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三国浪荡子,却成了千古一帝 > 第372章 若烹之,分一杯羹汤足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2章 若烹之,分一杯羹汤足矣

官渡曹营,曹操接到颜良从豫州退兵的消息之后,非常震惊。

也非常愤怒。

“天杀的陶浪子!”

曹操愤怒地将桌案上的竹简扫落在地上,又双手抓着桌案一侧,用力将桌案掀翻在地。大声骂道:“妖孽,简直就是妖孽!”

阶下文武官员都唯唯诺诺,不敢出声。

过了许久,曹操才让自己平静下来,缓缓地说道:“咱们都让陶浪子给骗了,这厮一直在隐藏实力!

用“二桃杀三士”之计挑起袁绍与咱们之间的战争,而他陶浪子却在暗中积蓄实力。

当咱们以为他还是天下第三诸侯时,其实他的实力已经是……天下第一!”

……

也难怪曹操会如此失态。

原本想用“二狗争骨”之计,让陶应与袁绍的军队为争夺豫州而互相牵制,却没想到陶应并不争豫州,只是夺下几座城池坚守。

而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几千里之外的青州!

青州的东莱郡和北海国被陶应一举攻下,导致徐州的袁军士气低落,被吕布和赵云连夺琅琊和下邳两郡。

再迫使颜良回援徐州,让出豫州。

如此一来,曹操的“二虎竞食”或“二狗争骨”之计,便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自己在官渡与袁绍打生打死。

半点好处都没捞到!

可那陶浪子,却抓着机会,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夺了豫州的主体……汝南郡和沛国郡;还有半个青州和大半个徐州。

扩地千里!

发完火之后,曹操又很是担忧地说道:“陶浪子子的胜到,已经不仅仅是谋略上的胜利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力支持,陶应是不可能下好这一盘大棋的。

张辽仅用三万多人马,就能在颜良近十二万军队的进攻下,守着平与城;陶应的主力能够出现在东莱,并快速攻占北海国;吕布和赵云能够快速夺下琅琊和下邳。

这一切都说明陶应的军力相当强大,只是一直在扮猪吃虎,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罢了。”

……

这就是曹操现在对于陶应的看法。

曹操甚至认为,此前陶应攻打刘备的荆州,也没有尽全力,总计动用的江东军和交州军才十二万人马,而且,拖的时间比较长,打得还比较拉垮。

不过,现在才明白过来。

已经有些晚了!

不管之前陶应是不是天下第一的诸侯,现在都已经是了。

徐州已是陶应的囊中之物,彭城和郯城虽然还在颜良和韩猛手中,但很快就会是陶应的了。再加上大半个豫州和半个青州。不论是从地盘大小、人口数量,还是军事实力来看,陶应都已经是天下第一诸侯了。

论地盘,陶应的地盘最大。

从地盘来看,陶应差不多拥有了扬州、交州、荆州、徐州、大半个豫州和半个青州;袁绍只剩冀、幽和半个青州;曹操只剩兖、并、司隶和小半个豫州。

治下人口数量最多。

这次又增加了四百多万人口,总人口达到了将近一千二百万;而袁绍治下的人口数量则减少到了不足一千万;曹操治下的人口仍维持在七百万左右。

军事实力最强。

若单论军卒数量,或许还会略少于穷兵黩武的袁绍,但袁绍现在是新兵居多。而陶应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器械完备而先进。

虽然骑兵人数少于袁绍。

但从整体实力来看,却超过了袁绍。

……

“尔等有何对策?”

曹操沉声问道:“咱们跟袁绍之间的战争,还要再打下去吗?”

此言一出,阶下文武官员尽皆议论纷纷。

意见并不统一。

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主张联合袁绍共讨陶应。

代表人物是司马懿。

司马懿为曹操夺回并州后,便又回到了官渡,被曹操任为右军师,职位仅次于左军师荀攸。

因为一直……莫名其妙地被寒鸦司追杀,最恨陶应。

如今见曹操问计,便对曹操说道:“庆父不死,鲁难不死。这陶浪子简直就是一只妖孽,不除不足以平民愤。

短短五年,便从一介徐州浪子,发展成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

若再任由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属下觉得,应当与袁绍尽释前嫌,共同对付陶应。”

第二类主张速攻袁绍。

代表人物是荀攸。

荀攸不太同意司马懿的观点,在司马懿说完之后,便对曹操道:“谋略之道,既要因人设谋,也要因时、因势设谋。刚才司马军师所说,其实只是因人设谋。”

“如何才是因时、因势设谋?”曹操问道。

荀攸道:“一年之前,咱们就该联合袁绍先灭陶应。可惜袁绍身在局中,坚持认为是主公杀了他的长子袁谭,不听任何解释,咱们也只好被迫应战。

如果在当时就联合袁绍对付陶应,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

其一,陶应兵势已经用尽。

新占了大量的地盘需要稳固和治理,陶应不会再谋求进一步扩张。身为天下第一诸侯的陶应,如果只是谨守自己的地盘,要去攻打他并不容易。

其二,袁绍并不适合做盟友。

此人见小利而忘义,公孙瓒、韩馥便是前车之鉴。更何况直到现在,袁绍仍然认为袁谭是主人派人杀害的。

杀子之仇在先,就算睡在一起也不会舒坦,是谓“同床异梦”也。

其三,现在正是袁绍最虚弱的时候。

咱们不如乘机先灭了他,夺了他的冀州、幽州壮大自身实力,然后再回头对付陶应?”

这番话,也是说得曹操连连点头。

然后,还有第三类。

第三类的代表是老成持重的钟繇。

钟繇主张的是同时与陶应和袁绍交好,先着力发展自身。

因此,在荀攸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钟繇又对曹操道:

“关中八百里秦川沃土,足以养活一千多万人口。依下官之见,应该抓紧时间将兖州甚至雒阳的百姓迁移到关中。

关东之地暂时也不放弃,可与袁绍、陶应左右逢源,两不得罪,也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积蓄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战则已,一战平推。”

曹操听了钟繇的话,也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

三群人,三类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

如何抉择?

曹操想了很久,才自言自语地说道:“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袁绍一直认为袁谭是咱们杀害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司马懿闻言,心中一动。上前对曹操说道:“属下倒是有一计,可让袁绍相信袁谭是死于陶应之手,只是…………”

“只是如何?”曹操问道。

司马懿道。“只是需要大公子承担一些风险。”

“这有何难?”

曹操大笑道:“来人,去叫大公子来,让他听从仲达的安排。”

……

数天之后,皇甫郦带着曹昂来到了袁绍在黎阳的中军大帐,并且,带来了一封曹操的亲笔信。

曹操在信中写道:

“本初吾兄如唔。贤侄显思之死,实与小弟无关。此后种种,弟亦有口难辩;挥军应战,亦不得已而为之也!

弟不忍百姓受战乱之苦,亦不愿陶浪子小人得志。

今送大儿与兄长解恨。

兄若杀之,可就地埋之;若烹之,分弟一杯羹汤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