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后意外的是,太上竟然对冯氏父子的官职并无任何打算。
太后疑惑重重地回来,跟黛玉说了,自己奇道:“一向最护短老臣的人,一路上又那么喜爱紫英,怎么反而不肯管了?”
黛玉也错愕片刻,想一想却又明白过来,笑一笑,且转头问人:“孟姑姑回来了没有?”
因每日都要去荣府给贾母施针,孟姑姑如今拿着这个借口四处游荡,任谁都摸不准她的行程。
当下宫人笑答:“才回来没半刻。今儿带了许多东西回来,这会子想必在房里正收拾。”
太后的注意力被转移:“许多东西?都是什么?”
宫人笑答:“塞了两个大大的包袱,还不肯给我们看呢。”
程倩见太后和黛玉都好奇,也跟着笑,又命人:“去跟小孟说,让她带了出来给太后和郡主瞧瞧!”
过了好一会儿,连探春都听见动静走了出来,孟姑姑这才姗姗来迟。
众人看她两手空空,笑着追问。
孟姑姑悻悻,哼了一声,抱怨道:“我看着贾家老太太精神头儿不错,便出来得早。
“顺路拐去了郡主林宅瞧了瞧,家里都收拾得差不多了。该窖的该藏的,都已经收好。
“剩下的都是要带进宫的。小红这臭丫头,格外不客气,直接提了两个包袱给我,让我给郡主带进了宫!”
又冲黛玉哼道,“那两个大包袱已经送了你那边去,晴雯收了。”
程倩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敢情是当了一回力巴!”
黛玉眼中带笑,脸上却忙格外正经,起身规矩行礼:“啊哟!这可辛苦姑姑了!丫头不懂事,我给您行个礼吧!”
孟姑姑趁机转向太后告状:“早先咱们在江南,郡主身边那个叫小红的丫头,被留在林家老宅里头押送东西进京,便没跟过来。
“您是不知道,心眼儿又多,又会说话,最抓尖儿的!紫鹃这软和性子,都未必压得住她。必要晴雯出马才行!”
太后笑得直不起腰来:“人家不过托你拿了回东西,你这就开始背后说人家坏话了?我可不上你这当!”
众人笑了一回。
探春便问黛玉:“既已收拾妥当,雪雁小红两个可要进宫了?”
黛玉迟疑片刻,道:“我只怕叫了她两个进来,妙玉自己留在府里,会不自在。”
太后看了她两个一眼,没有作声。
妙玉喊冤一案如今已经移送大理寺,那个智通僧尚未开堂审理。
这案子一天不结,妙玉的身份、前程,一概无措。
黛玉趁机提及,大约是催促之意?
太后有些不舒服。
“可妙玉家这案子,得从苏州开始查。那边管先生又没了,韦知府少了个得力助手,想必也头疼得紧。
“智通法师便是个神仙,案发地的线索,他也变不出来。这案子只能等待时机。”
黛玉接着说下去,叹道,“所以我也不敢催小红,且先让她在家里这样陪着妙玉混吧。”
所以,并不是催促,只是陈述,而已。
太后默然。
同时又有些怀疑自己:是否太多心了?
林姐儿是个精细人不假,时常算计人心也不假。可这孩子……其实从来没让自己为难过。
待饭后众人散去,太后忽然转头问程倩:“你说,咱们是不是在宫里待太久了,就容易看谁都不像好人?”
程倩想起自己前几日的纠结,点了点头:“差不多。奴婢跟着太后在宫中独善其身几十年。
“后头又进了延嘉殿,更加跟避世桃源一般。后头不论谁来这殿里闲坐,奴婢都觉得人家是为了欺负利用太后而来。
“不然的话,前儿也不会因为旁人三言两语,就对昭庆郡主百般提防了。”
太后看向她,一言不发。
程倩叹了口气,道:“是赖太妃身边的丫头。从您认下义敏县主、封了昭庆郡主,便提点了我第一句话:贾家最聪明、最会借势的,便是林郡主。
“后来您跟着太上去了江南,我奉命时常去探视赖太妃,那丫头又说了第二句:林姑娘再也不会放掉拽着太后的手了。
“结果,她果然就跟着您回了宫。”
太后的目光移开,轻轻叹了口气:“你知道什么?
“林姐儿进宫一事,是情势所逼。而这情势,是我依着太上的意思,亲手营造出来的……
“北王大势已去,荣府日薄西山。林姐儿又有产业又有故旧,在宫外何等的逍遥自在!
“这座皇宫,不过是个葬人的名利深坑。
“她若不是没法子,便是下辈子下下辈子,也不会主动走进来的!”
程倩惭愧地低下头去:“我那晚独坐,便想明白了。宫中多年,我总自诩聪慧,却被这样拙劣的伎俩瞒住,入了障。
“奴婢如今知道错了,还请太后责罚,以警我下次!”
太后看看她,苦笑一声:“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不如你我一起自罚?”
程倩忙双膝跪倒:“奴婢不敢。”
太后摆了摆手,让她起来,满面的索然无味。
再说回到房里的黛玉,好容易挨到外头万籁俱寂,这才命晴雯把日间收拾好的东西一一道来。
最后听到有一个锦匣,乃是装的账本和银票时,眼睛一亮:“拿来我看。”
晴雯抿着嘴笑,悄声戏谑:“姑娘白天不好意思,晚上却要查账点银子了?”
黛玉瞪她一眼:“去!”
又忍不住一笑:“门口看着去!”
说着,打开盒子。
账本上头,是整整齐齐的厚厚一叠银票,最上头的一张,明明白白写着:五千两。
一叠五千两的银票,那就至少有十万两啊!
晴雯的眼睛都要看直了,情不自禁地点头,小声道:“这么多钱?!那的确是应该晚上悄悄地点!”
边念叨,边轻快地去了门口,警惕万分地守着去了。
黛玉含笑看着她出去、关紧了门,这才不在意地把银票和账本都拿了出来,又取下匣子的暗格,露出下头最要紧的东西:
三本册子。
一本,纸页发黄,正是林府假山下挖出的那册。
另外两本,平整干净,封面空白。
黛玉拿起其中一本,打开扉页,只见上头四个小字,肆意飞扬:
扬州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