁河谷同样适合农耕,因此阿拉木图地区也成为了汉王朝的统治范围。

唐代时期,突厥人来到了伊犁河谷,融合了当地的乌孙人,成为了伊犁河谷的统治者。

而后来唐王朝又击败了突厥,重新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阿拉木图依然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中亚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少雨,这也使得中亚地区成为了一片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

就如同我国古代,中原国家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一样,像是这样气候的地区,肯定是不适合农耕文化以及农耕民族发展的。

然而中亚地区和蒙古草原又有着些许不同,那就是在中亚地区零星的绿洲以及靠近河流的区域狭长区域内,其实也是有着一部分适合农耕的地区的。

所以阿拉木图地区的农耕,为当地提供了不小的生产力,也是周边地区最富裕的地方。

明军当然不会错过此处。

阿拉木图生活了一万多名迁移而来的汉人,靠着内地的供应,以及成体系的组织,和先进的农具技术,开垦了一片又一片的田亩。

军户互帮会是当地生产力的组织者。

除了带来大量的牛羊马匹骆驼,还招募了大量的当地人,为当地人提供食物以及工钱,补充汉人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成体系的管理,带来了高效率的劳动成果。

很快当地的首领们感受到了威胁。

汉人们太会种地了。

他们每年的田亩都在成倍的扩张,蒸汽货车、蒸汽机充当动力、放在沟渠中用绳索来拉动的犁头一样的机器,让修建沟渠的工程提升了效率。

几年的时光,汉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基建,特别是水利方面的工程,从各湖泊中引水,并且种树。

他们把田地分成了大片。

规定每户人家养殖规定数量的牛羊,不许超过土地的负荷,又通过水利工程,开拓出更多的田亩,军户互帮会则吸收了当地的穷人。

要不了十年二十年,当地首领们就会被汉人威胁他们的生活环境。

如果说马什哈德地区的矛盾是文明之间的矛盾,那么阿拉木图地区的矛盾,则是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文明与落后的文明比较生产力。

无疑先进的文明会吊打落后的文明。

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扩张都是坚定不移的,并不主要是靠着战争来征服地方,而是通过生产消化来逐渐的蚕食。

当比拼生产力不行的时候,就会是战争。

中华文明并不喜欢战争。

因为生产力才是不败的手段。

所以可以通过史书经常看到,中原王朝对各部的要求,常常只有很低的诉求,各部保持稳定就好。

传统的种地比工业更辛苦。

一个能把贫瘠的土地种出花来的民族,哪怕改变为工业上的奋斗,也必然是优秀和伟大的,这是文明属性所决定的结果。

万事有利有弊。

百姓们追求稳定,不喜欢无序。

当地明军的交好之策,导致他们陷入被动,阿拉木图的首领们的突袭,杀害了数十名居民点的百姓,并且抢走了居民点的一切物资,最后放了一把大火。

明军赶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片残迹。

来自塞南行省的将领火真异常的愤怒。

这里是他的防区。

皇帝陛下即将抵达亦力把里行省,与这里才三千里之遥,火真不知道皇帝陛下会如何责罚自己,但是他露出恶狠狠的目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