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鸾宓希望她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陆蝶儿就拼命地学习,把以前练功的劲儿拿了出来。
平时除了学习之外,陆蝶儿还会给孟鸾宓写信。信里会写一些她在学校的日常,还有学习上的一些事情。
孟鸾宓很忙,她不会经常给陆蝶儿回信,只会偶尔回一封。但那些信都被陆蝶儿收在一个小箱子里,叠得整整齐齐。
高中毕业前夕,陆蝶儿通过考试,获得了公费赴海外着名大学攻读学位的宝贵机会。可她还没想好,到底要留在国内读大学。还是要远渡重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求学。
陆蝶儿写信告知孟鸾宓自己即将毕业的消息,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却在毕业典礼上见到了孟鸾宓。
孟鸾宓跟以前一样,还是那么美,那么温柔。
她说,“陆蝶儿,出国吧。你应该走更远的路,去更广阔的天地。”
于是,陆蝶儿带着行李,踏上了去往大洋彼岸的轮船。只要是孟鸾宓说的,她都会听。
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很是艰难,跟陆蝶儿一起出国的不少留学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勉强适应了下来。
陆蝶儿从小练功,又要吊嗓子,又要练打戏。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她的抗压能力和韧性,吃苦对她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她没费多大功夫,就适应了新环境。
陆蝶儿的数学和物理都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自动控制论后很是感兴趣,在学校里研究的也是这个方向。
在普遍男尊女卑,认为男性天生比女性强的年代,女子求学之路很是不易。
在华夏,陆蝶儿也遇到过既聪慧又勤学的女学生,她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学习刻苦的程度都不输于男学生,甚至还远远优于他们。
但是这些女学生中能够读完高中的都在少数,能够读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哪怕能够读大学,也只是为了镀一层金,好回去风光嫁人。
而一旦结了婚,她们就注定只能够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身份。
自诩先进和文明的西方国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哪怕是世界顶级学府,也很少有女性搞理工类的研究。
但由于陆蝶儿出色的表现,还是有实验室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陆蝶儿学习依旧很卖力,每天不是进实验室就是钻图书馆,几乎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完成所有的课程后,陆蝶儿也到了毕业的时刻,她谢绝了导师的挽留,踏上了归国之路。
一开始,陆蝶儿没想过要学理工科,她心心念念想要上军校,毕业后当一名合格的军官。
在报考军校之前,陆蝶儿收到孟鸾宓的信,信里希望她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很多人都以为只有拿起枪才可以拯救国家,可他们忽略了知识的作用和力量。枪只能够保护一时,但如果我们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战后的华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关于自动控制方面的人才很稀缺,回国后,陆蝶儿就一头扎进工作中。
随着一个又一个高端人才学成归国,云起带着几位政府重要官员和几位闻名于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开了一个会议。
在会议上,众人达成一致意见,华夏必须研究出属于自己的威慑性武器。
陆蝶儿和她这一批次的科研人员被分批进行了谈话,“这一项工作,关系到华夏以后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旦加入,就要跟家人长久分离,而且后期想要退出特别难。”
陆蝶儿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领导继续讲下去。
“进入这个工作项目后,你们所有人的名字都会被从外部档案上抹去,所有相关信息都会被归入秘密档案。你们不能够再作为科研工作者出现在公众场合,可能直到你们死去,档案也不会解密。你们的亲人和朋友都不能够知道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可能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你们都默默无名,华夏人民也不会知道你们究竟做出多么大的贡献。现在选择权在你们手里,加不加入在你们。”
陆蝶儿毫不犹豫,“我愿意加入。”
她早就没有亲人了,朋友也不多,她的行踪和动向,也没有太多人会关注。
唯一可惜的,就是不能够继续跟孟鸾宓联系了。不过,陆蝶儿相信,如果孟鸾宓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支持她的。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又寂寞的。好在,陆蝶儿还是熬了过来。
平时工作强度大,吃饭不定时,作息也不规律,经常熬夜。陆蝶儿想,她以后可能会走在孟鸾宓前头。
可是,等到他们终于结束手头上的工作,得以离开基地的时候,陆蝶儿却得知了孟鸾宓在三个月前就已经去世的消息。
陆蝶儿来到孟宅,孟明域和他的妻子奚华筝亲自接待了她。
“她说如果你来,就让我把这个交给你。”奚华筝将一个做工精湛的木匣子递给陆蝶儿,神色难掩哀伤。
陆蝶儿离开的时候,孟明域将她送至门外,“陆小姐,以后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来孟家寻我。”
从孟宅离开后,陆蝶儿回到了自己的房子里。
轻轻将木匣子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支18K金派克钢笔。
陆蝶儿以前就很喜欢钢笔,尤其是派克钢笔,每次和同学经过柜台都会特意去看一看。
彼时的陆蝶儿虽然喜欢派克钢笔,却因它价格昂贵而无力承担。
后来终于有钱可以买了,却又进了基地。
细想起来,这竟是她四十多年人生当中的第一支派克钢笔。
陆蝶儿放下手中的钢笔,清了清嗓子,“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
“老太君为国把忠君尽,她命我挂帅平反臣,一不为官二不为宦,为的是那大宋江山和黎民,此一番到在两军阵,我不杀安王贼我不回家门啊……”
她以为,多年没练,那些戏曲,那些唱词定是忘了个一干二净。
可当年在京城和孟鸾宓初次见面的场景却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连带着那日唱的《穆桂英挂帅》,也能够轻易被忆起。
只是,再也没有人笑眯眯地对她说,“陆蝶儿,刚才你唱得很好。”
*
后记
【在写年代文位面的时候,我就想过要写一个民国位面。但是这个位面要怎么写,我想了很久。可以是军阀和名门闺秀的故事,又或者是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故事。
一开始,这个位面的设定不是现在这样。
我想写一个民国女少帅和归国教授在那种救亡图存的大时代背景下相知相许的故事。
但是写着写着,就变了味。
林徽因在《哭三弟恒》里说,“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参加淞沪会战时,郭汝瑰觉得自己会战死沙场,他留下绝笔信,“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船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每多了解一分那段历史,就会多一份震撼,也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到那个时代每个阶层的无奈和辛酸。
所以,我放弃了常规快穿民国位面的写法,选择从多角度分析,书写当年那段历史。
也不去想什么大女主,什么一力降十会之类的理想型观点。
不想写那种女主凭借一己之力造出了威慑性武器,或者男主自己带着军队镇压了所有来犯敌寇。
不想写一个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如果写得那么轻巧,就对不起当年那些舍身救亡图存的烈士们。
这个位面可能是大家不喜欢的一种写法,但我觉得更加真实。
那个年代,绝大部分国人,三教九流,国外侨胞,盟军,外国友人都在想办法拯救这个国家。
我写得很杂,军阀,正规军,明星,戏子,和尚,知识分子,海外侨胞,外国人……
就像位面里面写的,也许在外人看来,那些人尽的只是微薄之力。可在他们自己看来,已经是拼尽全力。
在真正的历史中,那时随便一个贩夫走卒,甚至一个街上的卖报童,都有可能为抗战出了力,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罢了。
这个位面,是为了致敬历史,致敬那些真正的英雄们,尤其是无名英雄。
非常感谢一直鼓励我的小可爱们,
如果不喜欢,请直接跳过,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