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朝,天会六年。

“哇哦——”金朝众人看到宋国在杭州发生兵变,都不由发出惊呼。

此时神迹中的时间已经来到天会七年,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未来之事,因此众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又提高了一截。

却没想到,在看到他们大金勇士因为天气和各种原因,没能继续追击康王之后,来到杭州看似是逃出生天的康王居然就要面临这样规模浩大且暂时根本难以阻止的兵变之事。

这可是兵变啊!还是杭州的大部兵马都参与其中的全盘兵变!

宋国的每一个变故、每一次动荡,都是他们大金最好的机会。而这样内部堪称翻天覆地的动乱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碰到的,大金若是想要自己的敌人发生这样的事情,日夜祈求神灵都未必能够见效。

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合该让大军趁此进攻杭州,说不定就能抓住赵构呢?

若是大军整个出动速度不够,那也可以就像进攻扬州一样,先分一支精锐骑兵深入宋国,留下大军在后面逐个解决可能产生威胁的城池。

趁着杭州兵变,让大金勇士将杭州城围住,随后在他们精力都在兵变上的时候攻城杀入其中……

这样一来,根本不用担心那个康王继续逃窜。

立刻就有人开始规划下杭州的战略:“这个兵变是哪天来着?”

旁边有人也在思考这件事,立刻答道:“三月,三月初五。”

“不过,要是我们能在康王南逃之前抓住他,就不用思考这件事了,康王也不用担心自己面对兵变该如何是好了。”另有人笑道,“这是我大金对康王的诚挚帮助啊。”

还有人道:“看来康王到底还是昏德公的亲生儿子,是重昏侯的弟弟,是地道的宋国子孙。”当时康王初次进入他大金军营之时的表现,几乎让人觉得他压根不是那宋国的宗室子弟,更不是昏德公的血脉。

唐朝,贞观年间。

“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尉迟敬德做出评价,“虽然苗傅等人成功让皇帝推出了康履来平息军民之愤,但是若是他们到此就觉得大功告成万事大吉,那就差多了。”

不评价苗傅等人的兵变到底有几分是真的忠君爱国,有几分又是想要顺势扩大权力,总之,他们若是就此罢手,后果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要么就不要做,要么就要做绝——都逼迫天子了,如何还能指望天子掌握权力又看你顺眼,愿意善待于你?这世上就没有这样的天子。

【赵构觉得,苗傅等人应该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也应该懂得君父的不易和心情。】

【但是显然,苗傅他们并没有如他所愿——他们或许明白赵构的所思所想,或许不明白,但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就此后退,而是更进一步!】

【苗傅这一次都不是将赵构和内侍的脸丢下了,他是直接将身为皇帝的赵构的脸面彻底撕扯了下来。他当着城楼上的赵构和文武百官及侍从,和他身后的跟随他起事的将领士卒,直接道:“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

【渊圣皇帝就是被金朝已经送到北方长期旅居的宋徽宗赵桓。】

【这句话简直击中了赵构内心深处最为不愿意提及的内容。虽然大家都知道,那渊圣皇帝赵桓回来的可能性堪称万中无一,没有人会真的觉得赵桓有朝一日还能归来。这也是大部分人推举赵构即位称帝的原因之一。】

【但是,赵桓回不来归回不来,可他的存在就是一个明晃晃的事实:不管如何,当着所有人的面被赵佶传位的,有正统皇太子名分的人不是赵构,而是赵桓。】

【因此,对于赵构而言,虽然他也知道赵桓赵佶基本上不可能回来,但是他也绝不愿意有人拿这件事去说;当然,在有心人想要攻击赵构,这一点就是始终不会被放过的。】

【赵构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不过在这个时候,面对这样强势的局面,他还是非常清楚该当如何的。于是,他派朱胜非缒出楼下,和苗傅等人商讨谈判。】

唐朝,贞观年间。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李世民思考着自己若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必然不会如赵构一般把这件事变成什么禁忌之语,或者什么要害命门。不说别的,赵佶和赵桓那两人值得他这般担心忧虑、日日惦记吗?根本不值得。

何况,赵构这样确实是临危受命、于危难中紧急登位没错,各方面程序上确实差了一点。但这一点点程序有那么重要?李世民并不觉得。

历史上多少建立功业的帝王的登基手续其实都没有那么十全十美,但这样的瑕疵耽误他们扬名青史了吗?耽误他们功业卓着、无可匹敌了吗?耽误他们为人称颂、被永世铭记了吗?都没有。

就连李世民自己,都必须承认自己的登基程序是有瑕疵的,而且是不小的瑕疵——赵构那什么父兄被掳以致临危受命登基称帝,和李世民的瑕疵比起来简直都不是事儿!

“说到底,还是赵构这个人心有畏惧,他不是畏惧不可能回来的身上还背负北宋灭亡的污点的赵佶和赵桓,他是畏惧自己,因为他无能,他胆怯,他不可能达到宋朝军民的心中所望——可他偏偏又是因为宋朝军民心有所望才能够登上帝位、掌握这一系列从前没有过的权力。”

李世民完全不觉得赵构有什么能够带领宋朝光辉起复的可能。

宋朝的大臣军民对于这么一个危难之中的皇帝的要求很高吗?并不。他们多半想的只是皇帝能够最终还于旧都,让大家回到汴京,根本没想着皇帝一定要收复河北河东;甚至他们还能继续退步,只要皇帝坚决抗金、给奋战的将士和受难的百姓以支持就可以。

但赵构连这点要求都做不到。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赵构自己心里清楚,所以他对这方面无比忌讳。

“如果说赵构不当为帝,那苗傅这些人打算推举谁?赵构的儿子?他儿子多大?而且要是他的儿子,那他迟早能够动手脚搞复辟……”程知节对于后续的发展还是挺好奇的,“不过这几个皇帝应该都是那宋太宗的子孙吧,倒不如推一个太祖子孙上位?正好前段时间他们还弄丢了太祖神位。”

越想,程知节越觉得自己的思路非常正确,逼迫赵构退位没问题,但再拥立他的儿子有什么意义?要做,还是搞个大的,直接推举太祖子孙登基就对了!反正这皇位一开始不就是太祖皇帝创下的基业嘛。

再加上前段时间丢失的太祖神位……怎么说不算是天意呢?

【这时候,苗傅迈出了第二步:要求隆佑太后、也就是元佑太后垂帘听政,并派遣使节与金朝议和。】

【这好办,赵构当即写下诏书,请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至于与金朝议和的事情,不用苗傅等人要求,赵构自己就已经去做了。】

【诏书写好,赵构松了一口气,这样总该可以了吧?连太后都重新出来垂帘听政了。】

【然而,诏书出示后,苗傅和刘正彦问诏不拜,他们迈出了第三步:“自有皇太子可立,况道君皇帝已有故事。”虽然确实是要隆佑太后垂帘听政,但他们要的与她一同执政的皇帝可不是赵构。】

【随同起事的张逵则补上了最后一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之事,当为社稷百姓。”随后,他代表苗傅等人露出了最终的獠牙,图穷匕见:“天无二日。”】

【有皇太子可立,且“道君皇帝已有故事”,还“君为轻”,最终又是“天无二日”,天下没有两个皇帝并立的——那还能是什么意思?“上不当即大位”啊!】

【赵构还在城楼上不知道苗傅等人的话,但在城下、与苗傅等人交涉的百官可是听得清清楚楚,闻言,大惊失色。】

【这是要改天换日!】

【官员们回到了城楼上,面对赵构的问话,俱都不敢对。只有时希孟简单概括了一下:“有两种方法:一则率百官死社稷;一则从三军之言。”】

【而通判章谊则非常不满,还斥责了时希孟的话,不过是后半段:“此何等语也!三军之言,岂可从耶!”】

【赵构没有管这些,他觉得这时候必须要让太后出面了。】

汉朝,元狩四年。

大汉众人原本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苗傅等人按照计划,一步又一步,步步逼近,最终以军力、以名望、以社稷百姓的名义逼迫赵构仿道君皇帝故事传位皇太子,并让隆佑太后垂帘听政。

实在是精彩极了!

当然,他们都很清楚这就是那宋朝的事情,放在大汉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最起码在此时,在随后的几代君王时期,是不可能有的。要说最接近的,或许就是景帝时期军功贵族们借助八王之乱逼迫皇帝退步。

但当年的事情的结果如何,所有人都看到了。

于是,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但又划分的清清楚楚,还有人看到兴起之时甚至想要为苗傅喝彩——“什么玩意儿?三军之言有什么问题吗?三军之言怎么不能听从了?那可是三军整体的意见,难道这不够?”

说话之人正是一个此时身为武将的大臣,他本来看得高高兴兴,此时这份愉快就在瞬息之间转为了不满和愤怒,还有对那个叫章谊的人的厌恶。那可是三军的意见,而不是一两个将领的私人观点,三军之意,居然还不值得听从一二?这是飘得太高了吧。

在场的其他人并没有对这名将领的出言有所反驳,他们对于章谊这句话同样不满厌恶。这些大臣中有人自己就是将领,有人则是亲属中有人从军,还有人或许并没有从军的亲戚,但他们也绝不能算做什么纯纯粹粹的文人。

这样的身份和认知,让他们根本不可能与宋朝的文臣们达成什么跨越时空的一致。

早知道宋朝对此已经形成了习惯,但真没想到有人到了这个地步,居然还认不清现实,或者说就是觉得士卒将领的意见无足轻重。

呵呵,你们瞧不起三军,三军迟早能让你们感受到三军的重要性。

【随后,隆裕太后出面了,朱胜非等宰执跟随在侧。】

【苗傅和刘正彦等人这一次没有再做什么,而是恭敬大拜,虽然话语中一如既往:“今百姓无辜,肝脑涂地,望太后为天下主张。”】

【太后并不希望赵构就此被逼退位,也不想要宋朝再出现什么动荡,同样也不愿意就此被苗傅等人逼迫。于是她为赵构辩驳,招致金朝并非赵构之过,而虽有谗言,但现如今已经驱逐了汪伯彦和黄潜善,已经没有问题了。】

【苗傅等人自不会退让,隆裕太后便同意垂帘听政。】

【但是这显然不够,苗傅等人“必立皇子”。隆裕太后同样不愿,不仅因为上述的那些原因,还因为此时金朝虎视眈眈,而皇子年幼——方才三岁而已。】

【但显然苗傅和刘正彦等人更为坚定,也更有把握,在拉扯中,先是说“今日大计已定,有死无二,望太后早赐许可”;后来又把三军将士都拉了出来,“三军之士,自早至今未饭,事久不决,恐生它变”。】

【就这么拉扯了数轮后,赵构决心退位,立太子赵旉为帝,让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不过,为了保证自己的待遇,赵构与苗傅和刘正彦立下四条约定:一是尊奉事皇帝如道君皇帝一般,供奉之礼,必须非常丰厚,也就是太上皇的待遇要给足;

二是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也就是苗傅等人名义上不能染指;

三是降诏完毕之后,将佐军士立刻解甲归寨;

四是禁止军士,无肆劫掠、杀人、纵火。】

【随后,赵构退位成为太上皇,皇太子赵旉登基,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宋朝,开宝年间。

“真退位了?!”赵光美对此其实并没有太多预料,他还以为赵构会坚持自己的帝位,然后想出个什么办法来逃脱此次灾劫。

赵德芳懒懒道:“不奇怪,这也是逃脱灾劫的一种方法嘛,他不还提前说好了自己的待遇吗。况且隆裕太后显然倾向于他,太子又不过三岁稚龄,真有个什么事情,最终不还是他重归皇位?”

不说别的,苗傅等人能够控制的也就是杭州一地,而大宋又何止杭州?远在前线边疆的数名真正的大将,带领着大军,就绝非苗傅和刘正彦能够抗衡——这几名大将难道就会想要认下几个在杭州的将领推动的改天换日?

不,他们只会举旗救驾,匡扶社稷,把赵构重新送回皇位,只要赵构没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