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朝初年。

刘邦对清军内部的不协调摇头,锦州可不是什么好打的地方,宁锦防线背后的明朝虽然已经走在了末路上,但是这一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构筑出来的防线依旧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萧何同样摇头,不过,他也不意外这件事情皇太极最终能够获胜:“清军想要围城打援,而以清朝此时的体量也并不能拖上太久;不过,清军拖不了太久,明朝更是拖不得啊。”

清军不能拖延太久的时间,完全是因为清朝此时的体量大小决定的;但是明朝拖不了太久,则是明朝内部的种种混乱之情态——这比清朝的问题严重得多。

当然,按照清军围城的时间跨度,已经有一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明朝真的能够把握好机会,也不是不能从中获得一个对明朝有利一些的结果。

只不过,看样子,不是地方作战本身出了问题,就是中央朝堂出了问题,或者两方都出了问题。

【在崇德六年三月,也是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军夺取了锦州城外城后,锦州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彻底断绝,难以获得其他补给等。】

【因此,祖大寿开始向明朝朝廷上疏,请求援助。他表示,锦州城内的粮食只剩下一个月的份量了,用来喂马的豆子等饲料更少,连一个月的量都不够。且以现如今锦州城的防守情况来看,一旦清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的话,很有可能会让锦州城失守。到时候,就不是锦州城一城的问题了,还会牵连到同样在关外的松山、杏山等地。】

【这其中的求援意味非常明确,朝廷收到后,明思宗更是急迫非常。】

【他迅速下令,要求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带着他麾下的一干将领,包括吴三桂、曹变蛟、马科、杨国柱、唐通等人,率领号称十三万的大军,即刻出关,在宁远会合,尽快解决锦州的危机。】

【这十三万兵马,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名头,这实际上是明朝现如今还剩余的所有精锐。换言之,明思宗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这一次对清军的作战上。】

【或许,按照他的想法,这就类似于背水一战,倾尽明朝之力,暂且解决掉清朝的威胁,转头就能回到国内处理那此起彼伏、绵延不断的农民起义了。】

【没错,此时明朝境内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让明思宗焦头烂额——情况已经远比之前崇祯十一年的时候糟糕的多。】

【经过数年的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虽然有过被追缴到只剩下几个人逃窜山林的境况,但因为明朝此时民间生存情况的恶劣,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重新拉起一支队伍。】

【李自成先是攻下了洛阳,并干脆处死了明神宗非常宠爱的一个儿子福王,又是借着中原大旱的机会开仓放粮,让自己的队伍迅速壮大;张献忠则跑到了川蜀境内,所向披靡;而在别的地方,如山东等地,又有其他的农民起义应运而起,明朝的一些运河等关乎京师物资补充的渠道,都被笼罩在可能断绝的阴影之中。】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昭沉默了半天,最终道:“福王,明神宗确实挺宠爱这个儿子的……”不说将这个儿子封地放在了洛阳这么一个自古以来就一直非常关键又比较富庶的地方了,就是这个封号……

福王,真真是简单直白,又非常明确。

赵匡胤冷哼一声:“这个明神宗干的事情可真不少。”嘲讽了一句后,他又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明朝此时的状态上,“明朝内部竟是走到了这般境地——明思宗登基初期他到底做了什么?”

明朝,虽然确实已经是千疮百孔,但是在明思宗登基初期,看起来也不是不能再拖一拖的样子。那么,明思宗既然想要励精图治,那他究竟有什么相应政策?

虽然不是非常清楚明朝的具体弊病,但是不少王朝的末期情况都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如,朝廷国库没钱,但是百姓的税赋又非常沉重;如军队没有军饷,但是除了朝廷没钱外,官员将领大量贪腐……

而到了这个地步,想要挽回,并不容易。当然,如果有什么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以及相应的手腕,也不是完全不能试一试——不过,明思宗他确实是向着这方面做的吗?

这赵光美则为明军捏了一把汗:“虽然明军看样子在人数和火器等方面都比清军高出一截,但是速战速决这个方案……”不怎么合适吧,“而且这个洪承畴,之前他不是还在明朝内部镇压李自成等人吗?”

怎么现在,这个洪承畴就变成了统管辽东事务的蓟辽总督了?

赵光美对于军中各个将领的派系争端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就像大宋,有他兄长压着,大家还能相对比较和睦地相处,但是即便如此,他兄长也不会随便将一个地方的将领调到另一个地方去——这些空降的将领,与当地的军队的磨合就是一大问题,这不仅是指挥习惯、作战风格的磨合,还有利益分配的磨合。

辽东,一看就知道这地方的军队已经有了自己的各种派系,突然让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

【此时的蓟辽总督是洪承畴。】

【洪承畴,他本身是科举出身,万历四十四年得中进士,但随后就有许多时间与军务打上了交道。天启七年,他被升任为了陕西督粮参政,是的,陕西。】

【也因此,在随后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洪承畴迅速参与到了镇压之中,并且屡立战功。彼时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的镇压方针是,既要剿、也要抚,且还要以抚为主。但是洪承畴却持有相反意见,他坚决剿,并且还杀降。】

【事实证明,杨鹤的方针是行不通的。随后,杨鹤罢官入狱,洪承畴被明思宗任命为陕西三边总督,当时是崇祯四年。】

【在洪承畴的坚决剿杀下,农民起义渐渐走入低谷,不少起义军被洪承畴派兵镇压或剿灭。到了崇祯十二年,李自成也仅剩下了十八人,逃入了商洛山之中。】

【有了这些功绩打底,明思宗便认为洪承畴是一个搞军事的好手。恰好,崇祯十一年,也就是崇德三年,清军再度入关,于是,明思宗觉得,此时国内可以稍稍放一放了,没大事了;洪承畴,不如就去辽东处理皇太极吧。】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不光他本人被调到了辽东,连他手下的一批陕西将领和兵马,也随着他到了辽东。】

【此外,近些年来,历任总管辽东事务的官员,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结果”:熊廷弼被斩首后传首九边,孙承宗没死但是最终免职,袁崇焕干脆凌迟处死……不管这些人到底本身有多少错处,以及被认定的罪名如何,从总体的任职情况而言,辽东属实是一块烫手山芋。】

唐朝,贞观年间。

作为一个亲自领兵打仗的皇帝,李世民对于明思宗这样的任命确实感到了一些无语:“洪承畴,确实军事天赋很高。但是这样的直接调任是说明明朝确实没有多少人选了?”

洪承畴的功绩不假,他对李自成等人的镇压效果也是真的;但是,就这么直接将他调任去了辽东——这么一个时刻面临关键战事的地方,明朝,或者明思宗,是真的找不到其他更合适也能获得自己信任的人选了?

别的不说,明朝内部的这些农民起义,完全就不是“可以稍稍放一放”的情况啊,这分明是下一波更大规模的动荡之前的平静,是在酝酿的时期啊。

洪承畴以及他的亲近部下调走后,明朝内部又由谁来处理?——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前面说的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李自成、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起义大潮了。

大臣们则是对明朝经略辽东事务的官员的结局唏嘘不已。

熊廷弼的情况他们不知晓,孙承宗如果硬要说的话,也不能说没有在决策上的一些失误;袁崇焕呢,他也确实是干了一些不太合规合法的事情。都不算清白,都有罪过,但是这样高的折损率,是不是真的有点高了……

——不是,明朝现如今的境况,除了那些真的大逆不道或者有杀鸡儆猴作用的臣子外,这些真的有能力有水平的将领,不能让他们贬职或者到其他地方戴罪立功试试?

这么杀杀杀、罢官免官也不是什么最好的处理方式吧。

房玄龄等人对视一眼,一个想法猛然浮上心头:明思宗,他究竟是在辽东负责人这一官职上这么大刀阔斧或杀或罢,还是许多官职都是如此?

如果是前者,那这辽东何止是一块烫手山芋,分明就是死亡通知书!

如果是后者……啊这……

【洪承畴到了辽东之后,也是做了一番工作的。】

【首先,他加强并加固了关宁锦防线,并且组织练兵,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又尽力将各个关隘和驻屯地连成一片,以便随时联动支援。】

【而在崇德五年、崇祯十三年皇太极派兵围困锦州后,明军在洪承畴的调度下,虽然没有大规模与清军发起交锋,但小规模的交锋作战中,明军倒也没有彻底落入下风。】

【如,五月的时候,宁远总兵吴三桂带兵清军在杏山北面交战,先胜后败;

七月的时候,洪承畴亲自带着曹变蛟、山海总兵马科等人与吴三桂和辽东总兵刘肇基会合,并且在杏山北面的黄土台与清军作战,最终获胜,进入了松山;】

【而洪承畴在这段时间中,则一直在分析整体情况,最终他认为,此时的明军不适合直接与清军进行大规模作战,而应当积累实力,等待时机——其中,积累实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保证粮草充足。】

【于是,他派人大举向关外的锦州、松山、杏山、塔山运送粮草,等到九月份的时候,明军在关外囤积的粮草已经相当之多,甚至可以延续到第二年的三月左右。】

【这样的准备显然算是比较充足了。】

【而入冬之后,洪承畴认为明军依旧不能做到真正击败清军,与其在关外空耗,不若暂时回到关内,等到来年再说。】

【于是,大部分明军退回了关内,留下了吴三桂的兵马以保证关内关外的联系畅通。】

【而就在第二年,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清军终于取得了一个突破性进展:拿下了锦州城外城。】

【如此一来,祖大寿等不了了,他向朝廷上疏求援;而朝中的明思宗也等不了了,他开始催促洪承畴。】

隋朝,开皇年间。

杨坚虽然也觉得明朝现如今估摸着不怎么能够长久的支撑下去,毕竟这么多人驻扎在辽东,人吃马嚼,这些士兵又大多时候是要完全依靠国内的粮草供给,而不能做到只依靠自己屯田自给自足。

而这样的需求,放在明朝这样国内天灾泛滥、人祸四起的地方,那可真是能要了命——要不是朝廷供不起,要不就是朝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扭头对百姓一味地加高赋税……

当然,洪承畴这样的稳扎稳打、不轻敌冒进的做法,也没有错,毕竟此时辽东的这十三万兵马,那就是明朝赖以生存的根本兵力,要是一次轻敌冒进,全折进去了可怎么办?——当然,皇太极肯定是抱着这样的打算的。

他思来想去,针对这一问题,只能叹口气:“明朝朝廷确实有着支撑不起的风险,而洪承畴也绝对不能轻敌冒进。虽然不能长时间拖延下去,但是明思宗更不能因此就开始着急,乱了分寸。”

不能过长时间的拖延下去不假,但是这不意味着不能稍稍等待一些时间,以掌握主动权;相反,若是一旦明朝中央过于着急,指挥失当,那么才会将整个明朝都送往万劫不复的深渊。

历史上那么多战争案例,有不少明明还有机会,却因为着急或者慌乱而走向了无可挽回的。

独孤伽罗也赞同这一点,但是要说等不及这件事情……“我看明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内部就没有人能够处理那些起义了?”

之前,有洪承畴处理,几乎将这些个头领逼入绝境;但没过几年,居然又走到了这样大的声势?纵使有着天灾等原因在,但是整个明朝朝堂中真的除了洪承畴,就没有人能够比较有效的镇压住了吗?

这完全不合理啊。

又不是有才之士都跑去皇太极那边了,或者都投到了李自成这些人麾下。

杨坚也不理解,按理来说,这么大的一个朝堂,此时还没有倒下,怎么着都应该能找出几个人选——即使不能真正消灭这些起义军,起码也能让他们在这明朝与清军作战的关键时期安分一点吧。

他想了想,又想起来了之前明思宗的一些操作,神情不由得开始微妙:总不能是这些人都被明思宗下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