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宋,绍定年间。

和窝阔台一方的震惊无比、甚至宛如接到了晴天霹雳一般不同,南宋朝堂这里,对于这个消息就是纯粹的兴奋之情了。

——阔出是窝阔台的儿子,是中路军的最高统帅,他突然死了,蒙古中路军的进展是否会暂缓?有没有可能暂停行动?毕竟,就连西路的阔端都又退出成都府了。

就算窝阔台再下令让中路军继续行进,但在他下令之前,怎么着也会有一段军中上报消息、窝阔台下令、命令传达至军中的空档期吧?

再次一些,蒙古军就算还是打算继续入侵大宋,但他们换了统帅,作战思路和风格也多多少少会有些改变……

西路的阔端退出了成都,朝廷在四川地带的压力就会减轻一些,不用纠结着到底还能调动哪里的兵马前去支援;中路阔出死了,大宋也能找到一些空档,借此让己方更进一步。

嗯,要是阔端也能像阔出一样,突然死了就好了。

已经有人开始在心中这样设想。

还有人则是据此开始思考蒙古的内政问题来:现在这个窝阔台有几个儿子?他最看重、喜欢哪个儿子?是打算遵守传统传位给幼子,还是立一个继承人?阔出能否及得上这个位置?……

【阔端在太宗八年这一退,就暂且退出了川蜀地区。】

【当然,这并不是最终的结局,其后阔端又将会有再次入蜀的作战,不过那要等到太宗十一年了。】

【而在中路军方面,阔出突然身亡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小,是因为中路军并没有因为阔出身亡而停下既定的脚步,也没有因此乱了阵脚;大,则是因为阔出身亡虽然对于此次中路军南征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对于大蒙古国的后续发展有着不算小的影响。】

【阔出出兵南下是在太宗八年正月,自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州)一带南下,兵锋直指襄樊,更打算沿着汉水向荆湖一带进军。】

【关于阔出出兵南下的唐邓之地,在先前其实也并非蒙古所属,而是宋朝领土。】

【在太宗六年、也是宋朝端平元年,宋朝打算北上收复三京的计划失败后,宋理宗便开始命人加强边防。他让赵葵措置河南京东的营田边备,而让全子才来负责唐州、邓州、息州(河南息县)三地的营田边备;同时,又将赵范调任为了京湖安抚制置使兼襄阳知府。】

【到了太宗七年、端平二年时,赵昀又任命孟珙为襄阳都统制,训练了一万五千人的精锐士卒,之后将他们分别驻防于樊城、新野、唐州、邓州等地,作为汉淮防线的补充力量。】

【纵观以上,看起来赵昀已经在北上失败以后尽力构建宋朝的中部防线了,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实际上,这些举动有没有成效呢?】

【再好的计策,再好的布局也要依靠人来执行,先不说赵昀这一套布局是否充分,只说已有的布局中,他选择的执行人选中有不少就是真正的巨大的问题所在。】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所以,识人用人可是一门大学问。”刘恒回想自己从登基到如今的一次次任用大臣,选择心腹,设置各地官员,感叹道。

先要识人,然后要用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种方面的能力可以不高,甚至可以没什么这方面的能力——只要一辈子没有什么大问题,普普通通一生也就这样了。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如果不会识人用人,那基本上也就很快就能迎来人生的终结了。起码,是政治生命的终结。

而这两种能力还是缺一不可:识人是基础、是开端,没有识人之能就很难有后续的发展;用人同样是根基,什么人适合什么地方,什么人是自己、是国朝所需……

就像大汉现如今被他弃置或暂且放到一边的臣子中,有一部分是完全不能任用的类别,还有一部分却并非没有才华,只是不适用于当下所需。

“这边赵葵、全子才、赵范、孟珙,总共也才出现了四个人,阔出是自唐邓之地南下,那就暂时和在河南、京东一带的赵葵关系不大,孟珙主要是训练士卒……”刘启算着这几个人,神情中难言惊愕,“也就是说,这四人中,最少也有全子才和赵范两人出了问题?”

共有四人,最少两人出问题,这概率有点太高了吧。

刘启目瞪口呆之余,对赵昀的识人用人水准深觉不妙:“如果这就是赵昀的一贯水平,那日后他在中央和地方任用的官员……”

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宋朝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别的不说,他可还记得,这个赵范在最初可是与赵葵一同上疏大力赞同北上收复三京的,算是赵昀眼中的自己人。赵葵的情况在前面已经有所展现,赵范又会如何?

而若是这就是赵昀挑选心腹重臣的眼光和标准,日后朝中这一批老臣退下之后,他的重臣……

刘恒对于刘启的推断表示了赞同。

【太宗七年七月,在阔出正式出兵南下之前,口温不花先行自此南下,开始进攻唐州。】

【听闻了这个情况,作为唐州负责人的全子才当即遁走,跑到了襄阳,也就是赵范这里。】

【到了襄阳之后,赵范也不知为什么,并没有立即让全子才等人回去或者到附近地区加强防守,而是让几人痛饮半月。】

【此时,赵范还调遣了德安守将王旻前去支援,但到了最后王旻也没有率军前去。】

【很快,唐州陷落——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唐州实际上也是一个举城投降的州府。】

【而这就又要说到赵范的问题了。】

【赵范走马上任后,“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渊、黄国弼数人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备,一切废弛。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放在唐州,就表现为了守将杨侁和统制军马郭胜的矛盾。五月,杨侁跑去向赵范说郭胜“心怀异志”,郭胜虽然不知道杨侁说了什么,但是鉴于二人多年矛盾,他压根就没觉得会发生好事。随后赵范召他前去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郭胜的反意开始坚定起来。】

【六月,郭胜得知了杨侁做的事情,便立刻开始行动。初六,他杀掉了杨侁,并闭城。又派人向蒙古报信,请求援助。】

【而赵范得知消息后,便是派了全子才等人带兵前去。结果是,听到蒙古军队到来的消息后,全子才立刻南遁。】

【唐州被攻克后,口温不花继续南下,向枣阳(湖北枣阳)前进;七月二十三,枣阳告急,但是赵范并没有派遣援兵的意思。】

【随后,枣阳被攻克,而由于赵范不派援兵的行为,“京西诸郡俱叛”,光化军、均州(河南禹县)等地纷纷开城投降。】

南宋,绍定年间。

赵昀眼前一黑,他完全不能相信这是自己看中的人才的表现。

“仲武怎么会这样……”他不是赵方的儿子吗?赵方公帅边十年,以战为守,合官民兵为一体,通制总司为一家,使朝廷无北顾之忧;赵范作为这样一个大才的儿子,怎会表现如此?

赵昀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视赵范赵葵兄弟为自己的重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在朝堂中,他们算是一批愿意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新臣,同时他们和自己一样是郑清之的学生;另一方面,自然也是看重他们二人的家世出身。

赵方的儿子,即使没有他那般大才,也当继承了不少吧?

再有他们继承自父辈的势力人脉,也算是不小的一股力量。

至于说将赵范派遣到襄阳,同样也是因为赵方——当年,赵方就是长期担任过京湖制置使兼襄阳知府,在襄阳一带素有威望。

但有着赵方的言传身教,有着赵方在这里打下的威望,赵范到底为什么表现出的水平这么差?先是“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还不关注边防建设——自己把他派过去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加强边备吗?!

结果“民讼边备,一切废弛”,还有着严重的内斗问题,“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从后面郭胜和杨侁的矛盾来看,赵范仿佛是压根就没有进行什么调停治理措施。

再看看他倚重的那些人,现在看来就不是什么能够真的派上用场的。

最后,还完全不派遣援兵,将大宋边境彻底拖下了水。

史弥远同样在思考这些问题,他已经得知了神迹中自己的死期和死因,自然要对此多做打算。

但是……他瞟了赵昀一眼,他自己扶持的赵昀,当时就是为了避免赵竑上位之后可能对自己进行的发难——但是他也着实没有想到日后赵昀能做出这些大问题来。

嗯……皇帝如今这副样子,想来也难以补救,毕竟郑清之都担任了他的老师了。而自己素来比较看好的郑清之此刻看起来也不是一个担得起大任的。

看来,大宋现在还是离不得自己啊!自己务必要保重好身体,为大宋尽忠才是。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成吉思汗看到赵范的所作所为,充分认识到了此人的能力和心性,不由大喜:“如此一来,襄阳也已入我大蒙古之手!”

虽然现在襄阳还在宋国那里,但是看赵范的行事和能力,被他们蒙古大军夺下,也不过是早晚的事儿——说不得,还不用他们费多大的力,襄阳自己就能像是唐州一般直接归附呢!

而大军一旦夺下襄阳,那对于攻下宋国之事,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随后,便是口温不花转向东路,中路军阔出又重新派人在太宗八年时南下。】

【这段时间阔出并没有派兵攻打襄阳,在他看来时间还没到,襄阳毕竟是一方重镇,城池坚固,是宋朝多年来倾力打造的一块防守要地。】

【因此,阔出此时是在派兵攻打襄阳周边地带。】

【而此时在宋军襄阳内部,又出现了新情况。】

【首先,赵范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统合诸部的能力,就连宋军内部的各个将领之间他都不能有效联合,更不要说此时襄阳一带的情况更加复杂——在金朝灭亡后,宋朝整编了一大批金朝的士卒,将他们组编成了新的军队,就驻守在这一带防线,为宋朝效力。】

【但是赵范本人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军队,不论是镇压其中有异心的分子,还是稳定那些愿意为了宋朝搏杀的士卒将领。】

【而襄阳的百姓和宋朝本身原有的军队对于这些军队的疑虑也不少,更是有将领出于怀疑和夺权的心理而挤压这些军队的生存空间。】

【于是,不论是早有反意,还是被挤压至此,黄州的克敌军反叛了。】

【反叛之后,一部分克敌军的士卒就到了附近的德安,也就是王旻镇守的地方。王旻把这些人招安了,又把他们带入了襄阳。】

【这些都是在太宗七年的事情,从这时候起,襄阳内部就埋下了不稳的种子。】

【八年二月初五,镇江都统李虎带着无敌军到了襄阳,便打算剿灭克敌军。被王旻招安的这一些克敌军的士卒便愈发开始不安。】

【二月二十,赵范带着王旻、李虎、杨茂先等一众亲信在自己的府中宴饮,大醉极欢,达旦而罢。】

【二十一日半夜,克敌军开始动乱,四处纵火,又持刀劫掠,二十三日大火才熄灭。】

【赵范下令,凡是背心处有着克敌军的红月记号的人尽皆斩杀,但是混乱之中,刀刃乱下,不少无辜之人因此身死,却也没有能够将克敌军消灭干净。】

【不久,火势复起。】

【见情况不妙,赵范便和李虎等人一同从西门潜逃,连制置司的印鉴都没有带走。】

【随后,三月,襄阳城便归降了蒙古。】

【这对中路军来说,可谓是一份大礼。】

【对于宋朝而言,就是再坏不过的消息——是日,江北忠卫军亦反。】

【大抵襄州之祸,萌于赵武仲之来,成于王旻招纳克敌军,激于李虎无敌军之至。自岳武穆收复,凡一百三十年,生聚繁庶,不减昔日。城池高深,甲于西陲。一旦灰烬,祸至惨也。】

金朝,天会年间。

“襄阳居然是这么被攻下的……”完颜宗干喃喃,他是当真没有想到过,宋国那边重视无比的襄阳居然是这么没了的——大金虽然也攻下了襄阳,但完全是实打实地经过了作战才拿下的。

现在看来,一个优秀的敌人带来的危害,可真是不一定能比得上一个一直在出昏招拖后腿的自己人。特别是,宋国这时候在襄阳,拖后腿的还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宋国必须力保襄阳一带,”完颜晟看得很清楚,按照宋国那时候的防线建设,一百三十年,襄阳就是实打实的防线根基,没有襄阳,宋国的江淮地区就危在旦夕,“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真没想到宋国居然能派出这样的人来镇守此地。”

大金对于中原的研究也不少,襄阳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又有汉江经过,完全就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而多年来对于襄阳的重视,也让襄阳城防的建设一直没有停下……果然,坚城往往破于内啊。

————

————

“大抵襄州之祸……”这段出自周密的《齐东野语》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