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景泰大帝 > 第260章 内阁是什么意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越拱手道歉道:“抱歉,家中已经为我说定了亲事,等这次科举之后我便要回去迎亲了。”

张輗脸上立刻浮现出了失望的神色。

这下子麻烦了。

想来也是,王越长相不差,年纪轻轻又中了举人,未来前途一片光明,绝对是当地的香饽饽,说媒的媒婆估计早就踏平了他家的门槛,怎么可能还没定亲。

不过张輗不甘心,还是问道:“不知王公子是否考虑退婚?”

王越脸色一变,道:“张大人请自重,这门亲事是家父定下的,怎可无故退婚?再说了,在家是读书人,怎能做这种喜新厌旧的事情,还请张大人海涵。”

“怎么能是无故退婚呢?我家毕竟是英国公府,并非普通的地主富户,相信你能够清楚,与我英国公府结亲,对你的仕途有多大好处吧?”张輗劝道。

王越起身,直接拒绝道:“张大人不必再劝了,此事在下绝不会答应。”

“好吧。”张輗想起了自己侄女的叮嘱,知道这位王越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一旦中了贡士,那就必然会简在帝心,中个状元都有可能,既然没有答应,那也没必要撕破脸,于是张輗不再和王越纠缠,立刻起身告辞。

王越恭恭敬敬地送这位张大人离开,转身回房,坐在桌边开始磨墨,一边磨墨一边回忆着昨晚和刚才发生的事情。

刚才离开的那位张大人,自称是英国公府上的,对此王越并没有怀疑。

如今英国公府上,应该有两位张大人,一个是前任英国公张辅的弟弟张輗,另一个则是他的弟弟张軏,这两位都是大都督府的重臣,就是不知道今天来的,到底是张輗,还是张軏。

说来也是好笑,这位张小姐居然莫名其妙就看上了自己,简直是匪夷所思。

昨晚他用余光扫了一眼,这位张小姐和自己年龄相仿,又不算丑,居然还没有嫁出去,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既然这位张小姐是英国公府上的小姐,那和她坐在一起说笑的那两位贵妇应该也不是什么普通人,身份至少也要和这位张小姐相当才行,那么那位神秘高贵的朱公子,身份想必一定更高,甚至......

王越心中灵光一闪,又再次回想起昨晚朱公子离开时的情景,不由得再次猜测道:“不会真的是陛下吧......”

愉快的时间过得飞快,上元节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朝廷各衙门又重新开衙办公,朱祁钰自然也忙了起来,毕竟现在内阁刚刚成立,和朝廷其他衙门的磨合还没有完成,朱祁钰还需要继续居中调和,好在内阁的几位阁臣还算给力,帮助朱祁钰分担掉了大部分朝政,朱祁钰总算是松了口气。

不过话说回来,朱祁钰身为皇帝,现任的大明天子,怎么可能真的闲下来,有些人也不可能让他闲下来。

于是,就在朱祁钰按例打算启动会试的时候,又有人闹幺蛾子了。

礼部诸官员联名上奏,言科举取士当不分南北,以文章而定高下,方才能显示朝廷公允。

礼部的这种心思,朝廷上谁看不出来,于是北方出身的官员立刻站出来激烈反对,双方便就此吵了起来。

朱祁钰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无力地按了按太阳穴。

按理来说,礼部官员的奏疏说的没错,科举取士本就不应该分成南北两派,但是实际上,事情没这么简单。

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又是多山多水,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昌盛之地,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安徽这五道的举子占据了进士的绝大部分,江西甚至在这五道里都是独占鳌头的,后世有句俗语,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就是形容江西这地方在科举上的绝对实力。

北方相比来说则是差了很多,虽然大明京师在北方,衍圣公孔家也在北方,但是仅凭这两道,完全没办法和南方地区相提并论。

大明甚至因为这个原因惹出过一场大案。

洪武三十年会试,太祖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取进士五十一名,全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举子,因此被称之为南榜。

刘三吾等人原是以文采取中,但是一个北方举子都没有,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就在放榜的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朱元璋震怒,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等九人调查此事,为保证公平,又把当时取中的前三名陈?﹑尹昌隆﹑刘仕谔也加入进去,一齐从落地士子的试卷中每人再阅十份,增录北方人入仕。

事情一直拖了接近两个月,最终上交给朱元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次科举并没有舞弊之事,所录取五十一人皆是凭才学录取的,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为了证明结论没错,调查组还特意呈上了复阅后的试卷,朱元璋看过之后,发现的确如调查组说的那样,文理不佳,多有忌讳。

结论出来之后,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北方籍的官员也纷纷上书抨击,要求重新调查,而且还真就让他们找到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些落第的试卷,都是刘三吾和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的。

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刘三吾等人在故意欺瞒自己,于是在五月初的时候正式下诏,主考刘三吾去官罢职,发配西北,副考白信蹈也是一样的下场,最惨的是调查组组长侍读张信,因为被人告发他曾得到刘三吾的授意,直接被朱元璋下旨凌迟处死,调查组里的十二个人,只有挑选出了北方士子的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其余人全部发配流放。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取中六十一人,因为这六十一个人全都是北方举子,故称之为北榜。

这就是大明历史中赫赫有名的南北榜案。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偏向文人,自然对天下文人一视同仁,并没有继续分榜录用,不过没几年就被太宗朱棣靖难成功,朱棣虽然也没有分榜录用,但是也暗中注意,没有录用太多的南方举子。

洪熙元年,朝廷正式分南北榜取士,因为南方士子比较多,所以录取的南方士子占据六成,北方士子占据四成,虽然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八个月,但是这个制度最终还是被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落实了下来,自此以后,朝廷取士定南、北、中三卷,从此以为定例。

这种定例朱祁钰是理解的。

南方气候温暖,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家中颇有财资者不计其数,许多人可以全心全意地读书参加科举,又因为山川水网密布,蒙古人对这里的伤害比较小,文化传承下来的也多,所以南方士子的文采一般都比北方士子好得多。

再看北方,从三国之后,北方士族便开始衣冠南渡,后来的五胡乱华、五代乱世,将整个北方祸害得不轻,再加上幽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大辽,导致北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到女真南下覆灭北宋,士族基本上都逃去了南方,北方的文化基本上算是彻底断绝了。

所以北方士子考不过南方士子,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种情况就是不正常的。

因为汉人注重关系,这里面同乡是关系,同年还是关系,同门更是关系。

如果取中的南方士子太多,那势必造成南方人一家独大的情况,进而南北分裂,这是皇帝绝对不能允许的。

所以,朱祁钰也没打算改什么南北榜制度,他觉得现在这种情况就挺好的,最起码他那个短命的爹在这一点上是明智的,不会让他再操心什么。

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公平公正的事情。

自己出身皇家,从小就衣食无忧,和大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一样吗?

也许这个例子还不恰当,那就再来一个。

南方气候湿热,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按理来说自然是要多承担一些赋税,但是实际上呢?南方人恨不得将赋税全都赖掉,尤其是经济最发达的苏杭一带,拖欠赋税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就连朝廷都没办法解决。

如果真的要公平,那南方人就不应该拖欠这些赋税,毕竟北方不仅承担了赋税,还要承担抵抗瓦剌和鞑靼入侵的任务,南方人没有被入侵的问题,多缴些赋税不是应该的吗?

看着下面吵成一片的文臣们,朱祁钰再次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缓解一下头痛,说道:“安静。”

文臣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全都看向朱祁钰,等着这位大明地位最高的人裁决此事。

朱祁钰看向站在最前面的王直等人,问道:“王老爱卿,对于此事,内阁是什么意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