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大宏第一女刑官 > 第449章 陶家村案(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画棠安静地品着茶,安静地听着魏祖光发表着他自己的心声。

魏祖光此次也说得很畅快,且越说越畅快,一吐自己心中所有堆积着的想法。

“像以前:男子都不抱娃的。在外面做事回家,就逗逗娃,就算好的了。

娃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偶尔抽空考校一下娃的学业。其余的时间,娃都归妻子或者母亲带着。

若娃的表现不好了,就会怨责妻子,从来不会去想自身。

这与娃之间哪儿会有感情?顶多也就是血脉唯系的情感的吧?

就拿卑职来说:头两个娃,就是这么带大的。其实,卑职对他俩的要求就是听话、懂事、上进,不得忤逆。这……像不像上下级?

而第三个娃,就是宏历一年时出生的。卑职受到了新律令的影响,改变了很多的想法。会抱抱,会抱着他一起读书、会陪着他一起玩耍。

那非常明显的:卑职可稀罕他了。

一家人的感情也更好了。

所以卑职也常常有反思:男子们活一辈子、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是傀儡似的妻子吗?是布偶似的孩子吗?

在外不如意了,回家就以指挥和摆布他们找回自信吗?这得……这得多窝囊啊。

这三年,随着卑职思想的渐渐改变、家里这些大小事情的改变,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卑职是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卑职把自身打造成榜样,从卑职自己的言行中找到自信,孩子对卑职就可崇拜了、妻子也经常以崇拜的眼光看卑职。

卑职不需要从能随意摆布他们中找自信,卑职能耐了,他们就比从前更让卑职自信了。

卑职不需要打骂他们,也能通过自身的强大去影响他们。多好。”

魏祖光说着,就正眼看向大人。再道:“就像大人与卑职之间吧?大人若想让卑职听话,用打骂肯定是不行的;

光用惩罚更是不行的。哪怕用奖励,也只能说让卑职服从。

而要让卑职心甘情愿地、尽心竭力地去服从朝廷的命令、去体会感悟那些号令、去忠心拥护朝廷。

还得是大人和陛下这样式的。”

“嗯,你的想法很好。”

画棠听完,点头夸赞后继续道:“陛下近期也在出台奖励人才的机制。不管是男子的、还是女子的,都有。

只要是人才、只要是能起到带动作用的,无论男女,都可以得到朝廷大力的奖赏和表扬。

至于你说的矛盾和冲突……

那其实是必然会有的。咱们现在是和千年的礼教世俗在对抗,引发矛盾肯定是躲不掉的。

任何一种改变,都是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的。所以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

就像你自己说的:加大支持和打击的力度,等形成一种稳固的意识就好了。

不要想着一蹴而就,更不要急于求成,这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要耗水磨功夫的。”

这时,在二人说话间,卫五带了小虎回来。

“大人,小虎对斧子上的血渍有反应,说明斧子上留下的,的确是人血。”

卫五进来后就汇报道。

画棠听了,问向魏祖光:“魏大人,在你们搜找到斧子之前,陶金昌、或者是陶家的谁身上、有明显的伤口吗?”

“无。”

魏祖光稀奇地看了小虎几眼,再摇头回道:“除了陶金昌的脸上有指甲抓挠出的三道血印外,陶家的其他人都没发现有伤痕。

行为举止也皆没有异常。没有谁像是受了伤的样子。据那两名留守在陶家村的衙差回报:之后也没有此类的发现。”

画棠接过斧子,仔细看了看上面的血渍。

出声道:“这血渍,可不少。是人血的话,那人伤得就不会太轻,必然会在日常言行中出现异样。可陶家人从上到下都没有异样表现,那这血,还真就有可能是罗佩琴留下的。

魏大人,关于陶金昌脸上的抓挠痕,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魏祖光听问,连忙回道:“他说是追进树林之后,追到了罗佩琴。两人吵了起来。他想抓罗佩琴回家,却被其给抓了脸,一怒之下,打翻了罗佩琴,之后他就自己气哼哼地回家了。”

画棠听了,站起身,将斧子递给卫五,吩咐其收好。

再对魏祖光道:“你做你的事情去吧,本官去陶家村看看。”

公事说完,画棠便要向外走。

魏祖光追问了一句:“大人,用过午食再去吧?那儿离着县城还有十几里地,这都到饭点了。”

“不了,”

画棠边走边摆手,拒绝道:“我们会赶到页镇用饭。这些你就别管了。”

说着,想到了什么,遂站住脚,侧过身,再对魏祖光道:“魏大人,你拟个章程出来。确定一下管理全县需要用到的、切实能用到的衙差的人数。

待本官回来的时候,将那章程带回京呈给陛下审批。

你最好把一座州城所需要用到的、那类人的人数也预推一下,一并写在章程里。

还有关于你的奖励办法、推广主意那些个,也列个章程。”

说完,画棠才继续往外走。

留下听怔愣住了的魏祖光。

好一会儿后,魏祖光才一拍脑袋、一跺脚,追出去,就发现刑官大人的人影儿都没了。

一个县,除了县令、县丞、书吏外,其余公职人员的月银,都是县里发放的。

而新朝的税务,单独立出来了,不再经过县令的手了。

那么县里公中的收入从哪来?

基本就是田赋了。

每亩地的出产,会上交一部分给县里。县里再把那些储存或者是售卖。

再用于县里的建设等等。

税务也一样。县里收的税,比如一百两。会上交国库五十两,剩下的五十两,也会返回该县、用于县里的建设等等。

这是新朝。

旧朝的县令,一把抓税收和田赋,除了上交给国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底下的那些个,都是县令给他们开月例银子的。

也就是说:除了县令、县丞、书吏等个别官员需要朝廷任职外,其余的都是县令自己安排。