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三国浪荡子,却成了千古一帝 > 第505章 东守险关,先安西凉巴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05章 东守险关,先安西凉巴蜀

这两年来,曹操一直在外征战,回长安的次数并不多。而最近一次回长安,还是一年多前、尚未称王的时候。

称王之后,王宫就定在了魏郡的邺城。

然后,就在邺城处理政务,将长安朝廷完全架空。

这次回长安,是因为将冀州剩余的几郡全都“甩卖”给了陶应了。

所以,就将魏王府也搬到了长安城,并且还搬到了宫城之内。

天子刘协住在未央宫。

曹操的魏王府,就设在建章宫。

……

(备注:汉长安皇宫平面图。)

……

汉朝的长安城,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池,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皇宫占地面积16.2平方公里。

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皇宫,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皇宫。

仅是皇帝住的未央宫,就是清朝的紫禁城的八倍。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长安的皇宫并没有废弃,而是一直保留着并有人打扫和保养。刘协两次迁都长安,都是直接搬进去住。

由于现在刘协又没有什么亲人,皇宫中的很多宫殿都是闲置着的。

而且,建章宫与未央宫之间是有一条街道隔开的,各有各的宫墙。

实际上是独立于皇宫建筑群之外的一座宫城。

曹操也不想耗费财物去建魏王府,就直接住进了建章宫。将建章宫的牌匾换一下,就是魏王府的王宫。

回到魏王府时,王府的文武群臣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曹操走到王位上坐定。

扫了一眼阶下群臣,问道:“冀州的交接可还顺利?”

荀攸上前施了一礼道:“回大王,一切都还算顺利,目前,咱们已经退出了大部分地盘,只有常山郡尚未交付陶应。陶应答应的物资也逐郡交付,没有出什么问题。”

又问:“各地的防御安排如何?”

荀攸道:“并州方面,曹仁将军领三万人马驻守太原,乐进将军领两万人马驻守上党壶关,徐晃将军领两万人马驻守太原苇泽关(娘子关)。

雒阳方面,夏侯渊将军八万大军驻防雒阳,分兵守卫轘辕关、虎牢关、旋门关等重要关口。新建的潼关也开始修建,按工期进度预估,再有两个月便可完成主体建造,半年之后便可变成一座难以攻破的雄关。

武关方面,有于禁领两万人马驻守,也是大可放心。

其它面向汉中的大散关,是钟繇将军领一万人马驻守;面向西凉的萧关和垄关,是张扬将军和李蒙将军各领一万人马在驻守。

上郡及秦直道,是由牵招将军和张燕将军驻守。

颜良、张合两位将军,各领三万大军驻于长安城外的南营和北营;曹洪将军领五万人马驻于长安城内。”

……

听了司马懿的安排,曹操大感放心。

因为,司马懿所提到的这些关隘,绝非城池和城墙可比。都比城池城墙还要险峻十倍乃至百倍。

通常只要五千人马驻守,便可抵挡敌方十万大军。

而现在司马懿在每座关隘都安排了一两万人,并且在关隘后方还有军队可以策应,关中及并州的安全形势便得到了根本好转。

但随即,曹操又下令道:“上郡有牵招将军驻守就可以了,可将张燕将军调去陈仓。还有那些归顺的黑山军的家属,也全都要从并州迁来关中。咱们要对他们好一点,给他们分配比较肥沃的土地让他们耕种。”

说得很好听。

其实是对这些黄巾出身的百姓不放心。

太行山黄巾余部多达多余股,而张燕只是他们的盟主。这些黄巾余部鱼龙混杂,难免其中没有心向陶应者。

陶应善待黄巾余部天下皆知。

曹操自然不敢将被收编的黑山黄巾放在并州。将张燕和他手下的将领放在靠近凉州汉阳郡的陈仓,就远离了陶应的地盘。

再将那些黄巾旧部的家眷百姓放在关中,既是善待,也是人质。这种手段一使出来,纵然陶应在黑山黄巾中有什么布局,也可以轻松化解。

同样的还有张扬。

张扬本身员猛将。

曾经是并州刺史丁原手下的武猛校尉。在投靠了曹操之后,就被曹操从河内太守的职位上调离,一直被放在西线防御韩遂、马腾。

原因就是因为张扬跟吕布的关系非常好。

在原本的历史上,全天下诸侯都不愿收留吕布之时,只有张扬收留了吕布,让吕布驻军河内并供给他粮草。到后来吕布被曹操围困于下邳之时,没有一个诸侯出手相救,唯有张扬出兵兖州想要用“围魏救赵”为吕布解围,却被部下杨丑所杀。

曹操知道张扬与吕布的关系甚好。而吕布现在又是陶应的岳父。

所以,在张扬率部投靠曹操后,就一直将他放在关中西边,远离与陶应作战的关东战场。

由此可见,曹操也是非常谨慎的。

各种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并且,在东线面对陶应的几大关隘,用的全是自己的亲信或家族大将。

……

在对张燕的黄巾旧部和黄巾家眷作出妥善安排之后,曹操又问阶下众臣道:“吾欲东守险关,先安西凉巴蜀,诸位有何妙策?”

太常大夫孔融出列,侃侃而谈道:“古有姜尚所着《司马法》曰: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也!

魏王连年用兵,民生困顿,军卒疲惫,非国家之福也。如今刚与陶应休兵,又征战于西凉和巴蜀,有穷兵黩武之嫌也。”

曹操闻言,心中不喜。

但碍于孔融是孔子的后人(二十世孙),也不想降罪于他。

只是冷冷地反问道:“孤只是说安西凉和巴蜀,可曾说过要出兵。孤今日问策于群臣,若无良策者,稍安勿躁。”

一句话,堵得孔融吐不出半个字来。

只好乖乖退到一边。

荀彧上前奏道:“大王,属下有一计,或许不用出兵,便可使西凉和巴蜀尽皆安定。”

曹操闻言,赶紧说道:“文若之计,必是良谋。”

见荀彧欲言又止,便知道此计不便让太多的人知道。遂笑道:“孤有些尿急,欲去更衣,文若是否同去?”

“属下也欲更衣,正好同去。”荀彧道。

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