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朝初年。

“提议起兵啊……”刘邦看着李世民的举动,颇为赞赏。十几岁的儿郎,却能够对时局有了准确的把握,还能足够果断、下定决心,多少经历丰富的年长之人都做不到这些。

要么,是根本把握不准情况,完全不知道应当如何做;要么,是知道情况,但优柔寡断、左右犹豫,生生浪费机会;还有的,果断是果断了,但却是在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

他看着李世民,不由眼热:这样优秀的儿子,乃公怎么就没有呢?

同样羡慕李渊有这么一个儿子的,还有不少皇帝。

比如开皇年间的杨坚和独孤伽罗,由于他们距离唐朝十分近,加上自己的儿子们都是那副样子,夫妻二人更是十分心动。

【决定起兵后,李渊招募士兵、联络突厥和李密,保证了自己不受干扰。并定下了夺取关中,废皇帝而立代王(杨侑)的目标。】

【六月十四,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七月初五,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三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而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面对李渊的兵锋,留守长安的杨侑派出宋老生和屈突通阻击。】

【此时,正值秋日,雨水不断,行军的道路泥泞不堪,而李渊军队的粮草也有些匮乏了。雪上加霜的是,此时还传来了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的消息。

而能够带来确切情况的刘文静此时还在出使突厥,没有回来。】

【于是李渊和众人商讨对策,裴寂等人认为此时情况不利,应当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明朝,永乐年。

朱棣完全沉浸了进去,看到此处不由一拍大腿:“哎呀,这怎么可以?这可不行,不行。”起兵造反,怎么能够说退就退?何况,现在才刚刚起兵,军队也才出太原不久,还没打下多少功绩就退兵,对后面的影响可不好。

就说他自己,当时他从还是北平的北京起兵靖难,随后立刻就出兵攻打周边,要是他当时说退就退了,恐怕现在坟头草都几米高了。

对于此时不能撤兵退回太原这件事,所有有亲自造反经验的开国皇帝们都是赞同的。

不说别的,现在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导致难以行军,难道以后就不会有其他问题吗?况且,现在退回去了,隋朝的官员难道不会趁着这个时机做些什么,加强自己、打击敌人?现在退了,失去了这个机会,日后就不一定会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况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带兵造反却半路退缩,跟随起兵的士卒们也会产生动摇,士气不利。

汉朝初年。

刘邦对撤军也不赞同,不过,“关中啊,入主关中,这个目标很好。”虽然看起来隋朝时期的关中与他当年的关中已经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意义还是一样的。

别的起义军现在还在各个地方辗转,李唐若是能够抢先控制关中、都城,那可是领先了不止一步。

【当然,李渊最终没有退兵,退了,可能就没有日后的唐朝了。】

【得知李渊等人商议是否退兵之时,李世民极力劝阻:“\\\"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而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退军,那跟随我们一同起义的人恐怕就会直接溃散。而如果我们就想着守卫太原,那和普普通通的贼子又有什么区别!”】

【李渊并没有采纳他的话,仍旧打算撤军。】

【于是,李世民在帐外嚎啕大哭,哭声很大,传到了李渊的帐中。】

【李渊只能把李世民叫进来,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趁机输出观点:“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胜,退还必散……我哭,是因为死亡近在咫尺啊!”】

唐朝,贞观三年。

面对神迹中自己大哭不止的画面,李世民面色坦然。

没错,朕确实是有时候喜欢哭,这有什么?这不是大家、准确的说是他的心腹重臣和亲近之人们都早已知晓的事实吗?

反正,他哭也不是什么虚伪矫饰、做作假意,他的感情都是真实无比的。

而且,很多时候,确实也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不是吗?

长孙皇后在一旁轻笑。

武德九年。

神迹中李世民这一哭,让李渊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

二郎的确有些喜欢哭,每次哭的时候都感情无比充沛,感染力也很强,简直恨不得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为之恸哭。

那次犹豫是否撤兵的时候,自己也确实是被他的帐外大哭惊到了。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看点:“这个唐太宗的性格很有趣啊。”想看后续。

【有了李世民的劝谏,李建成等人不赞同退兵,李渊最终决定继续进军。】

【八月,阴雨停息,李渊开始攻打霍邑(山西霍县)。李世民率领轻骑奔到城下,激怒宋老生,诱其开门出战。】

【宋老生率领领三万人马出城,背靠城而扎阵。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结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结阵。战斗中,李渊率军稍稍后退,宋老生乘势攻击、离开城池。

此时,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散了阵势,从背后夹击宋老生。

最终,李渊获得大胜,斩首宋老生,挥兵登城,攻克霍邑。】

汉朝初年。

看着整个作战过程,刘邦不由愣了愣:“这个李世民的打仗风格……怎么感觉又是一个喜欢带领骑兵,然后自己带头往上冲的?”先前那个明太宗朱棣也有点这种风格。

明太宗是哪怕登基后御驾亲征了,还要带着骑兵自己冲的;而这个唐太宗呢,虽然这才是初期战役,可他又是自己先带轻骑直冲城下、又是带着两千骑兵冲向敌阵截断后路,这怎么看怎么又是一个骑兵冲锋的风格。

嗯,你们能打仗的太宗都是这种风格吗?

从这一战隐隐约约看出来李世民的作战风格的人有很多。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带领骑兵作战就情有独钟:“这个唐太宗的打法很棒!不过,也不知他以后有没有试试带骑兵来一场长途奔袭?”

搞运动战嘛,当然还是骑兵好,而最顶尖的莫过于带领骑兵来一场超远距离的长途奔袭——虽然这确实很费脑子,也很费身体。

卫青其实有些忧虑,他是带过骑兵打过奔袭战的,自然更清楚这种打法对身体的损耗。而如今霍去病一直在用这种打法,纵使他年轻力壮,但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可,这确实是最高效的作战方式了,霍去病也不会想要放弃,只能期望打下匈奴后自己这个外甥能有充足的时间休养一下身体。

【这一战,初步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个将领的作战能力,也初步展现出了他的战斗风格。】

【其后,李渊趁着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的机会,一路沿汾水(汾河)挺进,攻克临汾、绛郡(西临汾南、新绛),最终到达龙门(山西河津)。】

【九月,李渊围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山西永济)失败,裴寂认为不攻克河东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但李世民认为此时必须速战速决、应当尽快攻下长安。】

【李渊最终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困河东,自己带领剩下的主力挥师西上。】

【而此时,李世民被李渊委任率领西路刘宏基等人,沿渭水北岸迂回长安。】

【而李世民在一路胜利的同时,不断招揽义勇英豪,等到他到达泾阳(陕西泾阳县)时,麾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九万人;而等到李世民领兵攻打司竹园(陕西周至县)时,又有当地兵马前来投效,李世民的军队发展到了十三万。】

唐朝,武德九年。

回想起当时从河东到入主长安、平定周边力量的过程,李渊突然有些感怀刘文静起来。

当时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确实是一块儿硬骨头,啃了半天自己都没能啃下来。而若是就此放着不管、转身径直去攻取长安,也确实像裴寂说的那样,必然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劣势。

可,自己的时间实在不多,诚如二郎建议,当时他们毕竟是在造反,在一个地方拖延的时间太久可不行,要知道,当时隋军的主力可还被瓦岗寨拖着,要是等隋军主力回师,以大唐当年的力量,怕是起码也要脱一层皮。

所以,他最终留下兵力围困河东,但这还不够,刘文静被他派去据守潼关。

正是刘文静牢牢地守住了潼关要道,让屈突通无法援救长安,才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汉朝初年。

刘邦摸摸下巴:“这唐太宗对聚拢人心、收拢兵士颇为有心得啊。”

他关注的并不是李家一路高歌猛进,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并非李世民提议兵贵神速、必须尽快攻下长安,这一方面是事实,一方面李世民的风格之前也已经有所了解。

他更在意的,是李世民聚拢人心,包括普通百姓、游勇义士、以及各方地方势力。前面的过程中,李渊起兵是三万甲士,其后也必然会不断补充人员,但当他分兵给李世民时,大约也不会太多。

而李世民能够在这不算长的距离中将军队扩张至九万,其中固然有李家整体形势向好、势如破竹的原因,他自身对人心的把控也是关键,当然,也有可能是天赋。

而其后在司竹招揽当地势力,当然有着领头人见好就收、投奔大势的原因,可能够顺顺当当下来也并不简单。

刘邦的神色有些微妙,或许此时这个联想不是很准确,但他确实想到了韩信,韩信就总是能够拉起一支又一支军队,人数总不见少。

秦朝。

嬴政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这当然不是因为李家征战的问题,而是他看着李世民不断聚拢军队、普通游勇,联想到了大秦的情况罢了。

【十月初四,李渊到达长安城东,此时李世民、李建成、平阳昭公主等兵马都已经聚集起来,大约有二十余万。十四日,开始围城。二十七日,开始攻城。】

【十一月初九,长安被攻克。】

【进军长安后,李渊除了杀掉了挖了自家祖坟、毁掉宗庙的为首的阴世师、骨仪等人外,其余人都没有动。】

【十三日,他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而李渊自己则是担任唐王,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的眉头跳了跳,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李家祖坟被挖了?宗庙也被毁了?”这种事情,这,这着实确实实在是有些……

他和独孤伽罗对视一眼,都感觉有些糟心。这种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是文官武将们会主动去做的,很有可能是有着上面的指示。但问题是,到底是他们那个都跑到江都醉生梦死的儿子下的命令呢,还是这个留守长安的杨侑做的决定呢?

说实话,不管谁下的指示,他们好像都不太意外。

这更糟心了。

“算了,”杨坚重新把关注点投回神迹的内容中去,“李渊,确实有为帝的能力。”攻入长安,却只对那些挖祖坟、毁宗庙的首恶动手,连跟随的人都放过了——这种事肯定不会是只有阴世师这些人参与;而其余的长安百姓、高门世族都没有分毫受伤。

这样的心胸——最起码展现出来的心胸,足够了!

而他还能先把杨侑尊为皇帝,在他的军事力量和心胸展现后、也必然有人想要迎他为帝,但他忍住了,能够等待时机,这种心性也够了。

“不过,”独孤伽罗也敏锐地从这一系列事情中察觉到了那隐约存在的不和谐,“那罗延,你有没有感觉到,李世民确实优秀,但他还兼任京兆尹……”他们的儿子就并不和谐,对此也比较敏感。

“唔,之前神迹是不是提过,在李世民的一系列头衔里,”杨坚回忆,“朕记得,仿佛有一个是‘大唐宫廷政变的发起人’?”

————————————

————————————

这里不管对平阳昭公主还是杨广或者其他人都会说的比较少

至于说霍去病长途奔袭不停的作战方式,真的很伤身体,费身费脑子的,有观点就是说他死的早和这种打仗方式也有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