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寻找,找了好几家,小一些的油坊,都自己用了。
大的只有两家,也是自己用,不过没有用完,但也不多。
还好吴红霞跟油坊的人说,要花钱买的时候,都答应卖,并说以后的不再烧了,都给吴红霞留着。
于是腌菜厂又多了一样要加工的,老百姓也又多了两样好吃的。
对,就是两样,吴红霞把一部分豆筋晾干卖掉,并告诉大家怎么做来吃。
又用另一部分加工成辣条卖。这样一来,腌菜厂就需要再招人,而厂里的工人,也很高兴。
有的把家人找来,有的把亲戚找来,经过筛选吴红霞留下了十二人,同样的还是先观察一阵。
所以这一阵这些还都是要吴红霞来做,吴红霞便又忙了一阵。
苏建平这边,天气暖和起来,大棚也没有多大用处了,就是种些平时种的。
而冬麦这边,要开始浇头一次春水了,苏建平便开始忙着查看去年冬天往地里撒的草木灰。
听乡亲们说,现在的冬麦看着比往年这个时候的冬麦要看上去黑一些,壮实一些。
苏建平知道,这是草木灰里,含的那些微量元素起到了作用。
浇了一次水之后,还要再第二次,第一次与第二次浇水不能超过一个月。
第二次之后,就可以明显看出草和野麦了,乡亲们就开始忙起来了。
苏建平还又教大家种高产玉米,有一部分人还是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种冬小麦的时候,人们相信了。
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会相信,现在已经是包产到户了,愿不愿意都是自己的。
这次有一少部分的人,没有跟着种玉米,尤其是看到种的玉米之间,隔那么远,就更加确信自己没有跟着种是对的。
这些都在苏建平的意料之中,苏建平并不意外,他也只是为了教身边的这些人。至于不愿意种的,等麦收之后,便知道自己少得多少东西。
而小麦的第三次浇水,就是在有了麦穗,要灌浆的时候。当然若是天空作美的话,来场大雨。
那便不用浇水了,若是小雨的话,那就还是需要浇水的。
以往乡亲们也会浇水,但大多都是靠天,天下雨就算是浇了水了。
所以,产量上不去。不过苏建平记得好像就这两年,化肥就能全面的投入了。
在大家都忙着的同时,林文娜已经在沈彦之的翻译社实习了。
这次的实习并不是学校安排的,也不是毕业学校最后的安排。
可以说是沈彦之邀请的,在大家都忙着各自的事情时,林文娜会在星期的时候。
去‘遇见’看看,转转。有一次林文娜在的时候,同样的碰到了沈彦之,可能是两人遇见的多了。
也可能是林文娜觉得自己,已经离沈彦之又近了一步。林文娜端着沈彦之点的咖啡,给他送去。
这次并没有见沈彦之带着什么人一起来,只是带来了一些资料,在看。
林文娜虽然鼓起勇气,过去送咖啡,但还是紧张的把咖啡洒了一点在沈彦之带来的资料上。
林文娜为了赔罪,把弄到咖啡的资料给翻译出来,交给沈彦之。
沈彦之起初说什么也不肯让林文娜碰资料的,后来还是把赵旭琛的名头搬出来。
又说自己学的就是外语,而且已经拿到了证书。沈彦之听到赵旭琛的名字,才想起从前赵旭琛后面是会跟一个小孩。
但是男孩,女孩,多大都不知道。后来又听到林文娜是学的外语,便拿一张资料递过去。
林文娜也没有让沈彦之失望,翻译的很准确,花的时间也不会算太长。
沈彦之对于这些学外语的,都会多看几眼,他就又给林文娜几张,让她继续翻译。
最后可想而知,沈彦之是满意的,在知道林文娜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
就邀请林文娜去翻译社实习,他会向学校说明情况的,只要做好准备去实习就好。
这下林文娜自然是高兴的,当即点头答应了。林文娜觉得,现在的自己才有资格站在他身边了。
至于能不能被看上或是喜欢上,林文娜就不想那么多了,想到以后能经常见到沈彦之,心里既激动又兴奋。
有前外交部最好的翻译,加上京都唯一家家翻译社的创办人,两重身份在,在学校说一句话还是比较管用。
在别的同学忙着毕业论文,忙着找关系,在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林文娜已经找好了工作。
有同学知道以后,那可是羡慕的不得了,可惜没有门道,只能望而却步。
在那个年代没有家世,没有人脉,没有钱,即使你学习再好,也会被淹没。
国家是需要人才,但没有那伯乐,即使是千里马,也同样会淹没掉。
所以在当年高考时,有很多人愿意由厂子或单位出资,毕业以后回到厂子或单位工作。
这样回到单位还可以升个高职位,有时候比分配的工作还要好,还要可靠。
也并不是说老师都是要礼,看人,有时候上面的一句话,他们同样没办法。
王青桔和李红就是穷人大学生最好的例子,俩人家境都不好,送不起贵重的礼,也没有厉害的亲戚朋友。
林文娜最开始说,帮两人找关系,但两人觉得,工作是一辈子的事。
林文娜帮她们,也是要靠家人的关系,这是她们还不起的人情。
苏晴帮她们的话,同样也是走赵家的人脉。还不如林文娜帮她们,更好些。
不过苏晴也明白两人的想法,所以,她并没有劝她们。苏晴觉得,王青桔是学法律的,想要在京都找这一类的工作,还是好找的。
李好是学文学的,工作范围还是很广的,而且以后的报社,电视台,会越来越多。
只要文笔好,观众喜欢,那就不愁挣不到钱。苏晴又给两人拿了一些腌菜厂的各种腌菜。
让她们送给老师,最后俩人,分到的工作还算不错,王青桔去了老师的师弟那里,是个律师所,是几个师兄弟合开的。
地方不算太大,但在京都已经有些名气了。还算不错。
李红则是被分配到了电视台,虽然只是个小助理,但李红说,助理就助理,她想跟着前辈学习学习。
李红想要写本小说,她要收集素材,所以对这个工作,她还是满意的。
苏晴学的历史系,但她又考了外语,成绩还是最好的,这让外语老师对苏晴很看重。
苏晴之所以考外语,就是不想藏着掖着了,成绩好,被老师看重是苏晴意料之中的事。
最后苏晴被分配进了国家外交部,成为外交部翻译员。
苏晴年纪小,能进入这样的部门,那是人人都羡慕的。
能进国家级单位的人,那也都不是吃素的,苏晴上班最初,还是被刁难过的。
即使你有本事,在前辈眼里,那也是不够看的,更何况苏晴年纪还这么小。
苏晴知道这本就是职场的样子,她也不是真的二十岁,不会毛毛躁躁的,也不会跟前辈顶着干。
更不会找领导打报告。慢慢的前辈们看出苏晴不像刚毕业的那些小年轻那么浮躁,那么心高气傲。
跟一起分配来的几个不一样,苏晴认真踏实,有一些专业的词汇,她也会请教前辈,认真学习。
这让那些前辈们很喜欢,加上苏晴还会别国外语,在前辈眼里就更是刮目相看。
只是有喜欢的,就会有不喜欢的,都是小打小闹,苏晴又不是吃亏的主儿。
被收拾几次后,也都老实了。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在快速的成长着。
90年代
赵旭琛的服装厂扩展了几家,也请了设计师,还有苏晴这个外挂,制作出来的衣服,那是相当好卖的。
至于口罩,一直也是赵旭琛和苏晴头疼的事,他俩对这并不了解,赵旭琛也曾几次跑去国外。
了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结果都是没有。肖正阳听苏晴的话,了解这个行业。
买版权,开公司,投资拍戏,最后挣钱,分钱。肖正阳那是对苏晴佩服的五体投地。
与此同时,奶茶店和咖啡厅也被肖正阳又开出去几家,肖正阳那是忙得不可开交。
但肖正阳那也是高兴的,数钱数到手抽筋。身边总是换着不一样的女人。
没有固定的,这也愁坏了家里的长辈。林文娜在几年前就嫁给了沈彦之,是谁都没想到的。
家里人起初是觉得沈彦之年纪大,而且一直没有结婚,怕沈彦之身体有什么毛病。
后来又想想,自家孩子这好容易找到个对象,而且家世还不错。
又经过了解,他们担心的那些都不存在,满意的答应了。
吴红霞也开了一直想开的饭店,生意很好,吴红霞会的菜式很多,大家也都很喜欢。
石磊大学毕业以后,已经在医院上班了,安安今年也要上高中了,平时都住在学校。
苏建平在一边帮大家改善粮食的问题,一边教身边的人。教会之后,正好碰上石岩墨准备下海经商。
苏建平知道以后,很是高兴,找到石岩墨,俩人谈了许久,苏建平才知道石岩墨这么做的原因。
石岩墨是想要帮助曾经受了各种伤,最后退一伍的战友,但是他经济条件有限,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苏建平还细细的问了,那些受伤的战友,都是什么伤,了解清楚之后,才能为每个人安排他们的职位。
石岩墨不懂这些,苏建平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苏建平是准备组一个车队。
石岩墨的战友,身手都不错,而且都是军人,有的是因为犯了错误,退伍的,有的是受伤不能继续出任务的。
大伤不算,生活没有障碍,退伍之后只能领一部分钱。伤重的补偿钱多,但是生活上都多多少少有些障碍。
再重新找工作,谁都愿意用身体健全的,所以生活都是很拮据的。
石岩墨知道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过命的兄弟,这样生活便心有不忍。
以前只能尽他自己所能帮他们,可是石岩墨慢慢发现,经济开放以后,国家提倡做买卖了。
有一部分人已经挣了不少钱了,比他们这些铁饭碗挣的都多。
石岩墨便有了想多挣钱的念头,只是一直犹豫不决,他也有自己的担心。
毕竟他不是一个人,他也有媳妇孩子要养,做买卖也不是都赚钱的。
石岩墨知道家里有些存款,他可以用做本钱,但是生意失败之后,他这一家人怎么办?
所以石岩墨一直下不定决心,直到前段时间,曾经救过石言墨一命的战友,离世了。
他才下定了决心,并且也跟林文燕好好谈过。一五一十的告诉林文燕自己的想法。
林文燕是军人出身,自然会同意的,石岩墨原本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买卖。
苏建平便找到了石岩墨,于是京都市有了第一家车队。
是的,车队,苏建平想建物流公司的,但是现在没有网购,物流公司暂时就算了。
所以就变成了,车队,苏建平想,大不了以后再改名字就是了。
于是苏建平和石岩墨把工作都辞了,苏建平好办,起初说只要教会就可以辞职。
辞职以后,俩人就开始找地方的找地方,找人的找人,还要花大钱买货车。
这买货车还是找了赵常青走了关系,买了三辆东风140,这三辆车可真的是花空了两家的钱,甚至还借了钱。
石岩墨当时的压力特别大,每天都在努力着,心里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已经没有退路了。
林文燕也从单位辞了职,准备在赵旭琛那里进衣服,卖衣服。因为她知道这衣服有多挣钱。
刚开始只是在街头卖,慢慢攒了钱,就也租铺面,不光是卖衣服,还会让赵旭琛从港市带一些时兴的小发卡呀,皮筋呀!
当时在京市只有赵旭琛和林文燕两家店,有时兴的衣服和小饰品。
两家店那也是超火的,苏晴还教了林文燕几个勾线的小饰品,颜色搭配起来,更是好看。
吸引着那些爱美的人,甚至有些街头的小贩看到了商机,想要在林文燕这多批发些去零卖。
可是林文燕就两只手,还要忙别的,后来苏晴告诉林文燕,可以教给几个人,但是要让他们交学费。
这样林文燕又多挣了一笔钱,当然林文燕把钱分给了苏晴,苏晴也没有推辞。
她知道这个钱自己不拿着的话,林文燕是不会再用这个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