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一十四章 学问大复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百一十四章 学问大复兴

第593章学问大复兴

两门攻戎炮,每门重达九千斤。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被人们运送到了撒马尔罕,随同而来的还有几名学者,他们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来保护撒马尔罕城的伟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发起了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他们有专门的官员,从世界各地收集书籍,并且进行翻译,这项运动长达上百年。”

学者激动的说道。

“阿拉伯的文明,虽然被蒙古人毁灭了,但是帖木儿此人曾经说过,要把撒马尔罕打造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各国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听说还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书籍。”

“这些都是文明的财富,千万不能被战火损伤,一本都不行。”

看着激动的学者们,朱高煦万分头疼。

“我们大明的士兵,军纪方面倒好说,可各部落的土兵,他们的军纪都不好约束了,总不能明军吃独食,不让他们进城吧。”

“郡王殿下。”

学者大声的说道,“我们绝对不能充当文明毁灭的刽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学者们。

学者们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地位本来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优待,学者们已经成为了社会最受尊重的群体,已经成为了许多团体的共识。

“好,我想想办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说道。

等到了大炮,明军也不再耽搁时间,这一天,所有人都来了,十万明军和土兵,把撒马尔罕都城围的水泄不通,犹如蚂蚁一般。

各部的首领们都在观望。

他们打定了主意,绝对不会帮明军去攻城。

明军越文明,越能讲道理,虽然让他们放心,不再特意防备明军,可有些方面,却也有许多的影响。

朱能等人并没有在意首领们的态度。

因为他们有更好的东西。

“轰隆!”

突然。

在场的人们,听到了出生以来,最巨大的声音,人们不约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惧,刚才发生了什么?

先是看到一团巨大的火光,然后传来的声音,以及脚底的麻木。

土兵们的战马惊慌失措。

不少的战马挣开了主人的手,引起了军队的慌乱。

“地震?”

“地震了吗。”

不光牲畜受惊,许多的土兵纷纷询问身旁的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墙。

宽大坚固的城墙,竟然被轰开了裂纹,摇摇欲坠,“这是什么法术。”首领喃喃道,他实在无法把这样的东西,与他熟知的火器联系在一起。

“轰隆!”

两门攻戎炮发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动静巨大。

朱能举着单筒望远镜。

撒马尔罕都城,城头上的士兵们慌乱了起来,其他处的士兵们,在军官的组织下,正在重新布阵,看来对方并没有完全失去秩序。

“让其他炮也开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传军令,过了一刻钟,骑兵们自己所带的虎蹲炮,被炮兵们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于攻戎炮,同时避开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抛物射击的方式,炮兵们学习过角度和抛物线知识,根据量尺测量好角度,举起拳头示意准备完毕,当十余门虎蹲炮的炮兵们皆举起拳头,下达开炮的军令就发出了。

“轰隆隆。”

炮弹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后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头上,有些落到了城墙后,发出耀眼的火光,给予了守军士兵大量的杀伤。

随着虎蹲炮的射击,城头的守军们已经失去了秩序,没有人敢呆在上面,到处都不安全。

“哗啦啦。”

城墙倒塌了。

朱能看了几眼,认为并不够,所以攻戎炮继续开炮。

撒马尔罕都城,毫无还手之力,任由明军的火炮发威,被动的挨打,当城墙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内心跟着紧张了起来。

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领们内心复杂。

这座毫无疑问,帖木儿汗国最宏伟的城池,数万里内最伟大的城市,人们内心里头,或畏惧,或羡慕,或感叹,无论往日何种的念头。

无疑。

这座城市的神话,数十年来最稳定的地区,看来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墙彻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军们也狼藉不已。

冲锋的号角声响起。

部落的首领们不再犹豫,带领自己的土兵们,要拿下这座中亚西亚最富裕的城市,明军的骑兵紧随其后,哪里抵抗的最顽强,他们就带去虎蹲炮。

没有一处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击,虎蹲炮到了哪里,那里顽守的,最坚韧的战士,也无法用血肉之躯抵抗炮弹。

以往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巷战是最激烈,伤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来,帖木儿都城的守军,并没有发起巷战的组织力,击败了各军后,军士们大多数溃散,并没有躲入巷道里继续反抗。

撒马尔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条。

兀鲁伯天文台,目前还没有修建,但是已经有了地基。

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

以前被蒙古军队摧毁,但是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们逐渐开始恢复,大明的学者在士兵们的保护下,最先来到了此地。

犹如寻宝一样的,翻看每一处的文物,他们兴奋的手舞足蹈。

只壁画。

这里的壁画描绘了来自中国,突厥,甚至朝鲜,世界各地,许多听都没有听过的国家,他们的使者形象等,还有衣物穿着,可谓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无数的书籍。

“你们看这句话。”一名学者兴奋的吼道。

“什么?”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谁说的?”

“上面写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谁?”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中国孔子。”

“圣贤啊。”

学者们感叹道。

学者们犹如进入了宝藏的乐园,越是这般,学者们极力的告诉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护这座城池,否则就是文明的罪人。

这样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军士兵们,约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规矩。

朱能张辅等人也笑的合不拢嘴。

整个中原西亚的财富,都被帖木儿搬到了撒马尔罕都城,堆积了诸多的财宝和盔甲,更有许多的粮食,解决了大军积蓄的粮草问题。

财宝可以分一部分给首领们,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粮食不行,粮食必须归大明。

既然如此。

首领们要求肃清城内的反抗势力,明军也只能答应。

不过明军在各个街头,以当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写了告示,告示中说明军吊民伐罪,对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军令。

最后。

明军在指定的地区,设立了保护区,任何受到威胁的百姓,都可以去保护区避难,寻求大明士兵的保护。

阿拉伯最伟大的圣贤。

如此崇拜中国的知识,而蒙古大军又带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识和技术。

无数的中华宝典被寻找了出来,包括各国的书籍,学者们每日的工作就是寻找和保护这些书籍和文物,乃至和当地的学者们交流。

后世有人说蒙古国最重视工匠,因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会屠杀,会成为他们的奴隶集中管理起来,所以蒙古国文明和科技十分的发达。

这样的逻辑,可谓是让人感叹。

总之。

各国的工匠们,第一时间被送去了大明,他们的自由,将会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发。

一车一车的书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们保护的百姓参与,和大明的民夫们一起运回大明,反倒是金银珠宝这些留在了当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现在有限的运力,主要用来保护文明。

西征军的捷报,源源不断的传回国内。

从哈实哈儿地区开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转站,上百年的文化运动,收容了全世界的书籍。

异国他乡的人们,还有工匠和学者们,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内心忐忑,如果不是明军的和善,他们会更加的恐惧。

大明的学者,一路上安抚他们,并与其他的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这是来自印度地区的数字,一种记载方式。”

“啊,印度数字。”

中国的学者并不陌生。

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西方,西方以为是阿拉伯的,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的称谓。

如此巨大的错误,因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没有改正过来,可见话语权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马什哈德,后来被帖木儿征服,此人大开杀戒,我和一些人也成为了奴隶。”一名学者落寞的说道。

他的家乡早已经被毁灭。

如果不是明军的解救,当他死亡后,他的学识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们大明最重视读书人,这是真的。”见对方不相信,大明学者努力的保证说道:“你去了我们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财富回国。

学者和工匠们得到最妥善的优待。

随行的还有大夫。

这些结束奴隶身份的人们,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脸上的笑容逐渐浮现,早期的忐忑也越来越少,只是对大明的陌生,让他们保持了警惕。

他们先是在俺的干见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

“你们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见见朕的儿子,大明的国家,由朕的儿子监管,你们还可以在都城,与大明的学者们交流。”

“至于未来,等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光复了你们的家乡,你们愿意回去的,大明愿意承担你们的路费和生活费,保证你们的自由。”

既然如此,众人连连拜谢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马尔罕,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同样笑的合不拢嘴。

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们,然后启程前往撒马尔罕地区,靠着当地的粮草,大明的士兵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物资。

后方的民夫们,可以集中全力的运输军事物资,然后再运输粮草,局面对现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从俺的干到委鲁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粮点,维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和补给。

人们放眼望去,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内心失望。

大明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这样的大明,如何支撑的呢?”一名马什哈德的学者,不可思议的说道。

“让人困惑。”

大明的学者们笑了笑,并没有解释。

现在不解释的效果更好。

人们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贫瘠,让众人的心气越来越低,失望导致人们失去了兴趣。

一直到委鲁母。

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

大明铁道的终点,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这里有了铁道,有了蒸汽机火车,有了吊机,还有无数的商品,站台周边有竹子当做钢筋修建的两层或三层的水泥楼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

“这里是一座大门。”

大明的学者,神秘的笑道。

人们蒙蔽的乘坐上火车。

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们,再也不用辛苦的运输物资,书籍和文物们被小心翼翼的搬运上火车,车站派出了专门看顾的工作人员。

“呜呜呜~”

“咔嚓~咔嚓~”

火车缓缓的开道。

“这”

学者和工匠们目瞪口呆,他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的学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是蒸汽。”

“里面烧的开水?”

通译们不断的翻译,大明的学者们,也会和对方进行手势上的交流,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包括语言也是如此,已经有些学者可以不用通译就能交流。

聪明的工匠和学者们,下了火车的时候,就会围着蒸汽机火车头讨论,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论上的东西。

终于蒸汽机里头的部件,他们就不得而知。

当火车进入嘉峪关,入眼的黄色越来越少,逐渐多起了翠绿色,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内心忍不住颤抖,原来还有这样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

到处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景象,如此的生机勃勃,看得他们双眼发愣。

十几层楼高的大厦,进入了他们的眼帘。

从远处的铁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里的建筑景象,已经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真想去城里看一看啊。”

“我们不能随意下车。”

工匠无奈道。

他们的火车要抵达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来,有鱼汤和鱼糕,以及馒头和咸菜,走的越远,他们的伙食水平也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脸色开始有了红润。

“世界是圆的?”

“可定是圆的。”

一名中东的学者,极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们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相信你们肯定有共同的话题。”

“是吗?”

“他是怎么说的?”

“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们春秋时期的先民,楚国的甘德与魏国的石申天文学家,写的《甘石星经》,观测了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发现了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还发现了木星的伴随星,八百颗太阳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创造了天文学。”

“留下了赤道与黄道的轨迹,内外度数,也就是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

“根据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我国一位姓黄的学者,提出了他的黄氏理论,定下天文宇宙观,黄与赤线。”

“在甘德与石申发明的赤道仪的帮助下,马蓬瀛夫人与这位黄先生一起证明了大地是圆形,围绕太阳转的理论,称为马黄宇宙概念。”

“并且改进了牵星术,制定了新的牵星测量板,推动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发展。”

那名中东的学者犹如听到了神迹。

对于中国学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们创造的学问,乃至发明的赤道仪等,问的非常详细。

得知两人近两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难怪我们最伟大的先知说学问在中国。”

“如此富裕的社会,发达的人口,难怪有如此兴盛的文明,我们来对了地方啊。”

学者们开始有了面圣的心态,对于目的地大明都城,越发的期盼起来。

――

“没有找到亚里士多德署名的书籍。”

学者们见到了朱高炽,脸上虽然有些遗憾,却忍不住的兴奋,此行的收获太大了。

听到学者们的说法,朱高炽也没有怀疑。

说实话。

朱高炽对亚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绩,他的着作是抱有疑问的。

先不说着作的质量。

此人在十三世纪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书上是没有出现过的,西方人说是从阿拉伯找到的翻译本,三百万字的翻译本,阿拉伯的史书应该有记载吧?

对不起,没有。

原本失传了,通过阿拉伯的翻译本重见天日,那阿拉伯的翻译本呢?对不起,也失传了。

我国的孔子,不光是中国大量记载,包括周边各国也有记载。

包括阿拉伯的先知,他们自己同样是大量的史料和记载。

唯独西方的没有。

西方历史书上还说,古埃及的农工区主要是在尼罗河的三角洲,这尼罗河三角洲也承载了大部分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地质学家门钻孔分析表明,两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击平原,处于三角洲边缘的亚历山大城两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着《荷马史诗》当正史,就好像中国拿着《封神演义》当历史一样可笑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着作,高达一千万字,流传下来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万字,古希腊没有纸张,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万字,三百多万字是什么概念?

那么这部书流传到阿拉伯,说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这部书就复制了一百部在市面流传好了。

三亿字啊。

需要多少头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连十进位制的数学基本都没有的文明,都说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谈什么史无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后世学者自己也说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农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学者,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能诞生出发达的文明,那么与西方古希腊岂不是相违背?

其实跟古人一样的逻辑。

自己发达了,必定要跟自己找个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编族谱的,只要给钱,编的有模有样,根本看不出真假。

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大概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两个世纪的翻译运动,收集各国的书籍,人家最伟大的先知,也明确说了,学问在中国,说明了当地绝对有中国的书籍,并且不少。

结果西方却对中国的知识避开不谈,刚好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十字军东征,以及地中海贸易,包括西欧人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夺回西班牙。

西欧人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书籍,各种说是古希腊的版本,唯独没有中国的,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贸易的兴盛,以及有史以来的交道,包括蒙古带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识,注定了阿拉伯地区,会有大量的中国知识。

可这些并没有。

那么翻译的中国古书去哪里了?

很大的可能,是后世西方人,把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当然。

也有可能,什么逻辑都无所谓了,就是有亚里士多德这样,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炽也很服气,的确是文明之光。

质疑嘛。

不是说鼓励质疑么。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方为科学。

简而言之,朱高炽派去的学者们,并没有找到三百万字的翻译本,别说三百万字,超过十万字的书籍都没有几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国古书籍翻译本。

各种数学方面的,还有天文学种种。

“有个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写了不少的着作,有《花拉子模算术》,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

“还有一部《们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暗示方程的两端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研究学习。”

“他还参与了测量地球圆周的计划,又监督七十位地理学家为哈里发马蒙制作世界地图。”

大明学者激动的说道。

“不着急。”

朱高炽安抚道。

看起来此行的收获,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华文明虽伟大,但也需要牢记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哪怕是野蛮人,也需要研究和学习,万世万物都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