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馨看着跟胤禛挥手告别的弘昭,伸手牵着弘昭往矮榻那边走,“阿玛跟弘昭说什么了呀,弘昭这么高兴?”

弘昭左手摆弄着手中的玩具,抬着头高兴的炫耀着。

“阿玛说弘昭是最勇敢的巴图鲁,说汗玛法要去塞外,阿玛和十三叔、十四叔都要去,只能让孙儿这个巴图鲁来陪玛玛了。

还说额涅肚子里有小弟弟,额涅很辛苦,当初怀弘昭的时候也是这么辛苦的,让弘昭多陪陪玛玛,等额涅生下小弟弟,让弘昭回去照顾额涅和小弟弟。”

元馨用脸蹭了蹭弘昭的小脸,“玛玛的弘昭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那到时候十四叔也去塞外了,弘昭跟九姑姑一块读书好不好?”

弘昭点点头,“好,九姑姑可疼弘昭了。”

正巧静瑗和静珍从外头进来,静珍快走了两步,捏了涅弘昭的小脸。

“好你个小没良心的,就记得你九姑姑对你好,十二姑姑就不疼你了是吧。”

弘昭的小眼睛转了转,连忙抱住静珍,“十二姑姑坏,弘昭话还没说完呢,九姑姑疼弘昭,十二姑姑也疼弘昭。”

“这还差不多。”静珍嘴上说着,手下却没撒手,小孩子的脸真的好好玩啊。

静瑗看不下去了,“你少捏他的脸,等会捏红了,小孩子的脸最嫩了。”

静珍转过头,默默的盯着静瑗,“姐姐好有经验哦~”

静瑗难得心虚的拿扇子挡住脸,不跟静珍对视,“没什么,没什么。”

元馨也转过头,不去看两个女儿。静瑗的经验哪来的,在静珍身上练出来的呗。

咳咳,至于静瑗跟谁学的,自然是跟她学的。元馨也心虚一下下,谁能拒绝一个粉嘟嘟的小姑娘,像个水蜜桃一样的脸呢。

“额娘,女儿带弘昭先下去了。”

元馨叮嘱道:“去吧,他还小,别纵着他吃点心,你瞧瞧他来永和宫不过半年,是吃得个小肚溜圆。”

弘昭下意识的吸了一下肚子,又掉了下来,糟糕没吸住,弘昭有些尴尬的往静珍身后躲了躲,想借着静珍的腿遮住自己的身子。

静瑗沉默了,“女儿知道,会看着的,等十四弟过来接弘昭的时候,女儿也会叮嘱十四弟。”

静瑗和静珍一人拉着弘昭的一只手,朝殿外走去。元馨面容慈爱的看着三人的身影,则吩咐紫苑将这些年的造册取来。

从最开始被临幸到如今,已经有二十三年了,她也攒了不少的好东西,可惜都是些珠宝首饰,连张房产、地契都没有。

宫里现在最年长的格格就是静瑗了,不出意外册封公主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了,元馨心中不舍,却也不能一直留着她不嫁人。

这么些年策棱倒是依旧对着静瑗献殷勤,元馨也摘下了对策棱的有色眼睛,年纪大一点好像也不是不行,至少他守身如玉这么多年。

要知道策棱可已经二十八岁了,足足大了静瑗十一岁,可也总好过历史上和孝公主的额驸,丰绅殷德在国丧期间让小妾怀孕来得好吧。

元馨琢磨着,要不让胤禛给策棱递个话?算了,策棱身为喀尔喀蒙古的世子,求娶公主是一回事,若真的点名求娶静瑗,也不见得是好事。

胤禛回府之后想着安排一些土地做育种之事,汗阿玛在丰泽园里培养的水稻,比寻常的稻子要早熟两个月,这已经不是稀罕事了。

前几年汗阿玛就带领着群臣去看过了汗阿玛的试验田,长势喜人,只是这“御稻米”虽然早熟,滋味也不错,但产量却跟以往的水稻没有太多的差别。

这也就是至今为止,这早熟的“御稻米”却没有被推广出去,依旧只在几个皇庄种植。

胤禛站起身,走到书架前仔细的翻找了一下,将仅有的几本农书都翻了出来,想着能不能在书上找到什么法子。

布顺达看着天色,都快到就寝的时辰了,爷还没回来,也没听高毋庸传话,布顺达由喜乐扶着起身,朝前院走去。

话说胤禛和布顺达成婚已有八年,平安、喜乐两个丫头都比布顺达年长,早在出宫建府的时候,布顺达经过询问二人意见后,便给二人指了人家。

如今也是四贝勒府里有头有脸的管事姑姑,依旧留在布顺达身边伺候着。

布顺达示意守门的太监退下,轻轻的推开书房的门,走到书案前。

胤禛正坐着看书,见有人挡住了光线,有些不快的抬头瞧了一眼,随即眉眼都松展开来。

胤禛起身扶着布顺达在一旁的矮榻上坐下,目光柔和的看着布顺达,“你怎么来了,走这么远的路累了吧?”

“见爷这么晚还没回正院,也没听到高毋庸传话,有些担心,便过来看看。”

胤禛这才朝自鸣钟看去,笑道:“都怪爷看书忘了时辰,竟让你等到这个时辰。”

布顺达方才瞧见了胤禛看的书,“爷怎么想起看农书了?”

“这些日子没少跟着汗阿玛在皇庄里忙碌,今年天不好,恐怕有旱情,想着农家日子难过,就心中惦记着,找些农书瞧瞧,试图找些法子来。”

布顺达示意让奴才都下去,喜乐将门关好,布顺达笑着瞧了一眼胤禛,

“依我看,爷是钻牛角尖了。”

胤禛做请教状,给布顺达作揖道:“还请福晋指点一二。”

布顺达见此嘴角弯了弯,私下里的爷还是很生动的,不像面上那般,是块冰块。

“若真的看农书能找到法子还能等着让爷发现?千百年来,农民都是靠土地吃饭,日子都过得艰难,若有好的法子早就传开了。

爷与其在屋子里翻书,倒不如真弄个几亩地,下地去伺候庄稼去。”

胤禛听完布顺达的话,有些苦笑道:“还真是钻牛角尖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农家日子不好过,爷心中怜惜百姓,这是好事。”布顺达劝慰道。

胤禛也不去想这些事了,就像布顺达说的,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哪是轻易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