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2章 官

在这波谲云诡的世道中,只要张师爷能转变思想,诚心诚意地协助帮扶,往后之事便能有十足的保障,仿若那重重阴霾中透出了缕缕曙光指引前行。

张师爷心里明白,当下最为要紧的是给这位即将上任的未来县太爷想出一个既响亮又体面的官名,并伪造一系列履历。

毕竟,绝不能让“韩跃川”这个名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布告之上,那实在是太不成体统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整日苦思冥想,在那狭小的书桌前,时而紧皱眉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推演有无疏漏之处。

“韩跃川”这三个字谐音,取名叫“韩跃闳”吧!

“跃”这个字,蕴含着跳跃、飞跃的美好意象,象征着积极进取、向上突破,犹如那振翅高飞的雄鹰,朝着更为辽阔的天空奋力翱翔;“闳”呢,意为宏大、宽阔,恰如“闳言崇议”所描述的那样,寓意着此人怀有宏伟的志向和高远的见识,未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宏伟事业。

想到此处,张师爷不由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笔下如有神助,逐步补充完善这“韩跃闳”的人生经历。

随后,张师爷陪着韩跃川,携带一大笔沉甸甸的银子,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旅程。

此时,他们所在的县城正处于权力交替的微妙时刻,前任县太爷和师爷不知去向,职位空缺,这无疑给了韩跃川他们可乘之机。而且,他们出手极为阔绰,拿出的钱财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这使得一切进展得极为顺利,恰似顺流而下的船只一般。

一路上,具体事务皆由张师爷操办。

他那娴熟老练的办事风格,让人一眼便能看出,他是个在衙门中穿梭多年的老手,对其中的门道了如指掌。

每到一处,他都能与那些办事的官吏们谈笑风生,看似随意的交谈之中,事情便已妥妥当当安排妥当。

该办的事情都办理得差不多了,最后还剩下一件要紧之事——去拜望一下陕西承宣布政使。这可难不倒韩跃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银子的助力下,他精心装扮了一番,穿上崭新的衣袍,梳理整齐发冠,整个人看上去年轻英俊,仪表堂堂。

前去拜见之时,不过是讲些下去以后要奉公守法、勤政爱民的官话,这些话张师爷事先都详细教导过他,韩跃川原本就是读书人出身,头脑灵活,一听就懂,到了地方,几句得体的官话一说,这场应酬便顺顺利利地应付过去了。

办妥所有事宜后,他们带着那盖着大红官印、醒目写着“韩跃闳”几个字的敕命,踏上了归程。当然,他们并未大张旗鼓地打着旗号回县城,而是小心翼翼地先悄悄回到他的老巢——山寨。

山寨里的兄弟们得知他们归来,都兴高采烈地围拢过来,争着要看这张神秘的敕命。他们看着这张薄薄的纸张,眼中满是好奇与疑惑,实在想不明白,就凭这么一张纸,他们就能大摇大摆地走进县城,将那颗象征权力的官印握在手中,然后就能够凭着这颗印把子出告示、要钱、决定生死……这一切,是他们以往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韩跃川回来后,立刻与兄弟们聚集在一起商议。他们深知,山里这块地盘是他们的根基,不仅不能舍弃,还要设法拓展;他们这支队伍,是他们的立足之本,不仅不能解散,还要趁着这个机会发展壮大,作为日后的暗棋,以备不时之需。

商议妥当后,韩跃川开始挑选跟随他进县城的兄弟们。他要带几个信得过的兄弟进县城,帮他管钱管物,还要有一些人作为保驾的随从。最后,他选定了老二杜少陵作为他的贴身护卫,杜少陵武艺高强,为人忠诚,有他在身旁,韩跃川心里踏实;老三余挺足智多谋,就当智囊顾问,为他出谋划策;此外,还带了几个平日里与他一心,能跑能跳的好手,这些人都是真心实意跟着他干的。

从这以后,张师爷可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要向韩跃川详尽介绍这个县里的各种状况,比如各个当权人物的姓名、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和利害冲突,还得教韩跃川他们进城以后的生活习惯。这其中包含各种交际往来的礼节、规矩,举手投足间的仪容仪态,还有谈话时的技巧和方法。

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细节。张师爷心里清楚,进城以后,只要把几个重大的交际应酬和出头露面的场合应付过去,往后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由他这个师爷出面处理,到那时,事情就好办多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队伍里却引发了一些争论。

有些兄弟慷慨激昂地主张,韩跃川既然握住了印把子,就应当为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发声、办实事。要去劫富济贫,狠狠惩治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地主和为非作歹的土豪劣绅。他们言辞激烈地说道:“不然,我们这么多冤枉钱买个县太爷做什么?去县城里遭那份罪做什么?还不如我们在山里头真刀真枪地跟他们干,来得爽快一些呢!要是谁进了城,就去学那些坏老爷的做派,腐化堕落,帮着地主老爷欺压老百姓,去剥削穷苦人家,不管是谁,我们都绝不姑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这些主张字字都说到了韩跃川的心窝里,他认真聆听着,每一个字都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但是,这些话却让张师爷陷入了困境。实际上,他从心底里并不反对这些穷苦兄弟们的想法,不然,他也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他们干了。然而,他心里更明白,这个县城表面上处于大明的统治之下,衙门里坐着的虽是一县的父母官,但实际上,层层权力都掌控在地主老爷和乡绅们的手中。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劝韩跃川,在县城里行事,还是要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千万不能让那些人察觉出端倪。

只能先以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示人,不能把在山上当江洋大盗的那套作风表露出来。更不能做出越界的事,一旦露出破绽,那可就全完了。

要整治那些坏人,以后有的是时间,得慢慢来,就像用慢刀子割肉一样,虽然缓慢,但安全。

这些乡绅地主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聚族而居,即使杀了几个带头的,也无关大局,新的头目马上又会冒出来,若想在这灾年多救百姓,万万不可鲁莽行事。

可是,韩跃川他们坚决不同意与恶霸们同流合污,所说的和张师爷完全不是一个论调。这可让张师爷绞尽了脑汁,他和韩跃川他们反复商议,仔细琢磨,最后总算商量好了各自的角色设定,尽量做到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在不暴露的情况下为百姓做些事情。

比如当个特立独行的书呆子县老爷,得罪了人也好往回找补。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又仔细地约定好了以后往来联系的方式,这才出发。他们先是悄悄地前往西安,在那里精心购置了行李,穿上了崭新的官服。

一切收拾妥当后,便从西安摆出排场,大摇大摆地向这个县城进发了。

果然,他们受到了早就接到消息的乡绅地主老爷们的热烈欢迎。县城的入口处,搭建起了披红挂绿的欢迎彩棚,地上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好一片热闹非凡、气派恢宏的景象。

张师爷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将韩跃川介绍给在场的众人,大家一一见面相互问候。

韩跃川和他的随从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他们早就听闻过县里这些人的劣迹,早就想把这些家伙一个一个地抓起来,千刀万剐。现在,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家伙就站在眼前,他们却还要强颜欢笑,又是拱手,又是点头地应酬,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而那些老爷们呢,自然不知道站在他们面前、被他们毕恭毕敬欢迎的人,就是他们一提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的匪类韩跃川。

他们打量着韩跃川,只见他一副饱读诗书的模样,两眼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风度翩翩。一开始,他们还觉得这个新县令是个好糊弄的书呆子,可再一听他在寒暄中随口说出“小弟才疏学浅,初入官场,一切都得仰仗诸位大力协助,定当勤政爱民,不辜负重任和全县父老的殷切期望。”这样得体的话语,立刻就明白这新县令老爷不是那么好应付的,说不定背后有强大的人脉背景,想着以后办事,常利至少得增加两成,于是,对韩跃川更加敬重了。

简单的茶话之后,张师爷早就交代过,切不可和这些老谋深算的人深入交谈,于是,众人便起身前往县衙去交接。

乡绅们一声令下,几乘四人抬的大轿就被送到了彩棚外面。按照惯例,一般县令老爷是乘轿,随员骑马。可这位新来的县太爷却与众不同,他不赞成坐四人抬的大轿,而是要骑上高头大马进城。

这一举动,让欢迎的士绅、地主老爷们见识到了这位新太爷的新风采,一个个无不心生敬意。

韩跃川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前头,从草市街进城,沿着大街,直奔县衙门。一路上,老百姓们都站在街旁,好奇地张望着,看着这支威风凛凛的队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当韩跃川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张师爷一眼就看到了那张已经贴得发黄的告示,正是以百两纹银通缉韩跃川的通缉令。告示上还描述着这个江洋大盗的特征,说他长着大胡子,模样粗犷。张师爷不动声色地在韩跃川身边暗中指给他看,韩跃川望了一眼,不禁在心里暗自偷笑起来。这通缉画像和自己简直是天差地别,完全对不上号嘛。

就这样,韩跃川走马上任了。他在县衙门举行了一次简单的接风宴,听着官员们、乡绅地主代表们的欢迎和称赞,特别是收下了他们送来的真金白银,这场接风宴就算结束了。

按照过去的规矩,新县太爷还要去参加乡绅们的一连串宴会,特别是要主动地拜会本县第一块招牌人物——城南的肖家肖老爷,当面请教。

但这位新县太爷却宣称:要清正廉洁,一切宴会统统免除。

听到这个消息,有些老爷们就在暗地里嘟囔起来:“哼,说不定这是一个刚出炉的书呆子,将来恐怕有些棘手咧。”而另外一些人,比如商号李员外,就凭他过去的经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不屑地说:“你别看他穿那身官服,装模作样,有书生样又有匪气,明显只要用银子一贿赂,就全垮了,就要来低头认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