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次,陶应去的依旧是娄县外海的嵊泗列岛,但却不是嵊泗列岛的主岛泗礁岛,而是属于嵊泗列岛中的一个小岛,名叫花鸟岛。

这也是后世的一个旅游胜地。

不过,陶应却并不是来玩的。

随陶应来的,不仅有陶商两夫妻,还有陶商的岳父和一百名木匠。

陶商的岳父钱裴,英文读法叫赔钱。

这人做生意或赌博肯定不行,让他去澳门,肯定会输得连短裤都不剩。去时带着老婆,浑身衣冠楚楚;回时独自一人,身上一无所有。

但用来干活却很是不错。

钱裴出身于吴越钱氏,乃是江东一带有名的工匠,陶应能造出轮桨新船,便多赖钱裴之力。

若非如此,以陶商的身份之尊贵,也不会娶他的女儿钱珍为妻。

江浙钱氏,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家族。

钱姓人口不算多。

但是,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在第二。

数千年来,钱姓子弟贤才辈出,遍布天下,而尤以科学家为多。这一点,想想后世有多少钱姓科学家就知道了。

这是祖传,据说……是与《钱氏家训》有关。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一搜《钱氏家训》。假如……读者刚好姓钱,那就……赏个五星好评吧。)

……

钱裴现在本来是在试制尖底海船的。

因事情紧急,陶应就将他给叫了过来。

这一次,陶应不是要造船,而是要造可以从低处往高处供水灌溉的水车。至于为何要在岛上造,也是为了保密。

长期保密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顾雍和张昭大肆购买旱地的时候必须保密,否则,让那些地主们知道旱地可以变水田,必会坐地起价,甚至捂着不肯出手。

水车的发明,绝对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使水田……增加十倍!

自古以来,都是水往低处流。

不论是什么水!

所以,在没有水车之前,仅有靠近河沟、水渠的低洼地带可以种植水稻。但是,有了水车之后,却可以将河里的水扬到几米高的岸上。

再通过水池……水车……水池……水车……水渠……稻田。

将水送到高于河岸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耕地上。

想想看。这得增加多少水稻田!

水车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陶应提出想法,画出图纸,有钱裴这样的工匠在,很快就做出来了。有了样品之后,就让工匠们大量制造。按陶应的计划,是要用半年时间造一万架水车。

造好之后先存在岛上。

等到顾雍他们收购旱地收得差不多了,才用船运出去给流民们安装使用。

……

水车的问题解决了。

旱地变水田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但是,这还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给流民每名男子分八亩地,产量不够吃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要在后世,八亩地的粮食都够把人和猪全部撑死。每亩一千斤很正常,八亩八千斤!

就算不是杂交水稻,亩产也在400~600斤。

而这个时代却只有平均63公斤,也就是126斤\/亩。低得实在是可怜。

其实,通过观察,陶应已经知道了低产的原因,只是因为前段时间的战争,让陶应错过了耕地、播种的季节。

此时已到农历五月底。

在内陆地,早就过了耕种的季节。

但是,在娄县,由于靠近大海,气候比较温暖,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会更长一些,这里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的,此时耕种,仍不算晚。

于是,陶应又回到娄县靠海较近一些的也方,开始试种水稻。

决定先在娄县弄一块实验地,让大家看效果,然后,等明年再推广。

就开了五亩地而已。

使用后世的精耕细作的方法来种地。也不用陶应自己一直守着,这时代当兵的都会种地,将新的种植方法教给几个亲兵,让他们去折腾。

具体来说,就是:

汉代的种植流程:浅耕……播种……插秧……除草……收割

后世的流程:深耕……施肥……浸田……再耕……温室育种至发芽……播种……插秧……除草……放干水烤田……放入水……施肥……收割。

每一个环节细细讲给亲兵们听。

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整这五亩地。

陶应有把握,至少亩产比汉代要番一番,达到226斤\/亩以上。

……

在忙完这些再回到秣陵时,已经是农历六月份了。

寒鸦司的人送来了刘备在荆州混得风生水起的消息。陶应现在也没有什么好的为法去遏制他的发展。

只能吩咐寒鸦司在荆州抓紧时间进行渗透,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现阶段,自己主要还是积蓄势力,以备接下来的大战。

除此之外,就是邓展给陶应带来了两个人,

这两人,也都是陶谦的生前好友,一个是管宁,一个是王烈。这两人如原本历史一样,在辽东避祸。

当初,当陶应开始修建秣陵书院时,曾经提到过这两人,并让寒鸦司帮忙寻找。

后来,同样曾经避祸辽东的太史慈得知此事,便找到邓展,向邓展提供了管宁等人的住址,并且给管宁和王烈写了一封信,向他们说明了江东的一些情况,希望他们能够来江东看看。

管宁是青州北海郡人,与太史慈的东莱郡相邻,也算是老乡。而且,管宁刚刚到辽东时,曾经得到过太史慈的帮助,两人私交甚好。

听到太史慈说起陶应的事迹和江东的三郡的情况,便想着过来看看。于是,便随江寒鸦司的人来了江东。

当时,刚好陶应去了海岛制水车,以及在娄县用新式方法试种水稻。所以,就没有见到陶应。但是,也刚好是给了管宁等人了解江东的情况。

两人在各地考查了半个月之后,对江东的情况大为震惊,觉得从来不会有一个当政者能如此善待百姓。

于是,当陶应回到秣陵之后,两人就联袂而来求见陶应。

陶应亲自到大门外迎接。

因为这两人是陶谦生前好友,便尊称二人为世叔。

双方来到书房之后,管宁便对陶应道:“老夫在江东半月,感慨良多。闻将军新建秣陵书院,尚缺祭酒一职,今与彦方(王烈字彦方)特来求之。”

这是送货上门,毛遂自荐了。

陶应求之不得,欣然答应以管宁和王烈为秣陵书院正副祭酒,并同时担任安东将军府的正副学官从事之职。

等于是将整个江东的教育都交给了这两人负责。

随后,便让管宁高薪聘请各科教师。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工匠学、医学、兵学、商学等等。

并且,又批下大量钱财,大量兴建亭学、乡学、县学等等。

兴邦师为尊,

施政教为先。

有了管宁和王烈的加入,刚好补足了陶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这块短板。

从此,陶应计划中的人才培养,开始走上正轨,为江东的今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