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这是明摆着要让他们这些地方势力和冷锋抢地盘了,如果那些地方上的势力被冷锋给占据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什么事了。
而且朝廷也给这些地方势力做出了承诺,只要是他们从蒙古人手中攻打下来的地方,那个地方的主要官吏,就可以由这些地方势力的家族之人来担当。
如果能够打下来三座城池,那么朝廷就会拿出其中一座城池作为这个势力的封地。
朝廷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给地方势力封地,这个诱惑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让这些地方势力根本就无法抗拒。
虽然这种封地并不是世袭的,只能够让一代人享受这种特权,但是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就算是一代人,也能够让家族势力再次上升一个台阶了。
这个条件一放出来,杨宏泰就知道之前他所拉拢的那个同盟已经被瓦解了。这些地方势力中也不缺少野心家,杨宏泰想要干什么,他们也不是看不出来。
但是由于杨宏泰当时掌握了朝堂的话语权,而且杨家在背后隐藏的实力,在地方势力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不依附于杨宏泰的话,他们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朝廷将他们这些派出去,就等于是天高任鸟飞。只要有能耐占据更多的盘,就可以将自己的势力提长到一定的高度。
那些千年世家是怎么来的,还不都是拥有自己的封地,才能够将家族底蕴做大做强吗!
一旦拥有了诸多封地,他们也就有了立地为王的资本。
至于杨家,反正他们离开京城之后,就不会和杨家有过多的交集,杨宏泰就是在朝堂上拥有再大的话语权,只要他们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队,完全可以不将其放在心上。
冷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之前杨家和朝廷都想着将冷锋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当时的冷家如果不是将产业建立在洪山庄之中,早就被对方吃的连渣渣都不剩了。
现在冷锋强大了,手中掌握了连朝廷都忌惮的军事力量,那么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人家冷锋根本就不理会朝廷。
哪怕朝廷连下几道圣旨,冷锋也是没有给一点面子。甚至还将朝廷派去的仪仗队都给杀了十几人,也没见朝廷责怪他一句。
这就是实力,当你的实力强大到别人想想都害怕时,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过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实力的人,除了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外,其他人很难达到这种程度。
但是理想总归要有的,特别是在这种乱世之中,谁都可以成为那匹黑马。
跟着杨宏泰混,永远都不会有机会成为那个最强者。只有自己在搏出一片天地,才能够站的更高。
在朝廷做出决定之后,率先出片的并不是朝廷的正规军,而是些地方势力的联军。
虽然这些联军之间的默契无法和朝廷的正规军相比,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共同防守蒙古人,也有了一定的配合。而且这些人之前在杨宏泰的组织之下,已经结成了联盟,现在他们只不过是不和杨宏泰玩了,将军队拉出去占地盘而已。
就在冷锋进入榆城十日之后,朝廷那边的军队已经开始有了动静。那些由地方势力组成的联军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向着榆城右侧冲了过去。
这支军队的联合战斗力并不强,毕竟他们是由十几个地方势力组成的联军,相互之间如果不存在掣肘就算好的了,更何谈配合呢!
不过朝廷对于这方面也有算计,别看朝廷许诺的条件很好,但是真正能够达到要求应该没有几个。
毕竟那些地方也不是容易占领的,这些人又是不冷锋的军队,可以用少数的兵力直接横推一座城池。
如果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就算是被他们打下来的城池,相互之间也不好分配。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更何况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大佬们呢!
所以这些人一旦进入战争地带,相互之间肯定会产生矛盾。别看他们在京城驻守的这段时间,还能够团结合作,只要涉及到利益纷争,那么就会反目相向。
这也是朝廷早就料想到的,虽然给这些地方势力许诺了不少好处,但是也会让这些人之间产生矛盾。
只要这些地方门阀世家有了争斗,就无法拧成一股绳。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事实情况和朝廷料想的一样,这些人在进入榆城右侧地界三日之后,攻下了第一座城池。
由于这是他们一起联手攻打下来的,所以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就产生了矛盾。谁都想占据更多的好处,甚至是独占这一个城池。
结果这个城池最终还是交到了朝廷的手中,他们只是得到了朝廷的嘉奖的一些物资。
接下来这支由门阀世家组成的联军,就是分成了好几支队伍,分别向着他们认为可以拿下的城池扑了过去。
这时朝廷的那路军队也同样收复了一座城池,而且后来朝廷的军队也同样采用了分兵的战术。
毕竟现在蒙古人留在地方上的守卫力量,几乎都撤退了,剩下的只是那些被蒙古人扶植起来的本地势力。
像榆城这种情况是个例外,如果不是国师为了埋伏冷锋,也不会将二十万蒙古精锐隐藏在其中。
正常情况下,一些不是什么重要的城池,只有几十上百名蒙古人军队,其他的都是傀儡势力。
这些傀儡势力的军队规模也不大,毕竟蒙古人要保持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就不可能让这些傀儡势力强大到他们无法掌握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一个县级规模的城池,值守的蒙古人也不过十来个。这些蒙古人掌握着地方的最高统治权,那些傀儡势力都是替他们办事的。
所以这些傀儡势力的人数,也不能太多。
当然,同样也不能太少,人数少了就镇压不住当地的那些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