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元璋 > 第一百六十四章 阅兵以及封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四章 阅兵以及封赏

朱元璋等人站在宫墙之上,纷纷等待着阅兵大军的到来。

而且,朱元璋心中非常好奇,这个阅兵,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同时又不得不感慨,他这弟的花样是真的多。

李善长、汤和等人也同样是翘首以盼,因为朱元启操练之时,都是封闭的,不准外面的人进去,里面的人在称帝之日前,也不准出来。

加上这段时间众人本身就特别忙,也没有去多想,如今事都差不多完了,这好奇心,就越发的浓厚起来。

尤其是汤和等人,更是伸长了脖子,当初抓阄手气太差没被选上,可是他们心中的痛,这个时候他们只想看看这阅兵,究竟是什么样的。

朱元启来到阅兵阵前,第一个阵列是步军,随后是骑兵,水师,奔雷军,混成军,以及最后的少年军。

每一个人的盔甲,可谓是十分锃亮,崭新无比,即便时间过去半天,每人仍旧精神抖擞。

奔雷军的大炮有六门,这是同一批一起打造的,而军士则是手握火绳枪,可以说最帅的,但气势比起前面几个,还是有些不足。

少年军更不用说,都是半大的小子,在朱元启眼中,这些都是宝贝,再过几年,这些少年,都将会成为军中的骨干。

“都准备好了吗!”

底下两千多人,纷纷昂首挺胸,大声回应。

“战!”

“战!”

“战”

“为皇上而战,为大明而战!”

回应朱元启的,只有短短两句话,气势却是非常洪亮,即便是隔着老远的朱元璋这边,都隐隐能听见。

朱元启豪气的看向众人。

“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大声说出来!”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随后,朱元启便是带领阅兵大军逐步向着朱元璋处走去。

朱元璋等人率先见到的,便是以徐达为首走来的步军,只见数百人以协调整齐的步伐走来,整个军阵充满着一股肃杀之气。

“为皇上而战!为大明而战!”

接近正中央处时,整个军阵所有人大声喊出誓言,随即军阵开始跑动起来,队列之间空隙加大。

待到正中央时,又是一声大喝,说得朱元璋等人热血沸腾。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随即军阵再次变阵,以冲杀之势向前大步冲刺,手中的武器也是横立起来,远远看去,似乎要抵在前面一人的腰间一般。

“杀,杀,杀!”

一声声怒喝,仿佛将所有人带入到战场上了一般。

街道另一旁观望的百姓,皆是艰难的咽了咽唾沫,有的看见军阵的冲杀态势,甚至忍不住跌落在地,瞳孔张大。

只因为这些人,尽是参与了数场大战的人,每一个人都散发着一股子杀气,当气势凝合起来,一般人无法承受,只觉得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一般。

朱元璋看得双手紧紧捏着空气,胸膛起伏表明着此刻的他,并不平静。

朱元璋仔细回味着,看着渐渐远去的军阵,以及还能模糊听见的声音,一股豪气从身上而出。

“这是朕的大军,也是大明的强军啊!”

汤和等人同样热血沸腾,同时心中更是无比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选啊。

随即,紧接着到来的就是骑兵,这些骑兵的操练,当初可是费了朱元启老大的劲了,花的时间是最多的。

常遇春在前领着骑兵向前缓缓走来,嘴中说着同样的话,随后便变阵,速度开始加快,排队的间距虽然变大,整体依旧显得协调。

很快,常遇春率领骑兵以冲阵之势,向前冲锋而去,加上口中高喊的口号,以及手中兵器的紧贴,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朱元璋看着这架势,他是真怕后面的人把前面的给突突了,尤其是战马速度提起来之后,看得那是惊心动魄。

当骑兵过去之后,随即到来的就是水师,俞通海几人在前,水师就要平和许多了,不过军阵的齐列程度,比刚刚的步军与骑兵军阵都要高很多。

随后是混合军阵,张恒几人在前,军阵走了一会,随即变阵,又分成数个小型军阵,整体阵型却依旧协调,随即再以冲杀的态势向前而冲。

再过后就是奔雷军,朱文正与李文忠在前,身后是手持火绳枪的数百军士,腰间挎着一把长刀,而在军阵身后,就是拉着的大炮。

尤其是大炮,引得街道旁边的百姓一阵好奇,纷纷想着这么一个铁疙瘩是什么。

而在奔雷军之后,就是少年军的出场,朱英与蓝玉在前,带着数百少年军走来。

朱元璋看着少年军,满是欣慰,如果前面几个阵列是让他热血沸腾,那么这个少年军,则是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

这些少年军不仅自小操练,时不时汤和,徐达等人也会轮番给他们讲战场之事,每一段时间还会召开探讨大会,就是举出一起战役,让他们来说出该如何打,最后再给他们讲解。

这些少年军的成长模式,几乎类似于民国的讲武堂了。

这也是朱元启,极力主张这样做的,也是一个花销不小的地方。

朱英与蓝玉走在前头,心中可是万分激动,甚至有些紧张与颤抖,他们努力克制着,但终究还是顺利完成。

汤和等人看着少年军,脸上尽是和善的笑意,甚至还交头接耳聊着,说着少年军怎么怎么好。

过了一会,朱元启走到朱元璋身前。

“哥,这阅兵怎么样?”

朱元启也是有些忐忑,毕竟花了不少钱财的,能不能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朱元启心中还是非常期待的。

朱元璋听后却是笑了起来。

“很好!咱觉着这阅兵可以保留下来,这阅兵看着,很提气,尤其是他们喊的: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简直说到咱的心坎里去了,这是不是你想出来的?怎么不早跟咱说,这话待会咱写出来,让人再裱在殿内,现在想到这句话,咱这心里啊,就平静不下来。”

朱元璋脸上笑容,说明对这次阅兵,真的很是认可,朱元启见状,也很是高兴,毕竟这是他自己这么些时日以来的成果。

“嘿嘿,只要哥认可就好,看来这些天的努力,没白费。”

两兄弟相互笑了,随即便是带着众人,前往奉天殿内。

奉天殿内,朱元璋坐在上方,朱元启在三步台阶之下的侧方,这个位置,是朱元璋特意准备的,为表示朱元启身份的尊贵。

朱元启却是没有坐上去,而是依旧在下方。

“弟,你的位置在那里,咱都给你准备着呢。”

朱元璋笑着让朱元启过去,这一幕,让所有人眼神都是一凝,像刘基这样的有少部分人,则是满脸忧愁。

尤其是刘基,甚至准备好了死谏的准备,在他们眼中,朱元璋这就是乱来,开创先河的那种乱来。

朱元启没有看这些人的百态,而是摇摇头看向朱元璋。

“这个位置,臣弟不能坐!

新朝虽初立,但必须要有规矩,臣弟为臣,岂能坐在台阶之上,那个位置,臣弟看来非常适合太子坐。”

朱元启话音落下,刘基当即站出来。

“禀皇上,臣刘基,赞同明王之言!”

随后,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纷纷站出来附议。

“臣等附议。”

李善长这些人附议,可不是跟着刘基一起的,而是朱元启的回答,无比正式,代表的,是他的决心,这才是李善长等人同意的原因。

若是朱元启没有这么正式的回应,他们依旧会充当哑巴,让这两兄弟自行决定。

朱元璋看着朱元启坚定的神色,心中却是又气又愧疚,总之一口气堵在胸口,感觉出不来。

朱元璋知道朱元启的性子,这个样子,他劝是劝不回来了,而且新朝初立,也不适合他们兄弟俩在这殿内争论。

朱元璋想着等下去之后,一定得好好抽一抽这小子,他发现长时间不抽一顿,这小子就不知道谁是当哥的了。

“待会再好好教训你。”

朱元璋随即看向其余人,随后便是确立各部机构。

首先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随后便是都察院、六科、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詹士府、太医院、翰林院。

最后则是地位仅在六部之下的三大局。

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

而少年军学习之地改为武学院,集中安置的学习文学的地方改为文学院。

朱元璋为院长,朱元启为副院长。

并且下令,以后文官之家,可遣家中之子进入文学院,武将家中之子可进入武学院。

而且无论文学院还是武学院,都将会从整个大明境内挑选有功之家的家中之子加入,以及地方百姓家中之子。

这个是朱元启向朱元璋提出,两兄弟商议了整整半日所决定的,朱元启担忧的是不集中学习,勋贵之家后代会越来越废,而且,这样做,即便留下较小的份额给底层,也能有效阻止上层的垄断。

有些事,新朝初立不会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代之后,有的问题一定会开始显现,不管什么时候,朱元启与朱元璋一致的认为,皇权最大,但下面又可勉强与皇权平衡,才是最为正确的。

文学院与武学院,就是为皇帝,为朱家,筛选人才的地方,只有当今天子可为院长,学院之生,便是天子门生。

当关于这条的诏书念到这里之后,所有人尽皆被惊住了,李善长、刘基、高启等人反复权衡着其中意义。

他们可以说是大明聪慧程度顶尖的一批人了,很快也是明白了这样的用意,他们得出来的答案,就是集权,皇权集中。

可以想一想,数代之后,无论文官还武将,晋升的门槛就是在武学院以及文学院的就读。

想想到时候满堂大臣,皆是天子门生,突然冒出一个不是天子门生的人,这个人,定然无法在朝中立足,会被群起而攻之。

想到这里,李善长也好,刘基也罢,都有些犹豫,这样做,虽会形成一定的垄断,但最受益的,就是他们站在殿内的这群人。

然而李善长与刘基做了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准备将这个问题与朱元璋说来,毕竟这制度,现在看来虽好,但百年以及数百年后,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了。

另一边的高启就没有这两人纠结了,他想通之后就是打定主意,要反对这条制度,不然一旦形成,再想改变,难度无异于登天,毕竟那时候改变,得罪的可是满朝大臣,甚至是天子。

然而接下来的话,却是彻底让这几人心服与敬佩。

那便是朝中官职,仍由科举而出,而文学院学生,若是无法上榜,则踢出学院,且不能对外述说自己为学院学生。

且每次进入学院当中学生,必须有一半学子为天下有功之家的子嗣,以及百姓之家子嗣。

武学院同样如此,便是举行武举。

文学院学生,即便进入仕途,初入之时,除学院前十名,其余学生官职不可超过七品,必须在大明各地,实际履职两年之后,根据所做政绩,再行调动。

武学院同样如此,除前十名,其余学生入军,当从基层做起。

两院学生,年满十五,不超过十八,即可进入,学业为五年,进入必须符合条件。

不进入也可,科举之时,学院外的学子,同样有录取名额。

同时还颁布了若不遵守的一系列处罚,最轻的,都是革去官职,并且三代内不许入仕途。

这么重的惩罚,都还是最轻的,这也是让所有人都惊叹的。

朱元启制定之时,就考虑到了有人为非作歹,对于这块,朱元启秉承着一个原则,谁生手,不仅要剁了这只手,还要挖了这只手的人的根,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

而且其中同样有许多地方没有考虑到,朱元启与朱元璋说的就是先执行,在执行过程当中逐渐完善。

下方的李善长几人听到这里,已经是彻底没有了上书反对的心情,因为这会他们自己,都有些乱麻,实在是信息量太大了。

即便是刚刚被确定的各部主官,这个时候都没有兴奋的心情,毕竟这是关乎以后的大计,他们得先把这个事弄清楚之后才行。

而最后结尾的一句话,才是让这些人都松了一口气。

便是这些,只是先行试行。

李善长等人均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他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新的东西,而是对自己都并未了解的东西,有一种抗拒。

而另一边的汤和、徐达等人,想得比较多,但最后也不再管了,反正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与朱元启也不会亏待了他们,包括后代。

这个事情说完,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这边,都失去了劝谏朱元璋设立三大局地位的心思,这三大局被独立出来,地位又仅在六部之下,一些文人,可不认可。

当文官相关的事宜确定,随后便是武将。

朱元璋起身看向汤和,徐达等一众武将。

“你们应当也知,接下来便是北伐在即,而至于你们的封赏,朕决定在北伐之后进行,你们能否接受?”

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想都没想,当即应天。

“末将谨遵皇命!”

汤和、徐达等人是没有多想,反正是他们的,跑不掉,而且看这趋势,北伐完成后的封赏,可就不会一般了。

有点脑子的都能想到这些,没有脑子的看着前面的汤和等人都接受,他们也只能接受,毕竟不管哪方面,汤和、徐达等人都在头列,他们都不急,这些排后面的急什么?

当这些落定,朱元璋身旁的太监刘林,再次拿出诏书。

这个刘林,原本是朱元璋心腹,贴身亲卫,刘林亲人皆已死去,只留下他一人,后面被朱元璋大军所救,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在知道朱元璋在准备挑选贴身太监之时,这刘林直接挥刀自宫,随即来到朱元璋面前自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人,朱元启都很是佩服的狠人。

这份诏书,就是关于朱元璋身边人的了。

马秀英为皇后,郭宁莲为大明王妃,朱标为太子,朱义为吴王,朱英为淮王,朱文正为楚王。

至于李文忠,还未封赏,这也是朱元璋特意这样做的,毕竟汤和等将都未封赏,李文忠作为他们的外甥,便是给汤和等武将做一个标杆以及封嘴的。

这事也是与李文忠商议过,才决定下来,等北伐后一同封赏。

而朱英封王是因为朱英乃朱元启养子,朱元璋本来也喜欢朱英,就一起封王,并且还是朱元启原先的封号。

而众人也没有丝毫不服,毕竟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直属亲人了,在他们看来,封王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汤和、徐达等武将,心中则是下定决心,北伐之时一定要好好表现了,不然到时候要是不如后来的人,他们可没有那个脸皮。

最服气的,就当属原先徐寿辉以及刘福通的部下了,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战功,即便封赏,他们也不得到什么,等北伐后封赏,他们也正好捞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