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我在幕后发系统 > 第230章 改编不是乱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厨房中忙碌了一阵的妻子,拿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厨房很是闷热,但看着碗中的那碗热粥,一切都是值得的。

端起热粥,再拿上勺子,一起放在旁边的托盘上,碗很烫,不能用手接触太久。

端上托盘,妻子走出厨房,走到内室门前时,侯着的佣人轻推开房门,待妻子进入后,又轻轻合住。

盯着床帏魂飞天外的内阁大臣,感受到了自己的肩膀被轻推着。

扭头,嗯,熟悉的脸庞,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手里端的是,一碗热粥。

内阁大臣苦笑了一声,这粥,自己再熟悉不过了,那是自己和妻子成婚后,投奔陛下前,妻子每天都会熬的粥,很稀很稀。

科考上榜后,自己没有选择攀附权贵,那就只能从最底层,慢慢爬,没背景,没势力,内阁大臣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底层的生活很是拮据,俸禄,也就勉强温饱。

那时的妻子,就每天用俸禄发的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稻米,给自己熬着粥,走过了最初的婚后时光。

虽然那时的内阁大臣处于底层,还没有参与政治斗争的资格,但内阁大臣看到的,感受到的,那可是赤裸裸的现实。

内阁大臣早已明白,政治斗争是非常非常残酷的,残酷程度,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弱于战争。

今天自己的上司是谁谁谁,第二天就被政敌给咔掉,还是满门都被咔掉的那种,然后又换了个新的上司,第三天,新上司也被咔了。

原因只是因为,在某次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所以人就没了,顺带坑了整个家族,领导一茬一茬的换,换的比员工都勤。

越往后经历,内阁大臣就越感觉,真的是什么鬼都有。

有被自己儿子坑了的,有因为恃宠而骄被处理的,更有恃功骄蹇,全家一起玩完的,好好活着不好么,那么作干啥。

真是什么奇奇怪怪的原因都有,结局五花八门。

降职罢官都是最好的结局了,被流放也还行,被咔掉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满门一起倒霉,那就不好玩了。

看得多了,内阁大臣也就慢慢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没有背后势力撑腰的官员,首先要看清自己的内心。

如果没什么野心,那做官,就得谨慎,能不站队就不站队,闷着性子,只管低头干活,不要抢功,做个别人眼里没任何威胁的老实人就行。

不求封侯拜相,只要能平平安安,衣食无忧活下去就行,就很满足了。

当然如果有野心,想要平步青云,那就只能去搏了,关键点,就是把队站对了,再加上能力说得过去,跃迁就不是问题。

很显然,内阁大臣不属于有野心的这批人,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内阁大臣就试着学习揣摩人心,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不粘锅。

毕竟老实人最容易背锅,所以内阁大臣要保证黑锅往这边扣过来的时候,人畜无害的躲过去,这块,内阁大臣玩的炉火纯青。

失手的次数很少,偶尔躲不过去了,也只需要背那些无关痛痒的黑锅。

甚至朱元璋和陈友谅开战后,自己身边的同僚,包括自己也不知道换了第几任的上司,权衡双方的实力后,站了陈汉。

后来的结局,都不太美妙。

直到,陛下这次,把锅直接盖到了自己头上,指名道姓地让自己处理,这锅,粘也得粘,不粘也得粘。

妻子看着自家丈夫,终于从神游天外中回过神,担忧地询问着当家的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先喝完粥。

内阁大臣看着粥,再看看自家的结发妻子,叹了口气,他哪能不知道妻子煮粥背后的意思。

只能喝这种粥的苦日子,都抗过来了,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的不错,什么困惑,都不值得自己那么颓废了。

妻子一边喂着粥,一边问着是啥事,说不定她能帮上忙呢,内阁大臣虽然不至于相信,但又没有什么需要和自家这位隐瞒的。

妻子听完丈夫的困惑,有些不满的向丈夫抱怨,她觉得自家丈夫比那个劳什子朱熹强多了,绝对比朱熹更强。

内阁大臣笑了笑,《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实版出现在自己身上了,不过,这种感觉,是真的不错。

将这碗粥给丈夫喂完后,妻子端起托盘,临走前,向丈夫说了几句。

陛下既然交给咱这么艰巨的任务,陛下绝对有考量,认为咱能比那个朱什么的更进一步,陛下是绝对看不错人的。

看着妻子远去的背影,内阁大臣又躺在了床上,哪有那么简单,想比朱熹更进一步,那就只能是朱熹本人了吧。

想着想着,内阁大臣的意识逐渐放松,太累了,精疲力竭,终于要睡着了。

就在这一刻,妻子和自己说的,‘比朱熹更进一步’,蓦然出现在脑海中。

顿时,内阁大臣直接从床上蹦起,比朱熹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是能力比朱熹强,写出的注释比朱熹更进一步。

但也可以理解为,在朱熹本来的注释上,增删修改一些东西,然后也算是更进一步了。

自己儒学造诣不深,拿不出另一套不差于朱熹注释的《论语》原文的意思,打不过,为什么不选择加入呢?

朱熹是怎么注释的,自己写一篇对朱熹注释的注释,反正朱熹已经没了几百年了,他本来啥意思也没人能确信。

论语原文,朱熹注释,内阁大臣注释,层层递进,这才是正确解法。

陛下要求强硬霸道一些,简单,对朱熹的注释夹杂私货,套个皮,就完事了。

别问,问就是朱熹的意思,只是被内阁大臣解读了出来,不能说没有,因为你没法证明朱熹说的不是这个意思,除非你找朱熹问问。

如果这样下来,除了良心不安外,陛下的任务就可以完成了,自己的声誉也不会受影响,这都是朱熹的意思,有问题去骂朱熹。

找到方法的内阁大臣,宛如开了挂一般,朱熹怎么注释,就以朱熹的注释为蓝本,向外延伸。

朱熹老爷子,不要怪我,我写出的,都是我认为的您是这样想的。

如果错了,别怪我,毕竟您给《论语》写注释的时候,孔子也不在了不是,互相体谅吧。

有时候,死人真的比活人有用,尤其是这个死人的名气很大的时候,那么托他的福,自家声誉只会增,不会减。

至于良心不安,现实点,鱼和熊掌都能要了现在,良心,值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