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
七月初十
南直隶
松江府华亭县城西门外乃是本地最为繁荣的丝绸布匹交易之地,这里来人来人往很是一片繁华之色。
在这里游走之人,除了大明的本地商人以外还有大量的西番商人在此游走,他们朝着有些蹩脚的大明官话跟附近的商贩们讨价还价,争的不亦乐乎。
游走此地的商贩们大多身着光鲜,不少商贩更是身着与自己身份明显不太匹配的衣裳在此行走,不过从他们的打扮上看得出来,这些人都是有钱的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不远处的河边,大量赤着上身,光脚等着活干的水脚夫们此时都以一种羡慕的眼神看向了这边。
尤其是当他们看着那些达官贵人们穿着华丽,身后还有随时伺候的小厮仆人之时,他们一边羡慕一边叹息。
人群之中,周建安带着邓仙芝黄大个等人饶有兴致的在街道之上逛着,看着如此繁华的一幕,周建安也不由的内心惊叹。
此时的洋河堡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富庶之地了,南来北往的商人每日里都是以成千上万计。
即便是现如今整个天下最大的大明帝都京师最为繁荣之地也就堪堪比此处略胜一筹而已。
并且这里还只是一处售卖布匹的地方,在松江府周围的几个州府里面,还有诸如茶叶,粮食,瓷器等专卖之地,苏杭比起此处来更要显得繁荣一些。
走了一路,四周到处都给了周建安一种纸醉金迷,到处都是金银珠宝的错觉。
此时的松江府虽然不是后世的大上海,魔都,但是这会的松江府绝对已经初具雏形了。
而周建安专门前来一趟松江府,可不是单纯的想来看看而已,而是他已经看上了这块地方、
之前在与牛伯的交谈之中,牛伯便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起山西,宣大三镇的局限性来。
这里的土地虽多,但是远没有南方那么肥沃,所产出的粮食也远没有南方的产量多。
当然了,各地有各地的优势,洋河堡适合种植的一些作物,也不一定就适合南方。
但是对于现在的洋河堡来说,无论是农业和商业其实都已经走向了正轨,同时也很快就会走到一个瓶颈。
当时的牛伯本来只是一个建议而已,没想到周建安的思绪转动的非常之快,他立刻就想到了洋河堡是不是已经发展一个南方的据点了。
在河南,他拥有小袁营,他们也是按照洋河堡的模式进行的发展,此时小袁营四周的土地已经全部被利用了起来,一年下来产出的粮食也非常可观。
只是此地由于并没有洋河堡的位置那么重要,所以商业并不是很发达。
所有周建安便想到了南边。
而南边可以让他选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例如江浙沿海,福建, 广东沿海等等。
但是这会可不是后世,最为繁荣之地当属江浙沿海,同时由于郑家的缘故,周建安也暂时不太可能去选择福建和广东沿海,在自身的实力还未发展起来之前,在大明的水师还未形成战力之前,他是不太想跟郑家发生正面的冲突的。
即便是威武军确实很厉害,对于郑家,周建安有绝对的自信可以剿灭他们陆地上的一切有生力量。
但是不要忘了, 郑家的根本不在陆地,其实在海里,要是把他们惹急了,大明也得不到一丁点的好处。
所以现在还不是翻脸的时候。
思前想后之下, 周建安选择了有着后世魔都之称的松江府。
这里的土地肥沃,棉花种植业也非常发达,这里的布匹产量极高,一年下来的贸易额足足上百万两之巨。
不过松江府也没有表面之上的那么繁华。
在这份繁华之下,则是高昂的赋税,松江府的土地不过只有整个大明的百分之零点六,却要承担超过全国赋税的百分之四,在松江府,种地的百姓不仅要承担正粮和杂耗,还必须承担徭役折银,实际的负担甚至超过这个数字。
这也就直接导致松江府的农户出逃严重,户籍记录有两百五十万人,但是根据周建安派人调查,现在的松江府内在籍人数恐怕两百万人都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松江府本地的地头蛇,徐家。
而这个徐家不是别人,正是前朝首辅,徐阶的后人。
徐阶不用多说了,那是出了名的墙头草,当初靠着和严嵩联姻最后保住了徐家,在倒严的时候那也是最为卖力的存在。
根据黑冰台的打探,徐家在松江府至少拥有超过二十万亩之多,这个数字只多不少,但是具体多少却完全没有办法调查, 因为徐家文人很多,他们将其全部记录在徐家之人的名下,这就很难查了。
除了徐家,还有董家,其也控制了数万亩的土地,要知道在大明文人可是免税的,通过这些大家族的运作,他们每年少交的赋税至少就在数十万石以上。
他们少交了赋税不说,却还要从佃户们手中收取大额的地租,这相当于两边同吃。
这种情况在整个大明都非常普遍,不过在宣大三镇和蜀地周建安几乎将这种情况给直接杜绝了,这也就直接导致朝廷在这几个地方收取的税赋远超历年之最。
数额高了,但是百姓们的负担反而是下降了,如今这几个地方的百姓们的日子也是慢慢的变好,一年强过一年。
慢慢的周建安走到了码头上,看着那些或是忙碌或是无所事事的水脚夫们那空旷迷茫的眼神,周建安脑海之中思绪万分。
于此同时,就在周建安出现在码头上的那一刻,崇祯的圣旨和朝廷的公文也已经贴满了松江府的大街小巷之中,大量的百姓纷纷围观,他们虽不识字,但是周围还是有人识的,在他们的念诵之下,百姓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来。
不过很快,他们的脸色又恢复了正常, 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
倒是松江府的那些个官绅贵族们看到这张公文的时候,感觉天都快塌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