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偏生当时豆父年岁还小,远不到能娶妻生子的时候。

指望他的下一代来接过这门手艺,至少短时间之内是指望不上的。

但豆父的老爹身体不好,很怕手艺会在他自己这里失传。

正好豆家有个拐了十八道弯儿的这么一个亲戚。

寡妇娘带个半大小子,日子过得挺不容易。

就找过来了,当娘的妇女跪下给豆父他老爹磕头:

“他大爷呀,我们娘们俩实在是没辙了!

孩子他爹早死,我呢,身子骨还不利落,平日里只靠我一个人给人家缝缝补补、浆洗两件衣裳过活,实在过得不成个样子。

这不,眼瞅着我儿年岁到了,马上就得娶妻生子了,可我没能耐呀,拿不出来半个子儿给他娶亲。

我是个没用的人,愧对咱们豆家的列祖列宗啊,没那个能力让我儿替豆家传继香火。

他大爷呀,您看您能不能行行好,能不能看在孩子他爹喊您一声兄弟的情份上,教教我这孩子?

不用教给他您的家传绝技,只要他多少能学点皮毛,能挑着担子出去接个打金的活,赖好能糊弄口饭吃就行了。

我在此指天发誓,只要我儿能在您这学会打金的手艺,能出去接打金的活儿干。

我们愿意把挣来的钱,给您一半。

您看这事儿成吗?”

豆父的老爹是个好心人,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吧,左右自己儿子也学不成这门手艺,倒莫不如把手艺教给面前这可怜的孩子。

这孩子如果真有灵气,能学会了,自己也不要他挣来的那一半钱。

孤儿寡母的不容易,且让他自己拿着花去吧。

自己家总还能揭得开锅,日子也算过得去。

犯不着贪图那些个。

于是就把这孩子给收入门下,耐心地传授他打金技艺。

还别说,这孩子学的还真就挺快,确实挺有灵气的。

没多久,就出师了。

当时豆父还顾念着这小孩儿不容易,家里可能也没啥钱能替他打制一套打金的工具。

故此,就自己出钱给他置办了一套。

就这么的,这小孩儿就开始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接活干了。

刚开始还真就把他挣来的钱,像模像样地要交一半给豆家。

豆父的老爹是个大好人,他本来教给这小孩儿打金技艺的时候,也没想着要这个钱,此时更不可能要了。

反倒是觉得这小孩儿知恩图报,算是没白教给他手艺。

于是对这小孩儿愈加地看重,甚至于把手里的绝活都传给他了。

就这么过了几年,小孩儿的技艺越发地成熟了,颇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这时候小孩儿才终于露出狰狞地一面来。

当众放言,因为不耻豆家从顾客送来打制的金银里取巧,故此决定跟豆父的老爹恩断义绝,从此羞于承认他是自己的师父。

这一下,小孩儿的名声是好了,众人纷纷赞他大义灭亲,人品贵重。

自然生意也好了起来,许多人觉得他为人厚道,肯定不会像豆家人一样贪便宜,以假换真,再打制饰品的时候,都找这小孩儿来做。

但豆家的名声可就坏透喽。

更有那曾经在他们家打过金银首饰的人家,过来找他们算账。

活生生把豆父的老爹给气死了。

后头被逼无奈,豆父只能带着金银细软,搀扶着老娘远走他方,这才来到了天宝镇附近。

但他经此一事,彻底厌倦了人群的喧嚣,于是上山做了个整日与山林和野兽打交道的猎户。

虽然是辛苦了些,甚至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又因为他在山林中无意间救过一个老猎户,这老头儿没儿没女,就把自己一身的打猎本事,全部传给了豆父。

还又替豆父张罗娶了个媳妇,也就是豆母。

豆母在家里行二。

不是个很得爹娘喜欢的孩子。

她娘一连生了五个丫头片子,最后才生出来一个男丁,也就是她弟弟。

生她大姐那会儿,因为是第一个孩子,虽然是个丫头片子,但过去老话都说,先开花后结果。

头胎是个丫头,也算是好事儿,因为丫头心思细腻,往后可以替爹娘照顾弟弟妹妹。

而且只要能生丫头,就证明妇人的身体是没问题的,至少没得啥不孕不育症,证明是能生娃的。

所以豆母的大姐,虽然是个丫头,但也得到了来自父母全部的疼爱。

但等到豆母出生的时候,因为又是个丫头片子,她父母那脸色就不太好看了。

咋就不是个小子呢?

这要是个小子,一儿一女合起来凑成一个“好”字,人生该是多么圆满快活呀。

所以对她的态度,跟对第一个闺女的态度,那是大相径庭,说白了,不咋待见她。

亲生的,倒也没想着弄死,也愿意养着,但想获得多少疼爱,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饿不死,忽视着养大罢了。

但偏偏豆母心气自来比旁人要高上那么三五分。

越是被父母忽视着,她越想得到重视,因此在家里就特别爱歘尖卖快。

爱出风头,啥事儿都爱与人攀比,不服输,心气高。

但生在乡下人家,还是家里最不受重视的二丫头,心气再高,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姑娘想做出点啥成就,那也是不可能的。

能被别人高看一眼的,大概也唯有嫁个好丈夫,彩礼比旁人多点;

或者等年岁大了以后,孩子如果成器,跟别人炫耀一下孩子,就这么两个途径罢了。

可就这两个途径,想达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且说当老猎户帮豆父来说媒的时候,其实瞧上的不是她,而是她的三妹妹。

豆母的三妹妹,是个博爱的,惯爱当老好人,替别人调解矛盾。

无论是她们姐妹之间发生争吵,还是邻里之间发生啥问题,她都爱去帮忙调解一下。

搁乡下来说,就是这人特别喜欢张罗事儿。

啥事儿都爱往她自己身上揽。

这样的为人处世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

好处是如果真能把事情给处理明白了,让当事双方都满意,自然能赢得口碑,获得对方的友谊,也算得皆大欢喜。

乡下是人情社会,以后出去办事,那可就方便多了。

但坏处却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发生矛盾的双方,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作为调和人,向着哪一方都不好。

但不向着哪一方,也难办。

俗话都讲众口难调,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全部都顾虑到的时候。

但凡让一方不满意了,人家指不定就记恨上了,以后说不得就要给这负责调和的人使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